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西昌学院公共政策概论

在政策评估中,考察既定政策目标实现后政策结果满足人们需求、价值与机会的有效程度,) (A) 政策效率 (B) 政策效益 (C) 政策效能 (D) 国应的充分性
“上政策”是政策执行偏差的一种典型表现形式,它主要表现为(  ) (A) 象征式政策执行 (B) 残缺式政策执行 (C) 替代式政策执行 (D) 附加式政策执行
公共政策问题认定后,政策制定者首当其冲要考虑的是(  ) (A) 拟定政策方案 (B) 评估政策方案 (C) 确定政策目标 (D) 择定政策方案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主要决策方式是(  ) (A) 合议制 (B) 合议、三权分立制 (C) 民主集中制 (D) 合议、民主集中制
公共政策问题通常由官方首先提出,再通过一定的形式提交社会讨论,这种政策议程的构建) (A) 外在创始模型 (B) 动员模型 (C) 在创始模型 (D) 自发模型
政策的核心取向是(  ) (A) 功能取向 (B) 过程取向 (C) 结构取向 (D) 目标取向
美国学者林德布洛姆提出的公共政策模型是(  ) (A) 渐进主义模型 (B) 理性主义模型 (C) 规范最佳模型 (D) 政治系统模型
“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价值做有权威的分配”,提出这一命题的学者是(  ) (A) 拉斯韦尔 (B) 伊斯顿 (C) 戴伊 (D) 安德森
我国企业利改税的政策属于政策终结形式中的( )。  (A) 替代 (B) 合并 (C) 分解 (D) 缩减
“取法乎上,仅得乎中,取法乎中,风斯下矣。”这句话体现了下列( )的观点。  (A) 传统理性模型 (B) 有限理性模型 (C) 渐进模型 (D) 小组意识模型
具体政策最典型的特征是( )。 (A) 稳定性 (B) 变动性 (C) 合法性 (D) 合理性
定型化政策不同于下列哪种政策( )。 (A) 程序性政策 (B) 例行政策 (C) 反馈政策 (D) 常规政策
公共政策权威性的基础是()。  (A) 阶级性 (B) 合法性 (C) 合理性 (D) 优越性
公共政策的广义合法性是指( )。  (A) 公共政策符合宪法 (B) 公共政策符合法律 (C) 公共政策符合行政规章 (D) 公众对公共政策的认可和接受
政策依其涉及的社会内容的不同可以分成以下类型(  ) (A) 政治政策 (B) 文化政策 (C) 经济政策 (D) 基本政策 (E) 元政策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决策结果的主要表现形式有(  ) (A) 人大决定 (B) 基本法律 (C) 一般法律 (D) 地方性法规 (E) 宪法
影响公共政策执行的社会环境因素主要包括(  ) (A) 政治环境 (B) 自然灾害 (C) 经济环境 (D) 社会心理环境 (E) 生态环境
公共政策问题的基本属性有(  ) (A) 关联性 (B) 主观性 (C) 单一性 (D) 静态性 (E) 动态性
公共政策的直接主体有(  ) (A) 选民 (B) 立法机关 (C) 利益集团 (D) 行政机关 (E) 领袖人物
博弈论中的特定情况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参与者,他们彼此存在利害关系,其中每个人的选择都会对他人的决定产生影响,最终的结果依赖于所有参与者的选择 (A) 对 (B) 错
渐进模型认为政策制定的过程并不完全是一个理性过程,而是对以往政策行为不断补充和修正的过程。 (A) 对 (B) 错
政策目标群体的成员往往能够通过自己的亲身感受和彼此间的信息沟通对政策执行过程做出具有针对性的评价 (A) 对 (B) 错
评估是否准确取决于过程的有效性 (A) 对 (B) 错
模型就是对原型的抽象与模拟 (A) 对 (B) 错
家庭亲情的淡化、老人晚年的凄凉、社会资源的浪费、儿童家庭教育的淡化反映的是过失性社会问题 (A) 对 (B) 错
以“破字当头,突破定势思维,一切从零开始”为宗旨的思维方法属于( ) (A) 对演法 (B) 哥顿法 (C) 头脑风暴法 (D) 零起点法
提出满意模型的学者是( ) (A) 西蒙 (B) 詹尼斯 (C) 林布隆 (D) 托马斯·戴伊
下列对美国政党政策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执政党的政策方针可以直接转化为公共政策 (B) 在野党的政策方针可以直接转化为公共政策 (C) 不论是执政党还是在野党,其政策方针都不能直接转化为公共政策 (D) 在野党对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不具影响力
多适用于稳定发展的社会形势的政策模型是()。   (A) 渐进模型 (B) 小组意识模型 (C) 团体模型 (D) 过程模型
20世纪(),西方政策科学开始引起我国学术界的注意,一些学者和政策研究者着手进行这一领域的介绍、引进和研究工作。  (A) 50年代末60年代初 (B) 60年代末70年代初 (C) 70年代末80年代初 (D) 80年代末90年代初
我国政策科学研究及教学目前存在的最大问题是()。  (A) 宣传、普及工作做得不够 (B) 体制化或学科组织化建设也存在诸多缺陷 (C) 学术研究水平不高 (D) 国特色的政策科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并未确立起来
“不可能定理”是()提出的。  (A) 肯尼斯·阿罗 (B) 伍德罗·威尔逊 (C) 戴维·伊斯顿 (D) 哈罗德·拉斯维尔
针对相同或相似的政策问题和政策目标群体,不同的机构或部门分别制定并执行各自的政策的是()   (A) 政策资源的混合性 (B) 政策资源的广泛性 (C) 政策资源的重叠 (D) 政策资源的复杂性
公共利益是公众( )的资源和条件。 (A) 共同拥有 (B) 共享 (C) 独享 (D) 共同创造
首因效应又称为()  (A) 新因效应 (B) 晕轮效应 (C) 定型效应 (D) 先头效应
()是政策主体最重要的构成因素之一,其主要职责是立法,  (A) 立法机构 (B) 政府机构 (C) 检查院 (D) 法院
下列不属于模型的意义的是()   (A) 帮助人们理解和解释公共政策产生的原因 (B) 认识和分析其产生的社会效果 (C) 思考和预测其未来的发展 (D) 模型就是现实世界的替代物
平民百姓的街谈巷议属于政策评估中的( ) (A) 非正式评估 (B) 正式评估 (C) 内部评估 (D) 委托评估
发生在政策执行过程中,针对政策效果进行的评估通常称为( ) (A) 政策分析 (B) 政策反馈 (C) 后评估 (D) 前评估
从党的十三大开始,工作中开始强调“党的领导是政治领导,即政治原则、政治方向、重大决策的领导和向国家政权推荐重要干部。党对国家事务实行政治领导的主要方式是: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变成国家意志。” 党的政策这是以()体现的。   (A) 直接形式 (B) 间接形式 (C) 宪法 (D) 基本法
政策评估阶段的最终产品是( )  (A) 信息资料 (B) 评估标准 (C) 评估方法 (D) 评估报告
外部评估最主要的形式是( )  (A) 学术团体评估 (B) 高等院校评估 (C) 委托评估 (D) 专家评估
目标群体之所以能够接受和服从某一项政策,不是由于( ) (A) 政治社会化的影响 (B) 传统思想观念的制约 (C) 对成本收益的权衡 (D) 出于社会公益目的
理性优化模型对人的前提假设是( ) (A) 经济人 (B) 社会人 (C) 复杂人 (D) 道德人
由第一印象所引起的心理倾向属于下列选项中的( )  (A) 光环效应 (B) 首因效应 (C) 定型效应 (D) 反衬效应
根据措施规定的详细程度,公共政策可分为( )  (A) 计划性政策与纲领性政策 (B) 国防政策 (C) 外交政策 (D) 经济政策
在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当然的立法者是( )  (A) 国家立法机关 (B) 行政决策机关 (C) 行政执行机关 (D) 法院
被誉为“战后繁荣之父”的是( )  (A) 弗里德曼 (B)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 (C) 弗雷德里希·奥古斯特·哈耶克 (D) 亚当·斯密
政策终结的作用是( )  (A) 有利于撤消政策组织 (B) 有利于减少经费投入 (C) 有利于提高政策效率 (D) 有利于新政策的制定
政策评估的核心是( )  (A) 政策内容的公正性 (B) 政策制定的合法性 (C) 政策的效果 (D) 政策的社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