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产业资本循环运动依次采取的三种职能形式是货币资本、生产资本、金融资本。
剩余价值是在雇佣工人在必要劳动时间里创造的价值。
马克思根据资本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的不同作用,把全部资本划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特定是在被使用时,能创造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
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反映资本家对工人剥削程度的是利润率。
马克思根据资本周转方式的不同,把资本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资本是在物的外壳掩盖下的生产关系。
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工人创造的新价值是劳动力的价值和剩余价值(v+m)。
价值增值过程不外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这个一定点就是工人创造新价值所需要的时间。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
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式是延长劳动时间、加强劳动强度
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资本的根本前提
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是价值规律
货币的两种基本职能是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反比,与劳动生产率成正比。
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一定没有价值,有价值的东西一定有使用价值 。
商品价格的变化,既反映商品价值的变化,也反应供求关系。
决定商品价值量的是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
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
商品的二因素源于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即具体劳动生产了商品的使用价值价值,抽象劳动创造了商品的价值。
商品的二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
除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另一对社会基本矛盾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社会形态的演进更替,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社会政治实践是最基本的实践,构成全部社会生活的基础。
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和消费的矛盾
地里环境越来越成为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划分唯物史观和唯心的史观的根本标准。
划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根据是是否承认人的主观能动性
、在历史观中,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表现为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的关系问题
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客观事物。
真理是标志主观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反映 。( × )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真理的本性是主观与客观相符合
发挥主观能动性就必须超越客观规律
坚持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统一,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必须坚持和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主体和客体就是主观和客观。
实践是把握事物本质的精神活动
实践的客体是进入主体的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
实践的主体是所有的人。( × )从事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实践出真知,一个人要获得任何科学知识,都必须经过自己的亲身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