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信阳师范学院马列文论

马克思主义理论从狭义上说是 A.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得学说体系 B.关于无产阶级的斗争得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C.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D.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整个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理论基础是 A.马克思主义文艺论 B.马克思主义政治文艺论学 C.科学社会主义学说 D.阶级和阶级斗争学说
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在于 A.以实践性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B.与时俱进 C.科学性与阶级性的统一 D.科学性
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是 A.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 B.辩证思维的方法 C.实用主义的方法 D.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是 A.只坚持不发展 B.只发展不坚持 C.既坚持又发展 D.要记住马克思和恩格斯说过的每一句话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文艺论根源是 A.工业革命 B.资本主义文艺论危机 C.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D.阶级斗争
作为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 A.马克思主义政治学 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科学社会主义 D.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A.德国古典哲学 B.德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C.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D.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马克思恩格斯最重要的理论贡献是 A.辩证法 B.剩余价值学说 C.唯物史观 D.阶级斗争学说
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可以概括为 A.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好方法论 B.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C.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D.实现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根本的本质属性是 A.科学性 B.革命性 C.实践性 D.与时俱进
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 A.吐故纳新 B.科学严谨 C.博大精深 D.与时俱进
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 A.实现共产主义 B.消灭阶级、消灭国家 C.实现个人的绝对自由 D.实现人权
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 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界定的 B.一般和个别的关系界定的 C.文艺论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 D.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界定的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它的 A.运动的绝对性 B.本质的可知性 C.发展的规律性 D.客观实在性
只承认绝对运动,不承认相对静止的观点是 A.主观唯心主义 B.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C.形而上学 D.客观唯心主义
运动和物质不可分,运动是物质的 A.根本属性 B.普遍状态 C.主观形式 D.存在方式
列宁物质定义的理论意义在于 A.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 B.反对了唯心主义和二元论 C.坚持了唯物主义反映论 D.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缺陷
意识的本质是 A.人脑的机能 B.人脑分泌的特殊物质 C.“绝对观念”的产物 D.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下列哪些说法反映了意识的能动性 A.心静自然凉 B.审时度势 C.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D.运筹帷握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和“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两种说法: A.都是辩证法的观点 B.前者是辩证法观点,后者是诡辩论观点 C.都是诡辩论观点 D.前者是诡辩论观点,后者是辩证法观点
古诗“王子去求仙,丹成入九天,洞中方七日,世上几千年”,这是用神化形式说明时间具有 A.客观性 B.有限性 C.可知性 D.相对性
把思维归结为只是人脑的生理过程的观点是 A.庸俗唯物主义 B.二元论 C.客观唯心主义 D.相对主义
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和实质是 A.对立统一规律 B.质量互变规律 C.否定之否定规 D.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区分事物发展过程中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 A.事物的变化是否迅速 B.事物的变化过程是否有部分质变 C.事物的变化是否超过度的范围 D.事物的变化是否显著
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在于是否承认 A.事物的普遍联系 B.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C.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内部矛盾 D.经过量变过渡到质变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是 A.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B.无条件和有条件的关系 C.原因和结果的关系 D.必然和偶然的关系
在下列命题中,包含辩证法思想的有 A.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B.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C.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D.天下之势,循则极,极则反
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为 A.矛盾双方在相互依存中得到发展 B.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因素 C.调和矛盾双方的对立 D.规定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
下列格言或成语中,体现量变质变规律的有 A.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B.有无相生,前后相随 C.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D.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 A.人的心灵活动的反省 B.客观事物的直观反映 C.客观事物的能动反映 D.客体的选择和重构
“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 A.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B.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C.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对立 D.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
真理的相对性应理解为 A.真理和谬误之间没有确定的界限 B.对同一对象不同的乃至对立的认识都是真理 C.真理的标准是多重的 D.真理有待扩展和深化
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这句话应理解为 A.革命运动是由革命理论派生的 B.革命理论是革命运动的基础 C.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具有最终决定作用 D.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这表明 A.一切知识归根到底来自实践 B.个人知识都来自直接实践 C.没有必要学习间接经验 D.只有通过直接经验才能学到知识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是 A.对立统一的观点 B.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观点 C.世界统一于物质的观点 D.实践观点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因为它 A.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B.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C.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 D.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本质内容
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是 A.相互联系不可分离的联系 B.主要和次要的关系 C.相对和绝对的关系 D.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的辩证过程是 A.从相对真理到绝对真理的发展 B.从间接经验到直接经验的转化 C.实践—认识—实践的无限循环 D.从抽象到具体再到抽象的上升运动
“只要再多走一小步,仿佛是同一方向迈的一小步,真理便会变成错误”,这句话意味着 A.任何真理都不存在绝对的因素 B.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C.真理和谬误是认识过程中的两个阶段 D.真理和谬误没有确定的界限
真理是 A.绝大多数人普遍同意的意见 B.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 C.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们意识中的正确反映 D.对人们有用的一切理论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最根本的原因是因为实践具有 A.客观物质性 B.社会历史性 C.自觉能动性 D.直接现实性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朝野。”这一古训蕴含的哲理是 A.人的经验是判断是非得失的根本尺度 B.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更重要 C.感性认识高于理性认识 D.人民群众的直接经验即实践是认识的重要基础
未来学家尼葛洛庞蒂说:“预测未来的最好办法就是把它创造出来。”从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看,这句活对我们的启示是 A.认识总是滞后于实战 B.实践是认识的先导 C.实践高于认识 D.实践与认识是合一的
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A.是否承认阶级和阶级斗争的问题 B.文艺论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 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 D.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历史唯物论的根本出发点是 A.阶级和阶级斗争史 B.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C.文艺论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D.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统一会导致 A.唯理论 B.诡辩论 C.经验论 D.反映论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 A.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B.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C.认识的基础是实践 D.认识是思维对存在的无止境的接近
唯物主义认识论都是 A.反映论 B.能动的反映论 C.先验论 D.可知论
做工作“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这一思想说明 A.书本知识是不重要的 B.上级指示和决议作为行动的依据 C.要事事取得直接经验 D.一切要从实际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