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题库
首页
所有科目
自考历年真题
考试分类
关于本站
游客
账号设置
退出登录
注册
登录
出自:信阳师范学院-公共关系学(高起专)
(单选题) 公共关系也可称为 ( )(本题1.0分) A、 人际关系 B、 人群关系 C、 公众关系 D、 团体关系
(单选题) 美国公共关系学术权威詹姆斯.格鲁尼格教授认为:公共关系是一个组织与其相关公众之间的( ) 管理.(本题1.0分) A、 交流 B、 传播 C、 联系 D、 交往
(单选题) 公共关系的主体是 ( )(本题1.0分) A、 团体 B、 公众 C、 个人 D、 组织
(单选题) 公共关系的本质属性是 ( )(本题1.0分) A、 交流 B、 传播 C、 沟通 D、 传播沟通
(单选题) 现代“公共关系传播”的本质即信息的 ( )(本题1.0分) A、 单向交流 B、 双向交流 C、 沟通 D、 交往
(单选题) “公共关系”这一概念在表示客观现实这一层含义时,称( )(本题1.0分) A、 公共关系活动 B、 公共关系状态 C、 公共关系概念 D、 公共关系传播
(单选题) 公共关系活动是运用 ( ) 的方法协调组织的社会关系,影响组织的公众舆论,塑造组织的良好形象,优化组织的运作环境的一系列公共关系工作.(本题1.0分) A、 传播沟通 B、 单向交流 C、 满足对方 D、 内部传播
(单选题) 在使用“公共关系”这一概念的时候,表示引导、规范组织行为的一种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的是 ( )(本题1.0分) A、 公共关系状态 B、 公共关系工作 C、 公共关系概念 D、 公共关系形象
(单选题) ( )主要指群体内部活动和组织管理过程中人与人、人与群体的关系。(本题1.0分) A、 人际关系 B、 人群关系 C、 公共关系 D、 社会关系
(单选题) 人际关系”和”人群关系”均侧重从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角度来探讨人和人的关系,而公共关系在从( )的角度研究人和人的关系.(本题1.0分) A、 信息传播沟通 B、 社会心理学 C、 管理 D、 内部传播
(单选题) 公共关系作为一种职业和学科,最早产生于 ( )(本题1.0分) A、 中国 B、 英国 C、 法国 D、 美国
(单选题) 西方公共关系学界认为最早问世的公共关系学的理论书籍是 ( )(本题1.0分) A、 《公共关系舆论的形成》 B、 《原则宣言》 C、 《修辞学》 D、 《有效的公共关系》
(单选题) 1923年首次在纽约大学讲授公共关系课程的美国学者是 ( )(本题1.0分) A、 艾维. 李 B、 伯尼斯 C、 卡特利普 D、 罗伯特. 巴伯
(单选题) 1952年,美国的卡特里普和森特出版了他们权威性的公共关系专著( ),在美国被誉为“公共关系的圣经”。(本题1.0分) A、 《公众舆论的形成》 B、 《原则宣言》 C、 《有效的公共关系》 D、 《芝加哥论坛报》
(单选题) “凡宣传皆好事”是( )的信条.(本题1.0分) A、 艾维.李 B、 巴纳姆 C、 爱德华.伯尼斯 D、 格鲁尼格
(单选题) 艾维.李提出“说真话”、“( )”的命题,将“公共利益与诚实”带进了公共关系的领域。(本题1.0分) A、 投公众所好 B、 凡宣传皆好事 C、 公众必须被告知 D、 普遍原则特殊运用
(单选题) 1903年至1912年的10年间,美国的报纸杂志率先刊载揭露失业界的恶劣行径的丑闻,这就是美国近代史上著名的 ( )(本题1.0分) A、 拔粪运动 B、 公关宣传运动 C、 公关普及运动 D、 道德教育运动
(单选题) 1903年, ( )开办了第一家宣传顾问事务所,成为向客户提供劳务而收取费用的第一个职业公共关系人.(本题1.0分) A、 艾维.李 B、 巴纳姆 C、 爱德华.伯尼斯 D、 格鲁尼格
(单选题) 1955年,国际公共关系联合会(IPRA)在( )正式宣告成立.(本题1.0分) A、 法国巴黎 B、 中国北京 C、 美国华盛顿 D、 英国伦敦
(单选题) 1986年,我国第一家专业公共关系公司( )在北京注册成立.(本题1.0分) A、 中国环球公共关系公司 B、 中国创意公共关系公司 C、 中国博利公共关系公司 D、 爱德曼公共关系公司
(单选题) 公共关系活动由公共关系的主体、客体和( )三大基本要素构成。(本题1.0分) A、 手段 B、 方法 C、 实施 D、 功能
(单选题) 公共关系成熟度的一个标志是 ( )(本题1.0分) A、 部门并列型公关机构的建立和发展 B、 公共关系委员会的建立和发展 C、 部门隶属型公关机构的建立和发展 D、 行业性公关协会的建立和发展
(单选题) 真诚互惠的意识是公共关系的 ( )(本题1.0分) A、 传播意识 B、 沟通意识 C、 功利意识 D、 宣传意识
(单选题) 从工作 性质上看,公共关系的职能是传播性和 ( )(本题1.0分) A、 沟通性 B、 边缘性 C、 中介性 D、 决策性
(单选题) 公共关系意识的核心是 ( )(本题1.0分) A、 服务公众的意识 B、 塑造形象的意识 C、 真诚互惠的意识 D、 沟通交流的意识
(单选题) 公共关系传播工作的生命线是 ( )(本题1.0分) A、 公正 B、 保密 C、 真实 D、 负责
(单选题) 中国公共关系协会成立于 ( )(本题1.0分) A、 1955年 B、 1986年 C、 1990年 D、 1987年
(单选题) 对公共关系人员职业心理的最基本的要求是 ( )(本题1.0分) A、 自信的心理 B、 自由的心理 C、 开放的心理 D、 热情的心理
(单选题) 专业公共人员在工作中应遵守的道德规范是公正、正派、对社会负责、真实和 ( )(本题1.0分) A、 为客户保密 B、 公开 C、 宣传 D、 隐蔽
(单选题) 公共关系职业名称是 ( )(本题1.0分) A、 公关员 B、 公关师 C、 公关从业人员 D、 公关在职人员
(单选题) 公共关系的对象是 ( )(本题1.0分) A、 人民 B、 群众 C、 公众 D、 受众
(单选题) 公关界已趋向于把受众划分为积极受众和消极受众,公众特指 ( )(本题1.0分) A、 积极受众 B、 被动受众 C、 消极受众 D、 主动受众
(单选题) 在公共关系学中,公众这个词特指被共同利益和共同关心的问题联系在一起的 ( )(本题1.0分) A、 个体 B、 整体 C、 群体 D、 集体
(单选题) 党派团体、职业团体、群众团体组织、宗教组织属于 ( )(本题1.0分) A、 互益性组织 B、 营利性组织 C、 公益性组织 D、 服务性组织
(单选题) 界定公众首先要界定公众所面临的 ( )(本题1.0分) A、 整体点 B、 共同点 C、 相关点 D、 变化点
(单选题) 组织与公众形成公共关系的关键在于 ( )(本题1.0分) A、 多样性 B、 共同性 C、 相关性 D、 变化性
(单选题) 与组织之间的互动关系已经形成,对组织的问题认知和卷入较深,对组织正面施加的影响的那部分公众是 ( )(本题1.0分) A、 积极公众 B、 消极公众 C、 潜在公众 D、 行动公众
(单选题) 关系到组织生死存亡,决定组织成败的那部分公众对象是 ( )(本题1.0分) A、 组织公众 B、 个体公众 C、 次要公众 D、 首要公众
(单选题) 企业关系对象中利益关系最直接、最明显的外部公众是 ( )(本题1.0分) A、 内部公众 B、 外部公众 C、 顾客公众 D、 稳定公众
(单选题) 使一群人或团体和组织具有相同或类似的态度和行为,构成组织所面临的一类公众,这是公众基本特征的 ( )(本题1.0分) A、 整体性 B、 共同性 C、 相关性 D、 多样性
(多选题) 公共关系活动过程的基本要素是 ( )(本题2.0分) A、 组织 B、 形象 C、 传播 D、 行为 E、 公众
(多选题) 公共关系作为一种社会关系,特指 ( )(本题2.0分) A、 传播与沟通 B、 组织、公众与传播之间的关系 C、 个人与个人、社会与个人之间的关系 D、 组织与公众之间的传播与沟通关系 E、 组织与公众环境之间信息交流的关系
(多选题) 传播沟通是 ( )(本题2.0分) A、 公共关系的客体 B、 现代公共关系理论的精髓 C、 公共关系活动的过程和方式 D、 贯穿公共关系理论和实务的一条基线 E、 公共关系的本质属性
(多选题) 组织的公共关系状态包括 ( )(本题2.0分) A、 社会关系状态 B、 社会舆论状态 C、 人际关系状态 D、 人群关系状态 E、 公众发展状态
(多选题) 良好的公关形象意味着良好的 ( )(本题2.0分) A、 公众关系 B、 社会舆论 C、 公众意识 D、 公众行为 E、 公众形象
(多选题) 公共关系学主要是 ( )(本题2.0分) A、 经济学科 B、 管理学科 C、 传播学科 D、 社会学科 E、 法律学科
(多选题) 在公共关系学中“关系”主要是指组织与公众之间相处和交往的 ( )(本题2.0分) A、 行为 B、 态度 C、 状态 D、 表现 E、 行动
(多选题) 公共关系的“互惠观念”表现为在交往与合作中,将( )作为处理各种关系的行为准则。(本题2.0分) A、 平等互利 B、 追求双赢 C、 公众的利益 D、 公众意愿 E、 善于调节
(多选题) 公共关系是 ( )(本题2.0分) A、 一种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 B、 从属于组织总目标的 C、 组织整体功能中的一个有机构成部分 D、 组织职能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 E、 一种有计划、有目的、受控制、持久的过程
(多选题) 公共关系的发展时期包括 ( )(本题2.0分) A、 古代时期 B、 近代时期 C、 巴纳姆时期 D、 艾维.李时期 E、 爱德华.伯尼斯时期
首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