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题库
首页
所有科目
自考历年真题
考试分类
关于本站
游客
账号设置
退出登录
注册
登录
出自:古代文论专题
刘勰对文学本质的看法,集中表现在《文心雕龙原道》篇里。教材指出:刘勰认为文学的本质是 选项 A:反映社会生活和阶级斗争 B:反映人类在与自然界的斗争中所表现出来的英雄气概 C:道是其内容,文是其表现形式 D:美是根本的,朴素是首要的
"太白《忆秦娥》,声情悲壮,晚唐、五代,惟趋婉丽,至东坡始能复古。后世论词者,或转一东坡为变调,不知晚唐、五代乃变调也。”这段词论出自 选项 A:梁启超《饮冰室诗话》 B:王国维《人间词话》 C:陈延焯《白雨斋词话》 D:刘熙载《艺概》
韩愈的"不平则鸣”论.影响了后世 选项 A:白居易的“为时”“为事”说 B:欧阳修诗“穷而后工”说 C:苏轼的“枯淡”说 D:王夫之的“现量”说
苏轼的所谓"枯淡”说,其意思是 选项 A:指诗歌创作应“得意而忘言”、“意在言外” B:批评宋代一些诗语言枯寂、淡乎寡味 C:指诗歌作品在平淡中包含丰富的意味和理趣 D:批评宋代一些诗以议论、说理入诗的现象
金圣叹对《史记》和《水浒传》作了比较,指出二者分别是 选项 A:“因文生事”和“以文运事” B:“以文运事”和“因文生事” C:“因事作文”和“文事相济” D:“因事生文”和“因文运事”
教材指出:孟子"以意逆志”的"意”.从他的思想体系及他说诗的状况来看,乃是指 选项 A:读者之意 B:作品之意 C:作者之意 D:古人之意
《论语·为政》记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 )。” 选项 A:‘尽美矣,又尽善也’ B:‘思无邪’ C:‘尽美矣,未尽善也’ D:‘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教材认为:王国维的文学思想除了受到中国古代一些传统的文学思想影响外,还受到西方哲学家、美学家 选项 A:克罗齐的影响 B:康德、叔本华的影响 C:卢梭、狄德罗的影响 D:培根、休谟的影响
"《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这几句话,据教材注释是出自 选项 A: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 B:《毛诗大序》 C:刘安《离骚传》 D:司马迁《报任安书》
认为"文以气为主”,因而提出了"文气”说的古代文论作品是 选项 A:《文心雕龙体性》 B:《典论论文》 C:《诗品序》 D:《文赋》
"《水浒传》者,发愤之所作也”的著名观点的文论家是 选项 A:金圣叹 B:袁宏道 C:李贽 D:李渔
作文应"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这段文论出自 选项 A:韩愈的《送孟东野序》 B:苏轼的《答谢民师推官书》 C:白居易的《与元九书》 D:欧阳修的《梅圣俞诗集序》
孔子"诗可以兴”中的"兴”,朱熹解释为 选项 A:“和而不流” B:“引譬连类” C:“感发志意”和“托物兴辞” D:“考见得失”
教材认为:曹丕提出的"文以气为主”中的"气”是指 选项 A:作家在禀性、气度、感情等方面的特点所构成的一种特殊精神状态在文章中的体现 B:作家为了写出优秀的作品,而加强自己的修养所培养形成的高尚的精神品格之美。 C:一个作家在文章中所特有的阳刚之气 D:一个作家的作品所特有的气象。
提出"诗赋欲丽”观点的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批评专著是 选项 A:钟嵘《诗品》 B:刘勰《文心雕龙》 C:陆机《文赋》 D:曹丕《典论论文》
《原诗》作者认为在才、胆、识、力四个要素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 选项 A:才 B:胆 C:识 D:力
"故今日欲改良群治,必自小说界革命始;欲新民,必自新小说始。”这段话的作者是 选项 A:梁启超 B:李渔 C:金圣叹 D:刘熙载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言于外。”这段诗论出自( )。 选项 A:《论衡·艺增》 B:《孟子》 C:《史记·屈原列传》 D:《毛诗大序》
最早批评"文人相轻,自古而然”这一看法的古代文论家是 选项 A:曹丕 B:钟嵘 C:刘勰 D:陆机
王夫之的诗学著作颇丰,其中一部论古代诗歌创作、批评、鉴赏的诗话性著作是 选项 A:《姜斋诗话》 B:《诗广传》 C:《明诗评选》 D:《古诗评选》
沈德潜在诗歌理论提出了 选项 A:“肌理”说 B:“性灵”说 C:“神韵”说 D:“格调”说
最先提出"养气”说的先秦思想家是 选项 A:孟子 B:老子 C:孔子 D:庄子
陈子昂在《修竹篇序》评东方虬《咏孤桐篇》说"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不图正始之音复睹于兹,可使建安作者相视而笑。”教材认为,这里的"正使之音”是 选项 A:指曹魏正始年间何晏、王弼等开创的盛行于魏晋的玄谈风气 B:指曹魏正始时期的作家具有建安风骨的作品 C:泛指曹魏正始时期的作家宣扬玄理的作品 D:泛指曹魏正始后期出现的阮籍、嵇康等作家的作品
"诗有可解、有不可解、有不必解,若水月镜花,勿泥其迹可也。”这个通达的诗论观点出自 选项 A:袁宏道《序小修诗》 B:李贽《童心说》 C:严羽《沧浪诗话》 D:谢榛《四溟诗话》
批评宋诗"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的是 选项 A:元好问 B:严羽 C:张炎 D:李清照
欧阳修提出"诗穷而后工”说,这里的"穷”应该诗指诗人 选项 A:困厄的人生境遇 B:经济贫穷只能自食其力的困境 C:写不出诗的困境 D:经济贫穷和身体有病的状况
李渔的一部内容涉及戏曲、歌舞、建筑、园林、饮食等方面的著作是 选项 A:《十二楼》 B:《风筝误》 C:《比目鱼》 D:《闲情偶寄》
提出了"诗缘情而绮靡”说的是 选项 A:陆机《文赋》 B:刘勰《文心雕龙神思》 C:曹丕《典论论文》 D:钟嵘《诗品序》
王充《论衡佚文》里自述他写作《论衡》的主旨是 选项 A:“讽谏”说 B:“疾虚妄” C:“文为世用”说 D:“知人论世”说
教材认为:司马迁通过分析屈原及其《离骚》的特点,揭示了一个真理: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真正伟大的作品,大都是作家坚持理想和正确的政治主张,而遭到恶势力迫害后,为了抗争迫害而坚持斗争的产物。并在《报任少卿书》中根据历史上许多伟人的事迹,概括出了 选项 A:“疾虚妄”说 B:“发愤著书”说 C:“养气”说 D:“讽谏”说
对于文学作品的艺术美,陆机提出了应、和、悲、雅、艳的五条标准。这五条标准都是用音乐来比喻,其中的"悲”是指 选项 A:文章要充分运用比兴手法,引起声音悲壮的艺术效果。 B:文学作品要有悲天悯人的同情心 C:文学创作要能充分体现鲜明的爱憎感情,能真正感动人 D:文学作品要引起读者的感动,必须描写悲剧性的题材内容
教材认为:《文赋》探讨的重点问题是如何 选项 A:进行艺术构思 B:确立中心思想 C:铸造文章语言 D:驰骋艺术想象
司空图在《与王驾评诗书》中提出"长于思与境偕,乃诗家之所尚者”理论。教材认为:"思”,可理解为 选项 A:创作中的神思,即艺术思维活动 B:作品的思想内容 C:寄托在作品中的作家的高尚的精神境界 D:作品的布局、剪裁、置辞等构思活动
皎然的诗论作品最重要的是 选项 A:《诗品》 B:《诗式》 C:《诗仪》 D:《诗格》
教材认为:王夫之诗学理论的"现量”说的"现在义”就是传统诗论中的 选项 A:“即兴” B:“比兴” C:“意境” D:“神韵”
从《史记》对汉高祖和汉武帝的记述,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司马迁的 选项 A:“究天人之际”的精神 B:“发愤著书”的精神 C:“实录”精神 D:“主文而谲谏”的精神
提出所谓“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四外”说的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家是( )。 选项 A:陆机 B:钟嵘 C:皎然 D:司空图
38、 【单选题】 提出小说理论"熏、浸、刺、提”说的清代或近代文论家是 选项 A:近代的王国维 B:近代的梁启超 C:清代的李渔 D:清代的金圣叹
“邺下风流在晋多,壮怀犹见缺壶歌。风云若恨张华少,温李新声奈尔何。”元好问的这首论诗绝句是( )。 选项 A:赞扬张华、温庭筠、李商隐诗有建安风骨,只是张华诗稍欠风力 B:批评晋代诗风流情多,风云气少,不如张华、温庭筠、李商隐诗歌有风骨和新意 C:认为张华、温庭筠、李商隐诗缺少“邺下风流”的建安风骨,主张诗尚壮美 D:批评张华诗缺少“邺下风流”,甚至没有温庭筠、李商隐有新意,主张诗尚婉约
教材指出:《毛诗大序》认为:诗歌创作要合乎"发乎情,止乎礼义”的原则,而在揭露和批评黑暗方面,又必须 选项 A:“怨而怒” B:“主文而谲谏” C:“劝百而讽一” D:“风以动之,教以化之”
提出诗文应"独抒性灵,不拘格套”著名口号的是公安派中的 选项 A:袁宏道 B:袁宗道 C:李贽 D:袁中道
宋代诗话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 选项 A:欧阳修《六一诗话》 B:张戒《岁寒堂诗话》 C:吕本中《紫微诗话》 D:严羽《沧浪诗话》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这几句关于情志关系的论述出自 选项 A:《毛诗大序》 B:《报任安书》 C:《论衡艺增》 D:《史记屈原列传》
把创作客体"在物者”分为理、事、情三个方面,把创作主体"在我者”分为才、胆、识、力四个要素的清代诗论家是 选项 A:王夫之 B:袁枚 C:叶燮 D:沈德潜
把创作客体("在物者”)分为理、事、情三个方面,把创作主体("在我者”)分为才、胆、识、力四个要素的清代诗论家是 选项 A:王夫之 B:袁枚 C:叶燮 D:沈德潜
《论语‘为政》记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 选项 A:‘尽美矣,又尽善也’ B:‘思无邪’ C:‘尽美矣,未尽善也’ D:‘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诗有可解、不可解、不必解,若水月镜花,勿泥其迹可也。”这种比较符合诗歌创作和鉴赏规律的见解山自明代诗论家( )。 选项 A:谢榛的《四溟诗话》 B:李贽的《童心说》 C:王比贞的《艺苑卮言》 D:袁宏道的《序小修诗》
李渔认为戏曲创作要"立主脑”,他的所谓"主脑”是指一部戏曲的 选项 A:主要人物和中心情节 B:所表达的作者的爱憎感情 C:构思和布局 D:情节所反映的主题思想
陈子昂在《修竹篇序》提出了 选项 A:“兴寄”和“风骨”说 B:“美刺”、“讽谏”说 C:“为时”、“为事而作”论 D:“意境深远”说
"《水浒传》写一百八个人性格,真是一百八样。若别一部书,任他写一千个人,也只是一样,便只写得两个人,也只是一样。”这段文字是指出,《水浒传》的人物性格 选项 A:有共性和典型性 B:分散而不够集中 C:有鲜明的个性 D:有典型性但缺乏共性
首页
<上一页
1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