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刑法学

甲为了使乙溺死而将乙推入井中,但井中没有水,乙摔死在井中(  )    A.是意外事件,甲不负刑事责任    B.甲应负故意杀人既遂的责任    C.甲应负故意杀人未遂的责任    D.甲的行为与乙的死亡没有因果关系
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的犯罪主体是(  )    A.国有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国有单位委派到非国有公司、企业以及其他单位从事公务的人员    B.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中的所有人员    C.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中的非国家工作人员    D.国有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国有单位中从事公务的人员
我国刑法分则中“侵犯财产罪”一章规定有12种具体犯罪,这些犯罪所共同侵犯的客体属于( )    A.直接客体    B.#NAME?    C.复杂客体    D.同类客体
避险过当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 )处罚。    A.免除或者减轻    B.减轻或者免除    C.酌情减轻或者免除    D.酌情免除或者减轻
犯罪目的只存在于( )犯罪中。    A.直接故意    B.故意    C.间接故意    D.既遂
下列犯罪中,不属于危害国家安全罪的是(  )    A.叛逃罪    B.资敌罪    C.非法获取军事秘密罪    D.间谍罪
按照( )划分,犯罪客体分为简单客体和复杂客体。    A.犯罪行为直接侵犯的具体社会关系的单复    B.犯罪行为对具体社会关系的侵犯次数    C.犯罪行为所侵犯的社会关系的范围    D.犯罪对象的多少
下列人员中,实施危害行为造成危害结果而不负刑事责任的有( )    A.生理醉酒的人    B.精神正常时的间歇性的精神病人    C.故意伤害他人致人轻伤的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    D.聋哑人和盲人
某乙没有实行某甲教唆的犯罪,对某甲可以( )。    A.不予处罚    B.减轻处罚    C.免除处罚    D.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关于挪用公款罪,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进行营利活动的,不受挪用时间的限制    B.必须利用职务上的便利    C.挪用的对象不能是救灾、抢险等特定款物    D.以个人名义将公款挪用给其他单位使用的,属于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
在我国,有权对犯罪者适用刑罚的是(  )    A.人民检察院    B.法院合议庭    C.公安机关    D.人民法院
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我国刑法规定的非刑罚处理方法的是(  )    A.责令具结悔过    B.罚金    C.赔礼道歉    D.训诫
关于区分罪数的标准,通常采取(   )    A.法益标准说    B.行为标准说    C.犯罪构成说    D.结果标准说
某甲在行车中不小心将某乙撞伤,为了尽快逃脱,便将流血昏迷的某乙拖入路边树林。某乙失血过多死亡。对于某乙的死亡,某甲的行为属于    A.间接故意    B.直接故意    C.过于自信的过失    D.疏忽大意的过失
某甲被判处6年有期徒刑,同时应被附加剥夺政治权利。对其剥夺政治权利的期限应为( )    A.一年以上五年以下    B.三年以上十年以下    C.一年以上八年以下    D.与主刑期相等
关于挪用资金罪,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必须利用职务上的便利    B.犯罪主体可以是单位    C.挪用资金借贷给他人中的“他人”,不包括单位    D.侵犯了财产的所有权整体
某乙没有实行某甲教唆的犯罪,对某甲可以( )    A.不予处罚    B.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C.减轻处罚    D.免除处罚
我国刑法规定,对于预备犯,可以比照既遂犯( )处罚。    A.从轻或者减轻    B.从轻    C.从轻、减轻或者免除    D.减轻
狭义的刑法是指(  )    A.刑法典    B.单行刑法    C.附属刑法    D.特别刑法
犯罪行为的两种基本表现形式是( )    A.主动行为与被动行为    B.主行为与次行为    C.故意行为与过失行为    D.作为与不作为
某甲在与某乙争吵中捅了某乙一刀后扬长而去,某乙因失血过多死亡。对于某乙的死亡,某甲的行为属于( )    A.意外事件    B.直接故意犯罪    C.过失犯罪    D.间接故意犯罪
刑法的空间效力所要解决的问题是(  )    A.一国刑法在什么时间内适用    B.一国刑法在什么地域、对什么人适用    C.一国刑法对什么人适用    D.一国刑法在什么地域适用
某甲抢劫杀人的行为触犯了两个刑法条文、两个罪名,实际上只构成抢劫罪一个罪。这种情况在刑法理论上称为( )    A.结合犯    B.吸收犯    C.想象竞合犯    D.法规竞合
下列事故中,属于交通肇事罪的“交通事故”是(  )    A.飞行事故    B.工程安全事故    C.铁路运营事故    D.水上交通事故
犯罪既遂是指( )。    A.犯罪人的目的已经达到    B.犯罪行为已经完成    C.犯罪结果已经发生    D.犯罪行为已经具备某种犯罪构成的全部要件
在下列犯罪构成的一般要件中,提示犯罪实质特征的要件是( )    A.犯罪主体    B.犯罪主观方面    C.犯罪客观方面    D.犯罪客体
诬告陷害罪是指故意捏造犯罪事实,向国家机关或有关单位告发,意图使他人受到 ( )    A.民事处罚    B.经济制裁    C.行政处罚    D.刑事追究
如果事实上并不存在危险,而行为人误认为存在危险,实施所谓避险行为的,属于(  )    A.假想避险    B.意外事件    C.过失犯罪    D.故意犯罪
下列行为中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应当负刑事责任的是( )    A.拐卖妇女、儿童    B.走私毒品    C.贩卖毒品    D.决水
我国刑法规定的从重处罚是指( )    A.在法定最高刑之上再加重一定的刑罚    B.在法定刑的限度内判处最重的刑罚    C.适用最重的刑种处罚    D.在法定刑的限度内判处较重的刑罚
下列情节中,常见的酌定量刑情节是( )    A.又聋又哑的人或者盲人犯罪    B.行贿人在被追诉前,主动交代行贿行为的    C.犯罪分子的一贯表现    D.犯罪的时间、地点
下列情况不属于犯罪中止的有( )。    A.盗窃他人财物之后,又返还财物的    B.犯罪分子认为条件不适合而停止犯罪    C.主动停止犯罪预备行为    D.客观上有可能将犯罪进行到底,而犯罪人误以为不能进行到底而中断犯罪的。
死刑不适用于( )。    A.犯罪时怀孕的妇女    B.审判时不满l8周岁的人    C.犯罪时不满l8周岁的人    D.审判时怀孕的妇女
构成不作为犯罪前提的特定义务的来源有( )    A.职务上或业务上要求履行的义务    B.公共生活准则要求的义务    C.法律明文规定的特定义务    D.行为人先前行为产生的义务
下列情形,哪几种根据犯罪的规定,实现了行为人的刑事责任:    A.乙盗窃5000元手表一块,被判处有期徒刑2年    B.甲行贿,但因情节较轻,被免予刑罚处罚    C.丁是一外国大使馆人员,享有外交特权,因犯罪通过外交途径进行交涉    D.丙诈骗1000元,经过十年,因超过诉讼时效,公安机关不再追究
下列情况中,我国刑法有溯及力的是( )。    A.当时的法律和刑法均认为是犯罪但当时的法律处刑比刑法重    B.当时的法律认为是犯罪而刑法不认为是犯罪    C.当时的法律不认为是犯罪而刑法认为是犯罪    D.当时的法律和刑法均认为是犯罪但当时的法律处刑比刑法轻
破坏选举罪的犯罪手段主要有( )    A.欺骗、贿赂    B.暴力、威胁    C.虚报选举票数    D.伪造选举文件
对于被判处( )的犯罪分子应当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A.死刑    B.十五年以上有期徒刑    C.无期徒刑    D.驱逐出境
构成不作为犯罪前提的特定义务来源于( )    A.行为人先行的行为导致的危险状态    B.社会公德的要求    C.职务上或者业务上的要求    D.法律的明文规定
犯罪既遂的类型有( )    A.举动犯    B.危险犯    C.结果犯    D.行为犯
犯罪既遂是指犯罪行为已经完成。
聚众斗殴罪的主体是聚众斗殴的首要分子和积极参加者。
我国刑法分则中“侵犯财产罪”一章规定有12种具体犯罪,这些犯罪所共同侵犯的客体属于一般客体。
过失伤害他人,造成他人死亡的,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
我国刑法规定的完全负刑事责任的年龄阶段为已满18周岁。
携带凶器抢夺的,构成抢夺罪。
对于累犯,不能适用缓刑和假释。
以暴力、威胁方法抗拒缉私的,应当以走私罪处罚。
盲人犯罪后可以不负刑事责任。
单位犯罪一般是出于为本单位谋取非法利益,因此,单位犯罪都是故意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