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长沙医学院-中医内科学(高起专)

肾阴亏虚证的治法是()(本题3.5分) A、 滋养肾阴 B、 补肾益气 C、 温补肾阳 D、 滋肾降火 E、 补肾纳气
气滞血瘀证的首选方是()(本题3.0分) A、 血府逐瘀汤 B、 四物汤 C、 抵当汤 D、 逍遥散 E、 苏合香丸
咽中似有物阻,吞之不下,吐之不出,见於下列何证()(本题3.0分) A、 痰阻於肺 B、 痰蕴脾胃 C、 痰郁於肝 D、 痰动於肾 E、 痰留胸胁
《内科摘要》是下列哪位医家所著()(本题3.5分) A、 王肯堂 B、 秦景明 C、 吴鞠通 D、 陈无择 E、 薛己
肾虚日久,治疗宜配用下列何法()(本题3.5分) A、 温补法 B、 滋阴法 C、 升提法 D、 固摄法 E、 通利法
\"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出自()(本题3.5分) A、 《素问》 B、 《灵枢》 C、 《金匮要略》 D、 《丹溪心法》 E、 《医学源流论》
下列哪个医家不属於后世所称的金元四大家()(本题3.5分) A、 刘完素 B、 张介宾 C、 李东垣 D、 朱丹溪 E、 张从正
\"肺为气为主,肾为气之根,肺主出气,肾主纳气\"出自()(本题3.5分) A、 《类证治裁》 B、 《素问》 C、 《灵枢》 D、 《金匮要略》 E、 《千金方》
肾气虚弱证的主方是()(本题3.5分) A、 大补元煎 B、 人参胡桃汤 C、 参蛤散 D、 六味地黄丸 E、 真武汤
肝气升发太过易引起肝气上逆,其治法是()(本题3.5分) A、 疏肝理气 B、 镇逆平肝 C、 降逆和胃 D、 平肝潜阳 E、 降气化痰
某女,症见全身浮肿,下肢尤甚,小便短少,心悸,目眩,畏寒肢冷,舌淡苔白,脉象沉滑治疗方法是()(本题3.5分) A、 温肾健脾 B、 健脾利湿 C、 清热利尿 D、 温补肾阳 E、 温肾利水
下列何项不是气陷常见症状()(本题3.5分) A、 舌淡苔薄,脉细弱无力 B、 久泻久利 C、 脱肛 D、 阴挺 E、 脘胁胀痛,攻窜不定
肝为刚脏,性喜升发,临床以何项证多见()(本题3.5分) A、 实证,热证 B、 虚证,寒证 C、 气郁证 D、 血瘀证 E、 以上都不是
痰气互结导致的颈部肿块,按之坚硬的治法是()(本题3.0分) A、 理气化痰,软坚散结 B、 解郁化痰 C、 健脾化痰 D、 开窍化痰 E、 通阳泄浊,豁痰降逆
血府逐瘀汤是下列哪位医家所创()(本题3.5分) A、 王肯堂 B、 秦景明 C、 王清任 D、 陈无择 E、 张景岳
肾阳虚者,宜用下列何药()(本题3.5分) A、 凉润药 B、 辛散药 C、 甘温助阳药 D、 血肉有情之药 E、 以上都不是
下列哪位医家提出戾气致病的病因学说()(本题3.5分) A、 吴又可 B、 薛雪 C、 吴鞠通 D、 王孟英 E、 叶天士
首先提出用苦参治疗痢疾的医书是()(本题3.5分) A、 《诸病源候论》 B、 《千金要方》 C、 《张氏医通》 D、 《肘后方》 E、 《外台秘要》
痰饮是以下列哪项命名原则命名的()(本题3.5分) A、 病因 B、 病机 C、 病理产物 D、 病位 E、 症状
首先提出用海藻治疗瘿病的医书是()(本题3.5分) A、 《诸病源候论》 B、 《千金要方》 C、 《张氏医通》 D、 《肘后方》 E、 《外台秘要》
下列哪部著作是世人公认的最早的中医病因病理学专著()(本题3.5分) A、 《诸病源候论》 B、 《金匮要略》 C、 《明医杂著》 D、 《内科摘要》 E、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王肯堂编著的医书是()(本题3.5分) A、 《诸病源候论》 B、 《证治准绳》 C、 《明医杂著》 D、 《内科摘要》 E、 《症因脉治》
厥证是以下列哪项命名原则命名的()(本题3.5分) A、 病因 B、 病机 C、 病理产物 D、 病位 E、 症状
厥阴头痛的部位在(本题3.0分) A、 枕部 B、 头两侧及耳部 C、 巅顶部 D、 前额部
气血合病的辨证,当首辨()(本题3.0分) A、 新病久病 B、 寒热 C、 表裏 D、 虚实 E、 以上都不是
患者恶寒重,发热轻,头身困重而痛,无汗,鼻塞,流清涕,脘闷腹胀,纳呆便溏,舌苔白腻,脉浮缓。最佳选方是(本题3.0分) A、 荆防败毒散 B、 藿香正气散 C、 补中益气丸 D、 新加香薷饮
属于固有免疫应答的细胞是( )(本题3.0分) A、 T淋巴细胞 B、 B淋巴细胞 C、 NK细胞 D、 脂肪细胞
具有特异性杀伤作用的细胞是( )(本题3.0分) A、 B细胞 B、 中性粒细胞 C、 NK细胞 D、 CTL细胞
以下哪组为诊断肾病综合征所必须的(本题3.0分) A、 大量蛋白尿血尿 B、 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 C、 低蛋白血症贫血 D、 水肿高脂血症
关于MBL途径正确的是( )(本题3.0分) A、 是最早被发现的补体激活途径 B、 活化过程需要B因子参与 C、 需要抗原抗体复合物的参与 D、 形成的膜攻击复合物同经典途径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