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乐山师范学院仪器分析及实验

1、 为了同时测定废水中ppm级的Fe、Mn、Al、Ni、Co、Cr,最好应采用的分析方法为( )。 A. ICP-AES, B. AAS, C. 原子荧光光谱(AFS), D.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
2、 双光束分光光度计与单光束分光光度计比较,其突出的优点是( )。 A. 可以扩大波长的应用范围, B. 可以采用快速响应的探测系统, C. 可以抵消吸收池所带来的误差, D. 可以抵消因光源的变化而产生的误差
3、 为了消除AAS火焰法的化学干扰,常加入一些能与待测元素(或干扰元素)生成稳定络合物的试剂,从而使待测元素不与干扰 元素生成难挥发的化合物,这类试剂叫( )。 A. 消电离剂, B. 释放剂, C. 保护剂 D. 缓冲剂
4、 某化合物在一个具有固定狭峰位置和恒定磁场强度B的质谱仪中分析,当加速电压V慢慢地增加时,则首先通过狭峰的是:( ) A. 质量最小的正离子 B. 质量最大的负离子 C. 质荷比最低的正离子 D. 质荷比最高的正离子
5、 在分子吸收光谱中,把由于分子的振动和转动能级间的跃迁而产生的光谱称作( )。 A. 紫外吸收光谱(UV), B.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C. 红外光谱(IR), D. 远红外光谱
6、 可见光的能量应为( ) A. 1.24×104~1.24×106eV B. 1.43×102~71eV C. 6.2~3.1eV D. 3.1~1.65eV
7、 物质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产生是由于( ) A. 分子的振动 B. 分子的转动 C. 原子核外层电子的跃迁 D. 原子核内层电子的跃迁
8、 当弹簧的力常数增加一倍时,其振动频率( ) A. 增加2倍 B. 减少0.41倍 C. 增加0.41倍 D. 增加1倍
9、 在液相色谱分析中,提高色谱柱柱效的最有效的途径是( )。 A. 减小填料粒度, B. 适当升高柱温, C. 降低流动相的流速, D. 降低流动相的粘度
10、 磁各向异性效应是通过下列哪一个因素起作用的?( ) A. 空间感应磁场 B. 成键电子的传递 C. 自旋偶合 D. 氢键
1、 在核磁共振即NMR谱中,把化学位移相同且对组外任何一个原子核的偶合常数也相同的一组氢核称为磁等价,只有磁不等 价的核之间发生偶合时才会产生峰的分裂。( )
2、 在质谱仪的质量分析器中,质荷比大的离子偏转角度大,质荷比小的离子偏转角度小,从而使质量数不同的离子在此得到分 离。( )
1、 核磁共振波谱中,乙烯与乙炔,质子信号出现在低场是(____)
2、 核磁共振的化学位移是由于(____)而造成的化学位移值是以(____)为相对标准制定出来的。
1、 ICP光源与电弧、火花光源比较具有哪些优越性
1、 某化合物在一个具有固定狭峰位置和恒定磁场强度B的质谱仪中分析,当加速电压V慢慢地增加时,则首先通过狭峰的是:( ) A. 质量最小的正离子 B. 质量最大的负离子 C. 质荷比最低的正离子 D. 质荷比最高的正离子
2、 当弹簧的力常数增加一倍时,其振动频率( ) A. 增加2倍 B. 减少0.41倍 C. 增加0.41倍 D. 增加1倍
4、 双光束分光光度计与单光束分光光度计比较,其突出的优点是( )。 A. 可以扩大波长的应用范围, B. 可以采用快速响应的探测系统, C. 可以抵消吸收池所带来的误差, D. 可以抵消因光源的变化而产生的误差
5、 三种原子光谱(发射、吸收与荧光)分析法在应用方面的主要共同点为( ) A. 精密度高,检出限低 B. 用于测定无机元素 C. 线性范围宽 D. 多元素同时测定
7、 外磁场强度增大时,质子从低能级跃迁至高能级所需的能量( ) A. 变大 B. 变小 C. 逐渐变小D. 不变化
8、 磁各向异性效应是通过下列哪一个因素起作用的?( ) A. 空间感应磁场 B. 成键电子的传递 C. 自旋偶合 D. 氢键
9、 饱和酯中C=O的IR伸缩振动频率比酮的C=O振动频率高,这是因为( )所引起的。 A. I效应, B. M效应, C. I < M, D. I > M
10、 在分子吸收光谱中,把由于分子的振动和转动能级间的跃迁而产生的光谱称作( )。 A. 紫外吸收光谱(UV), B.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C. 红外光谱(IR), D. 远红外光谱
1、 在质谱仪的质量分析器中,质荷比大的离子偏转角度大,质荷比小的离子偏转角度小,从而使质量数不同的离子在此得到分 离。( )
2、 单道双光束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既可以消除光源和检测器不稳定的影响,又可以消除火焰不稳定的影响。( )
1、 在AAS分析中,只有采用发射线半宽度比吸收线半宽度小得多的(____),且使它们的中心频率一致,方可采用测量(____)来代替 测量积分吸收的方法。
2、 核磁共振波谱中,乙烯与乙炔,质子信号出现在低场是(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