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题库
首页
所有科目
自考历年真题
考试分类
关于本站
游客
账号设置
退出登录
注册
登录
出自:刑法学
甲为了使乙溺死而将乙推入井中,但井中没有水,乙摔死在井中( ) A.是意外事件,甲不负刑事责任 B.甲应负故意杀人既遂的责任 C.甲应负故意杀人未遂的责任 D.甲的行为与乙的死亡没有因果关系
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的犯罪主体是( ) A.国有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国有单位委派到非国有公司、企业以及其他单位从事公务的人员 B.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中的所有人员 C.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中的非国家工作人员 D.国有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国有单位中从事公务的人员
我国刑法分则中“侵犯财产罪”一章规定有12种具体犯罪,这些犯罪所共同侵犯的客体属于( ) A.直接客体 B.#NAME? C.复杂客体 D.同类客体
避险过当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 )处罚。 A.免除或者减轻 B.减轻或者免除 C.酌情减轻或者免除 D.酌情免除或者减轻
犯罪目的只存在于( )犯罪中。 A.直接故意 B.故意 C.间接故意 D.既遂
下列犯罪中,不属于危害国家安全罪的是( ) A.叛逃罪 B.资敌罪 C.非法获取军事秘密罪 D.间谍罪
按照( )划分,犯罪客体分为简单客体和复杂客体。 A.犯罪行为直接侵犯的具体社会关系的单复 B.犯罪行为对具体社会关系的侵犯次数 C.犯罪行为所侵犯的社会关系的范围 D.犯罪对象的多少
下列人员中,实施危害行为造成危害结果而不负刑事责任的有( ) A.生理醉酒的人 B.精神正常时的间歇性的精神病人 C.故意伤害他人致人轻伤的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 D.聋哑人和盲人
某乙没有实行某甲教唆的犯罪,对某甲可以( )。 A.不予处罚 B.减轻处罚 C.免除处罚 D.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关于挪用公款罪,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进行营利活动的,不受挪用时间的限制 B.必须利用职务上的便利 C.挪用的对象不能是救灾、抢险等特定款物 D.以个人名义将公款挪用给其他单位使用的,属于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
在我国,有权对犯罪者适用刑罚的是( ) A.人民检察院 B.法院合议庭 C.公安机关 D.人民法院
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我国刑法规定的非刑罚处理方法的是( ) A.责令具结悔过 B.罚金 C.赔礼道歉 D.训诫
关于区分罪数的标准,通常采取( ) A.法益标准说 B.行为标准说 C.犯罪构成说 D.结果标准说
某甲在行车中不小心将某乙撞伤,为了尽快逃脱,便将流血昏迷的某乙拖入路边树林。某乙失血过多死亡。对于某乙的死亡,某甲的行为属于 A.间接故意 B.直接故意 C.过于自信的过失 D.疏忽大意的过失
某甲被判处6年有期徒刑,同时应被附加剥夺政治权利。对其剥夺政治权利的期限应为( ) A.一年以上五年以下 B.三年以上十年以下 C.一年以上八年以下 D.与主刑期相等
关于挪用资金罪,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必须利用职务上的便利 B.犯罪主体可以是单位 C.挪用资金借贷给他人中的“他人”,不包括单位 D.侵犯了财产的所有权整体
某乙没有实行某甲教唆的犯罪,对某甲可以( ) A.不予处罚 B.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C.减轻处罚 D.免除处罚
我国刑法规定,对于预备犯,可以比照既遂犯( )处罚。 A.从轻或者减轻 B.从轻 C.从轻、减轻或者免除 D.减轻
狭义的刑法是指( ) A.刑法典 B.单行刑法 C.附属刑法 D.特别刑法
犯罪行为的两种基本表现形式是( ) A.主动行为与被动行为 B.主行为与次行为 C.故意行为与过失行为 D.作为与不作为
某甲在与某乙争吵中捅了某乙一刀后扬长而去,某乙因失血过多死亡。对于某乙的死亡,某甲的行为属于( ) A.意外事件 B.直接故意犯罪 C.过失犯罪 D.间接故意犯罪
刑法的空间效力所要解决的问题是( ) A.一国刑法在什么时间内适用 B.一国刑法在什么地域、对什么人适用 C.一国刑法对什么人适用 D.一国刑法在什么地域适用
某甲抢劫杀人的行为触犯了两个刑法条文、两个罪名,实际上只构成抢劫罪一个罪。这种情况在刑法理论上称为( ) A.结合犯 B.吸收犯 C.想象竞合犯 D.法规竞合
下列事故中,属于交通肇事罪的“交通事故”是( ) A.飞行事故 B.工程安全事故 C.铁路运营事故 D.水上交通事故
犯罪既遂是指( )。 A.犯罪人的目的已经达到 B.犯罪行为已经完成 C.犯罪结果已经发生 D.犯罪行为已经具备某种犯罪构成的全部要件
在下列犯罪构成的一般要件中,提示犯罪实质特征的要件是( ) A.犯罪主体 B.犯罪主观方面 C.犯罪客观方面 D.犯罪客体
诬告陷害罪是指故意捏造犯罪事实,向国家机关或有关单位告发,意图使他人受到 ( ) A.民事处罚 B.经济制裁 C.行政处罚 D.刑事追究
如果事实上并不存在危险,而行为人误认为存在危险,实施所谓避险行为的,属于( ) A.假想避险 B.意外事件 C.过失犯罪 D.故意犯罪
下列行为中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应当负刑事责任的是( ) A.拐卖妇女、儿童 B.走私毒品 C.贩卖毒品 D.决水
我国刑法规定的从重处罚是指( ) A.在法定最高刑之上再加重一定的刑罚 B.在法定刑的限度内判处最重的刑罚 C.适用最重的刑种处罚 D.在法定刑的限度内判处较重的刑罚
下列情节中,常见的酌定量刑情节是( ) A.又聋又哑的人或者盲人犯罪 B.行贿人在被追诉前,主动交代行贿行为的 C.犯罪分子的一贯表现 D.犯罪的时间、地点
下列情况不属于犯罪中止的有( )。 A.盗窃他人财物之后,又返还财物的 B.犯罪分子认为条件不适合而停止犯罪 C.主动停止犯罪预备行为 D.客观上有可能将犯罪进行到底,而犯罪人误以为不能进行到底而中断犯罪的。
死刑不适用于( )。 A.犯罪时怀孕的妇女 B.审判时不满l8周岁的人 C.犯罪时不满l8周岁的人 D.审判时怀孕的妇女
构成不作为犯罪前提的特定义务的来源有( ) A.职务上或业务上要求履行的义务 B.公共生活准则要求的义务 C.法律明文规定的特定义务 D.行为人先前行为产生的义务
下列情形,哪几种根据犯罪的规定,实现了行为人的刑事责任: A.乙盗窃5000元手表一块,被判处有期徒刑2年 B.甲行贿,但因情节较轻,被免予刑罚处罚 C.丁是一外国大使馆人员,享有外交特权,因犯罪通过外交途径进行交涉 D.丙诈骗1000元,经过十年,因超过诉讼时效,公安机关不再追究
下列情况中,我国刑法有溯及力的是( )。 A.当时的法律和刑法均认为是犯罪但当时的法律处刑比刑法重 B.当时的法律认为是犯罪而刑法不认为是犯罪 C.当时的法律不认为是犯罪而刑法认为是犯罪 D.当时的法律和刑法均认为是犯罪但当时的法律处刑比刑法轻
破坏选举罪的犯罪手段主要有( ) A.欺骗、贿赂 B.暴力、威胁 C.虚报选举票数 D.伪造选举文件
对于被判处( )的犯罪分子应当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A.死刑 B.十五年以上有期徒刑 C.无期徒刑 D.驱逐出境
构成不作为犯罪前提的特定义务来源于( ) A.行为人先行的行为导致的危险状态 B.社会公德的要求 C.职务上或者业务上的要求 D.法律的明文规定
犯罪既遂的类型有( ) A.举动犯 B.危险犯 C.结果犯 D.行为犯
犯罪既遂是指犯罪行为已经完成。
聚众斗殴罪的主体是聚众斗殴的首要分子和积极参加者。
我国刑法分则中“侵犯财产罪”一章规定有12种具体犯罪,这些犯罪所共同侵犯的客体属于一般客体。
过失伤害他人,造成他人死亡的,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
我国刑法规定的完全负刑事责任的年龄阶段为已满18周岁。
携带凶器抢夺的,构成抢夺罪。
对于累犯,不能适用缓刑和假释。
以暴力、威胁方法抗拒缉私的,应当以走私罪处罚。
盲人犯罪后可以不负刑事责任。
单位犯罪一般是出于为本单位谋取非法利益,因此,单位犯罪都是故意犯罪。
首页
<上一页
1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