出自:湖南科技大学教育学原理

1.近代启蒙主义教育的代表人物是( )
A.夸美纽斯 B.康德 C.卢梭 D.裴斯泰洛齐
根据各级各类学校任务确定的对所培养的人的特殊要求,我们习惯上称为( )
A.教育方针 B.教育目的 C.教学目标 D.培养目标
以课程任务为依据可把课程分为( )
A.学校课程 B.技能性课程 C.学生中心课程 D.基础型课程
人类教育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是( )
A.自然环境 B.社会生产 C.人口状况 D.政治制度
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要求( )
A.教育教学工作要抓关键期 B.教育工作要循序渐进
C.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D.教育工作要根据不同年龄分阶段进行
现代学科课程的奠基人是( )
A.孔子 B.夸美纽斯 C.杜威 D.布鲁纳
我国的教师节是( )
A.6月1日 B.9月1日 C.10月10日 D.9月10日
首次从理论上对班级授课制进行描述和探讨的教育家是( )
A.孔子 B.赫尔巴特 C.夸美纽斯 D.亚里士多德
学校教育产生于( )。
A.原始社会末期 B.奴隶社会初期
C.奴隶社会末期 D.封建社会初期
10.个人本位论的代表人物是( )。
A.卢梭、洛克、裴斯泰洛齐、福禄倍尔 B.杜威、洛克
C.杜威、孔德 D.涂尔干、赫尔巴特
《儿童权利公约》的核心精神是维护少年儿童的( )。
A.社会权利主体独立地位 B.社会权利主体非独立地位
C.社会权利的客体独立地位 D.社会权利的客体非独立地位
教育教学立足于发展关键期或发展最佳期的目的是为( )。
A.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规律 B.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规律 C.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规律 D.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规律
13.教师劳动的创造性主要是由( )的特点所决定的。
A.劳动内容 B.劳动对象 C.劳动手段 D.劳动方式
14.人在质的方面的物质要素和精神要素的总和称( )。
A.身体发展 B.人的素质 C.心理发展 D.奠基工程
15.提出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的教育家是( )。
A.赫尔巴特 B.巴班斯基 C.维果茨基 D.杜威
1.建国初期,对我国教育理论体系影响较大的苏联教育家是: 。
实验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是: 。
政治制度对 、 和内容的制约和决定作用。
4.教育具有促进 ,推进社会民主化进程的功能。
从教育与人的发展关系演变分析,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提出: 、 、
三大社会形态。
古代中国,人的发展侧重于道德,要求人要成为“ ”;西方中世纪,神本主导一切,人成为“ ”。
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符合个体身心发展的 规律。
盲人的触觉、听觉一般非常灵敏,这说明了人的身心发展具有 。
教师是 的继承者和传播者,在社会的延续和发展中起着不可缺少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教师除具有专业知识外,还必须懂得 ,掌握 ,了解学生身心发展特点。
1.因材施教
教师职业专业化
.教学实践
简述传统教育派和现代教育派各自的“三中心”主张
以下问题中哪一个不属于微观经济学所考察的问题:( )
A、一个厂商的产出水平 B、失业率的上升或下降
C、联邦货物税的高税率对货物销售的影响 D、某厂商雇佣工人的数量
经济学中短期与长期的划分取决于( )
A、时间长短 B、可否调整生产规模 C、可否调整产量 D、可否调整产品的价格
边际产量低于平均产量时( )
A、平均产量下降 B、总产量下降 C、平均产量上升 D、总产量上升
把各类商品分成正常品和低档品两大类的标准是:( )
A、需求的收入弹性是否大于1 B、需求的交叉弹性是否大于1
C、需求的收入弹性是否大于0 D、需求的交叉弹性是否大于0
某国由于大规模火灾,造成玉米总产量的下降,假定其他情况不变,那么可以肯定,玉米市场上:( )
A、玉米的供给量增加,玉米的市场价格下降
B、玉米的供给量减少,玉米的市场价格上升
C、玉米的供给量增加,玉米的市场价格上升
D、玉米的供给量减少,玉米的市场价格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