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沈阳医学院-药物化学

下述哪一种疾病不是利尿药的适应症( )(2.0分) 2.0 分 A、 高血压 B、 青光眼 C、 尿路感染 D、 脑水肿
环丙沙星的化学结构为( )(2.0分) 2.0 分 A、 1 B、 2 C、 3 D、 3
盐酸普萘洛尔成品中的主要杂质α-萘酚,常用( )检查(2.0分) 2.0 分 A、 三氯化铁 B、 硝酸银 C、 甲醛硫酸 D、 对重氮苯磺酸盐
从结构分类上,5-FU是( )类的抗代谢物(2.0分) 2.0 分 A、 嘧啶 B、 核酸 C、 叶酸 D、 嘌呤
易溶于水,可以制作注射剂的解热镇痛药是( ) (2.0分) 2.0 分 A、 乙酰水杨酸 B、 双水杨酯 C、 乙酰氨基酚 D、 安乃近
可用于胃溃疡治疗的含咪唑环的药物是 ( )(2.0分) 2.0 分 A、 盐酸氯丙嗪 B、 奋乃静 C、 西咪替丁 D、 盐酸丙咪嗪
非选择性β-受体拮抗剂propranolol的化学名是( )(2.0分) 2.0 分 A、 1-异丙氨基-3-[对-(2-甲氧基乙基)苯氧基]-2-丙醇 B、 1-(2,6-二甲基苯氧基)-2-丙胺 C、 1-异丙氨基-3-(1-萘氧基)-2-丙醇 D、 1,2,3-丙三醇三硝酸酯
下列哪一个药物具有明显的中枢镇静作用( ) (2.0分) 0.0 分 A、 Chlorphenamine B、 Clemastine C、 Acrivastine D、 Loratadine
盐酸丙咪嗪属于哪一类抗抑郁药 ( )(2.0分) 2.0 分 A、 去甲肾上腺素重摄取抑制剂 B、 单胺氧化酶抑制剂 C、 阿片受体抑制剂 D、 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
关于萘丁美酮,叙述不正确的有( ) (2.0分) 2.0 分 A、 萘丁美酮是非酸性的前体药物 B、 经小肠吸收,在肝脏首过代谢为萘普生的活性代谢物6一甲氧基-2-萘乙酸 C、 该代谢物对COX-2有选择性抑制作用 D、 胃肠道刺激等副作用严重
盐酸氯丙嗪在体内代谢中一般不进行的反应类型为( )(2.0分) 2.0 分 A、 N-氧化 B、 硫原子氧化 C、 苯环羟基化 D、 脱氯原子
盐酸胺碘酮属于哪类抗心律失常药: ( )(2.0分) 2.0 分 A、 轻度钠通道阻滞剂 B、 明显钠通道阻滞剂 C、 α-受体阻滞剂 D、 钾通道阻滞剂
临床上使用的布洛芬为何种异构体( ) (2.0分) 2.0 分 A、 左旋体 B、 右旋体 C、 内消旋体 D、 外消旋体
对枸橼酸他莫昔芬的叙述哪项是正确的( )(2.0分) 2.0 分 A、 顺式几何异构体活性大 B、 反式几何异构体活性大 C、 对光稳定 D、 对乳腺细胞表现出雌激素样作用,因而用于治疗乳腺癌
雌二醇17α位引入乙炔基,其设计的主要考虑是( )(2.0分) 2.0 分 A、 在体内脂肪小球中贮存,起长效作用 B、 可提高孕激素样活性 C、 阻止17位的代谢,可口服 D、 设计成软药
联苯双酯是从中药( ) 的研究中得到的新药(2.0分) 2.0 分 A、 五倍子 B、 五味子 C、 五加皮 D、 五灵酯
具有以下化学结构的药物属于( ) 131.png (2.0分) 2.0 分 A、 青霉素类 B、 甾类抗炎药 C、 解热镇痛药 D、 头孢菌素类
下列是广谱抗生素的是( )(2.0分) 2.0 分 A、 青霉素钠 B、 阿度西林 C、 阿莫西林 D、 苯唑西林
芳基丙酸类药物最主要的临床作用是( ) (2.0分) 2.0 分 A、 中枢兴奋 B、 抗血栓 C、 降血脂 D、 消炎镇痛
新伐他汀主要用于治疗( )(2.0分) 0.0 分 A、 高甘油三酯血症 B、 高胆固醇血症 C、 高磷脂血症 D、 心绞痛
通常前药设计不用于( )(2.0分) 2.0 分 A、 增加高极性药物的脂溶性以改善吸收和分布 B、 将易变结构改变为稳定结构,提高药物的化学稳定性 C、 消除不适宜的制剂性质 D、 改变药物的作用靶点
吗啡易被氧化变色是因分子结构中含有( ) (2.0分) 2.0 分 A、 双键 B、 酚羟基 C、 醚键 D、 醇羟基
下列药物不是抗病毒药物的是( )(2.0分) 2.0 分 A、 氟康唑 B、 利巴韦林 C、 阿昔洛韦 D、 齐多夫定
异戊巴比妥可与吡啶和硫酸酮溶液作用,生成( )(2.0分) 0.0 分 A、 绿色络合物 B、 紫蓝色络合物 C、 白色胶状沉淀 D、 氨气
雌甾烷与雄甾烷在化学结构上的区别是( )(2.0分) 2.0 分 A、 雌甾烷具18甲基,雄甾烷不具 B、 雄甾烷具18甲基,雌甾烷不具 C、 雌甾烷具19甲基,雄甾烷不具 D、 雄甾烷具19甲基,雌甾烷不具
下列哪个药物名称不是通用名( ) (2.0分) 2.0 分 A、 地西泮 B、 氯雷他定 C、 盐酸氯丙嗪 D、 镇痛新
下列药物中那个药物不溶于NaHCO3溶液中( ) (2.0分) 2.0 分 A、 布洛芬 B、 阿司匹林 C、 双氯芬酸 D、 萘丁美酮
螺内酯和异烟肼在甲酸溶液中反应生成可溶性黄色产物,这是因为螺内酯含有10.png结构( ) (2.0分) 0.0 分 A、 10位甲基 B、 3位氧代 C、 7位乙酰巯基 D、 17位螺原子
哪个药物是由雷尼替丁的侧链和法莫替丁的母核拼合而成( )(2.0分) 2.0 分 A、 西咪替丁 B、 埃索美拉唑 C、 奥美拉唑 D、 尼扎替丁
Diphenhydramine属于组胺H1受体拮抗剂的哪种结构类型( ) (2.0分) 2.0 分 A、 乙二胺类 B、 哌嗪类 C、 丙胺类 D、 氨基醚类
选择性作用于κ受体的下列药物是( )(2.0分) 2.0 分 A、 吗啡 B、 哌替啶 C、 喷他佐辛 D、 美沙酮
下列药物不是生物烷化剂的是( )(2.0分) 2.0 分 A、 氮芥 B、 噻替派 C、 白消安 D、 顺铂
造成氯氮平毒性反应的原因是( )(2.0分) 2.0 分 A、 在代谢中产生毒性的氮氧化合物 B、 在代谢中产生毒性的硫醚代谢物 C、 在代谢中产生毒性的酚类化合物 D、 氯氮平产生的光化毒反应
口服吸收慢,起效慢,半衰期长,易发生蓄积中毒的药物是:( )(2.0分) 2.0 分 A、 多巴 B、 坦 C、 利多卡因 D、 盐酸胺碘酮
下列药物中哪个是噻唑类H2受体拮抗剂( )(2.0分) 2.0 分 A、 西咪替丁 B、 法莫替丁 C、 雷尼替丁 D、 奥美拉唑
盐酸美西律属于( )类钠通道阻滞剂。(2.0分) 2.0 分 A、 Ⅰa B、 Ⅰb C、 Ⅰc D、 Ⅰd
对乙酰氨基酚的哪一个代谢产物可导致肝坏死( ) (2.0分) 2.0 分 A、 葡萄糖醛酸结合物 B、 硫酸酯结合物 C、 氮氧化物 D、 N-乙酰基亚胺醌
奥美拉唑的化学名是( )(2.0分) 2.0 分 A、 (R,S)-5-甲基-2-(4-甲氧基-3,5-二甲基-吡啶-2-基-甲基亚磺酰基)-1H-苯并咪唑 B、 (R,S)-5-甲氧基-2-(4-甲氧基-3,5-二甲基-吡啶-2-基-甲基亚磺酰基)-1H-苯并咪唑 C、 (R,S)-5-甲氧基-2-(4-乙酰基-3,5-二甲基-吡啶-2-基-甲基亚磺酰基)-1H-苯并咪唑 D、 (R,S)-5-甲氧基-2-(4-甲基-3,5-二甲基-吡啶-2-基-甲基亚磺酰基)-1H-苯并咪唑
下面不属于质子泵抑制剂的抗溃疡药物是( )(2.0分) 2.0 分 A、 提莫拉唑 B、 埃索美拉唑 C、 奥美拉唑 D、 硫替丁
洛伐他汀是下列药物类型中的哪一种( )。(2.0分) 2.0 分 A、 NO供体药物 B、 ACE抑制剂 C、 钙通道拮抗剂 D、 HMG-CoA还原酶抑制剂
喹诺酮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为其抑制细菌DNA的( )(2.0分) 2.0 分 A、 旋转酶 B、 拓扑异构酶IV C、 P-450 D、 二氢叶酸合成酶 E、 二氢叶酸还原酶
下列哪些类型的药物用作抗溃疡( )(2.0分) 2.0 分 A、 H1受体拮抗剂 B、 质子泵抑制剂 C、 β受体阻断剂 D、 H2受体拮抗剂 E、 钙拮抗剂
影响巴比妥类药物镇静催眠作用的强弱和起效快慢的理化性质和结构因素是( ) (2.0分) 0.0 分 A、 pKa B、 脂溶性 C、 5位取代基的氧化性质 D、 5取代基碳的数目 E、 酰胺氮上是否含烃基取代
符合tolbutamide的描述是( ) (2.0分) 0.0 分 A、 含磺酰脲结构,具有酸性,可溶于氢氧化钠溶液。因此可采用酸碱滴定法进行含量测定 B、 是临床上使用的第一个口服降糖药 C、 结构中脲部分不稳定,在酸性溶液中受热易水解。此性质可被用于tolbutamide的鉴定 D、 分子中对位甲基,易氧化失活,属短效磺酰脲类降糖药 E、 属第一代磺酰脲类口服降糖药
甾体药物按其结构特点可分为哪几类( )(2.0分) 1.0 分 A、 肾上腺皮质激素类 B、 孕甾烷类 C、 雌甾烷类 D、 雄甾烷类 E、 性激素类
NO供体药物吗多明在临床上用于:( )(2.0分) 2.0 分 A、 扩血管 B、 缓解心绞痛 C、 抗血栓 D、 哮喘 E、 高血脂
属于黄嘌呤类的中枢兴奋剂量有( )(2.0分) 2.0 分 A、 尼可刹米 B、 柯柯豆碱 C、 安钠咖 D、 二羟丙茶碱 E、 茴拉西坦
8 依据抗代谢学说设计的药物是( ) (2.0分) 2.0 分 A、 氟尿嘧啶 B、 对氨基水杨酸 C、 异烟肼 D、 盐酸乙胺丁醇 E、 羟布宗
化学结构如下的药物具有哪些性质( ) 2.png (2.0分) 2.0 分 A、 为橙黄色结晶性粉末 B、 为二氢叶酸还原酶抑制剂 C、 大剂量时引起中毒,可用亚叶酸钙解救 D、 为烷化剂类抗肿瘤药物 E、 体外没有活性,进入体内后经代谢而活化
盐酸维拉帕米的体内主要代谢产物是: ( )(2.0分) 2.0 分 A、 N–去烷基化合物 B、 O-去甲基化合物 C、 N–去乙基化合物 D、 N–去甲基化合物 E、 S-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