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乐山师范学院-公共政策学

实行超级总统制决策体制的典型国家是( ) [ 1 分 ] A.俄罗斯 B.瑞士 C.法国 美国
政策抉择的第一个环节是( ) [ 1 分 ] A.政策设计 B.政策论证 C.政策审议 D.政策采纳
下列关于公共决策规则的说法正确的是( ) [ 1 分 ] A.绝对多数规则又称“一票否决制” B.简单多数规则也称“比例多数制” C.多数规则的决策成本低于全体一致规则的成本 简单多数规则一般要求决策群体的成员数量为偶数
强调权威的多元化、权力的分散化以及国家与社会、政府与市场的双向互动的理论是 ( ) [ 1 分 ] A.新公共管理理论 B.科学管理理论 C.治理理论 精英理
在决策中,能使决策结果达到帕累托最优的决策规则是( ) [ 1 分 ] A.简单多数规则 B.全体一致规则 C.绝对多数规则 需求显示法则
政策问题认定之后,政策制定者首当其冲要考虑的就是 ( ) [ 1 分 ] A.政策移植 B.政策论证 C.政策方案评估 确定政策目标
从时间进程上来看,政策规划主要存在于( ) [ 1 分 ] A.政策执行与政策评估之间 B.政策方案确定之后 C.政策目标的确定与政策抉择之间 D.政策执行的主体确定之后
参与行政决策规划的主体可以是多元的,但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是 ( ) [ 1 分 ] A.政府 B.司法机关 C.立法机关 D.公众
政策抉择的第一个环节包括政策论证、政策探究以及 ( ) [ 1 分 ] A.政策审议 B.政策评估 C.政策对话 D.政策采纳
10、 决策者择定的政策在内容上不能与既定宪法和法律相抵触,必须合乎有关法律的原则甚至具体规定。这一程序指的是政策制定过程中的 ( ) [ 1 分 ] A.决策程序的合法化 B.政策主体的合法化 C.政策形式的合法化 政策内容的合法化
下列关于司法决策的说法正确的是( ) [ 1 分 ] A.我国司法机关的判决具有公共政策文件的一般特征 B.我国宪法和法律的解释权归司法机关 C.我国司法决策产Th于国家最高司法机关的司法解释中 美国最高法院的判决不属于国家的法律
以政策主体在制定一项政策时有无现成的规范和原则可遵循为标准,可以把公共政策划分为( ) [ 1 分 ] A.单目标政策与多目标政策 B.程序性政策与非程序性政策 C.实质性政策与程序性政策 物质性政策与符号性政策
邓小平指出“没有明确的战略方针,好多事情都不好办”,战略也被称作( ) [ 1 分 ] A.微观决策 B.中观决策 C.宏观决策 行政决策
将公共政策目标转化为政策现实的唯一途径是( ) [ 1 分 ] A.政策制定 B.政策执行 C.政策监控 D.政策评估
公共政策变动的政策学习模型的提出者是( ) [ 1 分 ] A.埃德文·阿曼达等人 B.萨巴迪尔等人 C.亚瑟·施莱辛格 查尔斯·琼斯
公共政策变动的政策学习模型强调理解和预测政策变动的关键所在是( ) [ 1 分 ] A.信念和政策学习的动态变化 B.亚系统外部的变化和政策学习 C.政策倡议联盟间的互动和政策学习 稳定的系统因素的影响和政策学习
公共政策调整必须遵循的首要原则是 ( ) [ 1 分 ] A.渐进调适原则 B.追踪反馈原则 C.实事求是原则 及时评估原则
公共政策终结的一种最直接、最彻底的方式是 ( ) [ 1 分 ] A.政策合并 B.政策缩减 C.政策替代 政策废止
政策学知识应用的主要形式是( ) [ 1 分 ] A.理论创新 B.政策研究 C.政策分析 D.概念界定
公共政策学发端于1951年拉斯韦尔和勒纳两位美国政治学家合编的 ( ) [ 1 分 ] A.《政治学—谁得到什么?何时和如何得到?》 B.《政策科学探索:概念与适用》 C.《政策科学构想》 《政策科学:视野与方法的近期发展》
我国最早的史书,也是周天子一系列重要决策记录的著作是 ( ) [ 1 分 ] A.《诗经》 B.《礼记》 C.《尚书·周书》 D.《春秋》
1918年在洛杉矶成立、现今仍有较大影响力的美国智库(思想库)是 ( ) [ 1 分 ] A.福特基金会 B.兰德公司 C.胡佛研究所 美国企业研究所
属于政策支持系统的子系统是 ( ) [ 1 分 ] A.信息传播 B.政策问题 C.目标人群 政策环境
与学术性政策研究组织比较,应用性政策研究组织的主要特征是 ( ) [ 1 分 ] A.以积累学理性政策知识为导向 B.以政策学知识解决政策问题为导向 C.以学习政策知识为导向 以构建政策过程模型为导向
政策分析师的角色应当是( ) [ 1 分 ] A.与公共决策者形成共Th的合作关系 B.与公共决策者形成寄Th的依赖关系 C.作为公共决策者全知全能的指导者 作为公共决策者的驯服工具
公共政策接续主要探讨的是这样一种关系 ( ) [ 1 分 ] A.政策调整与政策创新的关系 B.政策稳定与政策断裂的关系 C.政策变动与政策终结的关系 新政策与原政策的延续性关系
最早提出“政策分析”概念的学者是( ) [ 1 分 ] A.拉斯韦尔 B.德洛尔 C.林德布洛姆 D.西蒙
标志着公共政策学学科诞Th的著作是勒纳和拉斯韦尔的( ) [ 1 分 ] A.《政策科学》 B.《政治体系》 C.《政治学》 《公共决策》
中国大陆高校系统中最早成立公共政策研究机构的是( ) [ 1 分 ] A.复旦大学 B.清华大学 C.中山大学 D.北京大学
下列属于政策支持系统的是( ) [ 1 分 ] A.政策制定系统 B.政策咨询系统 C.政策执行系统 政策反馈系统
一般来说,政策制定者和执行者所做的政策评估工作主要有( ) [ 2 分 ] A.政策调查报告 B.政府工作报告 C.公民意见和投诉 D.政策听证会 政府效能考评或绩效考评
利益集团对公共政策的监控主要表现在( ) [ 2 分 ] A.接近 B.提供信息 C.游说 D.提供竞选支持 E.宣传
法与政策都是调整人的行为亦即调整社会关系的准则、标准。其规范作用可包括( ) [ 2 分 ] A.指引 B.评价 C.教育 D.预测 E.强制
政策分析包含如下程序( ) [ 2 分 ] A.定义 B.预测 C.规定 D.描述 E.评估
公共政策创新的内部动力主要有( ) [ 2 分 ] A.政策主体的变革愿望 B.经济制度和体制的变革 C.民众的诉求 D.参与世界竞争的需要 政策本身的要求
中国的人大决策主要采取的形式有( ) [ 2 分 ] A.宪法 B.基本法律 C.行政法规 D.人大决定 E.其他法律
公共政策评估的内容包括( ) [ 2 分 ] A.政策成本评估 B.单一政策评估 C.政策需求评估 D.复合政策评估 E.政策效益评估
社会团体对公共政策发Th影响的环节有( ) [ 2 分 ] A.利益聚合 B.利益表达 C.政策传递 D.利益整合 E.政策监督
政策网络主要可以分为( ) [ 2 分 ] A.利益型政策网络 B.意见型政策网络 C.政党型政策网络 D.社团型政策网络 混合型政策网络
基于西方经验、揭示社会本质的政策过程模型有( ) [ 2 分 ] A.规范最适模型 B.渐进主义模型 C.精英模型 D.集团模型 机构—制度模型
1、 简述公共政策的基本功能。 [ 4 分 ]
2、 简述政策系统的一般环境。 [ 4 分 ]
3、 简述公共政策执行力的影响因素。 [ 4 分 ]
4、 简述公共政策变动的原因。 [ 4 分 ]
5、 简述知识的特征。 [ 4 分 ]
1、 试论政策学习的含义及类型。 [ 5 分 ]
2、 试述公共政策执行的含义及其特点。 [ 5 分 ]
1、 州领导三次批示难阻项目开工 水泥业作为高污染、高耗能、产能过剩的行业,一直是宏观调控的重点行业。而记者近日在采访时发现,一个按国家规定不得开工建设,且被Y州州委州政府数次批示叫停的水泥项目,却正在大张旗鼓地抢建。有关专家 称这是一个典型的“产能过剩行业调控失灵范本”。 2010年2月24日,Y州工信局《关于Y州水泥产业发展情况的汇报》称:该水泥 项目,州委州政府明确要求缓建,但项目所在地、该州所属的T市一直在推进,建议按州委州政府意见办事。2月25日,州领导在这 份材料上批示:“赞成工信局意见,关于T市的水泥项目,应采取措施予以缓建,T市应从大局出发配合工作。” 但是作为Y州管辖的T市并未听从州领导的意见。不久,T市水利部门批准了该项目的用水审批文件。此后不到两个月,该项目土建工程强行开工。5 月28日,在Y州工信局《关于T公司项目进展情况汇报》上,州领导再次批示“州委州政府是一直不赞成此项目的,要想尽办法缓建。” 与此同时,该项目开始挖地基,进行更大规模的施工建设。2010年8月19日,T市市委书记、市长带领市四大班子成员及各委、办、局负责人共100余人赴承建该项目的公司视察工作。该公司负责人向市领导表示:克难攻坚,抓紧施工,争取早投产、早 见效。10月28日,州领导第三次在一份材料上批示“这个项目以缓建为好。”在这次批示后,T市和承建该项目的公司反而加快了建设步伐。11月中旬,记者在施工现场看到,“战胜困难抢工期”的红色条幅在猎猎寒风中飘舞。 请回答: (1)公共政策失灵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2) 从政策失灵的角度分析本案例中州领导三次批示难阻项目开工的原因。 [ 10 分 ]
美国众议院正式就排华历史致歉 美国国会华裔议员赵美心向众议院提出了683号议案。该议案旨在表达对《排华法案》等联邦法律给在美华人带来负面影响的歉意,再次承认美国的建国原则之一是所有人Th而平等。美国东部时间2012年6月18日 下午,众议院通过了该议案,对1882年国会通过的《排华法案》正式致歉。这一致歉是美国国会在《排华法案》废除之后首次 承认这一歧视性法律的不公正性。 1850年以前,华人移民美国者寥寥无几,自美国西部掀起“淘金热”后,进入美国的华人增加。 此后,由于美国修建太平洋铁路的需求,入美的华工人数每年都在万人以上。1873年美国爆发的经济危机使就业形势恶化,此时 华人移民也达到了19世纪以来的最高潮。愈来愈多的白人将失业归咎于任劳任怨的华人。恶性排华事件频发,反华情绪高涨, 这些促成了美国国会《排华法案》的出台。 1882年5月,第47届美国国会正式通过《排华法案》,此后由时任总统阿瑟签署成为法律。这一法案声称,华工的到来使得美国境内一些地方的良好秩序受到威胁,规定从任何外国港口将华工带至美国的船只将 被认定为犯罪,美国州法院和联邦法院均不得给予华人美国公民身份,与此相悖的法律均被废除。 二战期间,中美互为盟国。为了推动美国战争目标的实现,在罗斯福总统的敦促下,国会于1943年撤销了《排华法案》,允许中国人成为美国公民。2009年,美 国加州议会就《排华法案》向加州华人正式道歉,但美国国会迟迟不表歉意,这一反差曾经令人不安。 (1)什么是公共政策终结? (2)试用政策终结的原理,分析美国废止《排华法案》的原因以及迟迟不向华人致歉的原因。 [ 10 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