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四川农业大学统计学

301. 平均指标指数体系包括三个指数()。 A. 总指数、加权算数平均数指数、加权调和平均数指数 B. 总指数、综合指数、个体指数 C. 总变动指数、数量指标指数、质量指标指数 D. 可变指数、固定指数、结构变动影响指数
302. 质量指标综合指数变形为平均数指数时的权数是()。 A. q1p1 B. q0p0 C. q1p0 D. q0p1
303. 如果销售额增加10%,零售物价指数下降5%,则销售量() A. 增加5% B. 增加10% C. 增加15.79% D. 无法判断
304. 综合指数是依据()方式来编制的 A. 先对比,后平均 B. 先综合,后对比 C. 先除后乘 D. 先加后除
305. 平均指数是依据()方式来编制的 A. 先对比,后平均 B. 先综合,后对比 C. 先除后乘 D. 先加后除
306. 通常在指数体系的完整框架中,质量指标指数是以()计算的。 A. 拉氏公式 B. 帕氏公式 C. 马-埃公式 D. 费雪公式
307. 通常在指数体系的完整框架中,数量指标指数是以()计算的。 A. 拉氏公式 B. 帕氏公式 C. 马-埃公式 D. 费雪公式
308. 某商店销售多种商品,报告期与基期相比销售额未变,但销售量增长了15%,则销售价格指数为() A. 115% B. 100% C. 85% D. 86.96%
309. 编制平均指数的基本问题之一是() A. 指数化指标的选择问题 B. 合理加权问题 C. 同度量因素的固定问题 D. 以上答案均错
310. 用于比较不同地区或国家各种商品价格综合差异程度的指数是() A. 个体价格指数 B. 时间价格指数 C. 空间价格指数 D. 平均价格指数
311. 我国的消费者价格指数(CPI)是采用()来编制的。 A. 固定加权算术平均的形式 B. 固定加权调和平均的形式 C. 固定加权几何平均的形式 D. 简单算术平均的形式
312. 采用标准比值法编制综合评价指数时,个体指数的计算方法为() A. 参评指标标准值比相应指标报告期值 B. 参评指标报告期值比相应指标基期值 C. 参评指标计划值比相应指标标准值 D. 参评指标实际值比相应指标标准值
313. P表示商品价格,q表示商品销售量,则的意义是综合反映多种商品的() A. 销售量变动的绝对额 B. 价格变动的绝对额 C. 因价格变动额增减的销售额 D. 因销售量变动额增减的销售额
314. 以个体指数为基础计算总指数的指数形式是() A. 综合指数 B. 平均指数 C. 可变构成指数 D. 固定构成指数
315. 某商品价格发生变化,现在的100元只值原来的90元,则价格指数为() A. 10.00% B. 90.00% C. 110.00% D. 111.11%
316. 某企业职工工资总额,今年比去年减少2%,而平均工资上升5%,则职工人数减少() A. 3.0% B. 10.0% C. 75.0% D. 6.7%
317. 按照个体价格指数和报告期销售额计算的价格指数是() A. 综合指数 B. 平均指标指数 C. 加权算术平均指数 D. 加权调和平均指数
318. 某商店在价格不变的条件下,报告期销售量比基期增加10%,那么报告期商品销售额比 基期增加()。 A. 1% B. 5% C. 10% D. 3%
319. 在以下价格指数公式中,哪个是派氏价格指数公式的变形()。 A.(∑p0q0p1/p0)/∑p0q0 B. ∑p1q0/∑p0q0 C. ∑p1q1/(∑p1q1p0/p1) D. ∑p1q1/∑p0q1
320. 在物价上涨后,同样多的人民币少购买3%,则商品物价指数为()。 A. 97% B. 103.09% C. 103% D. 19.18%
321. 某企业两种商品报告期的产值为550万元,比上年增长10%,两种商品的价格平均上涨了5%,则商品的销售量指数是() A. 15.5% B. 115.5% C. 104.76% D. 无法计算、
322.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的诸多关系基本上可归纳为两种类型,这就是() A. 函数关系和相关关系 B. 因果关系和非因果关系 C. 随机关系和非随机关系 D. 简单关系和复杂关系
323. 相关关系是指变量间的() A. 严格的函数关系 B. 简单关系和复杂关系 C. 严格的依存关系 D. 不严格的依存关系
324. 单相关也叫简单相关,所涉及变量的个数为() A. 一个 B. 两个 C. 三个 D. 多个
325. 直线相关即() A. 线性相关 B. 非线性相关 C. 曲线相关 D. 正相关
326. 多元相关关系即() A. 复杂相关关系 B. 三个或三个以上变量的相关关系 C. 三个变量的相关 D. 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
327. 相关系数的取值范围是() A. (0,1) B. [0,1] C. (-1,1) D. [-1,1]
328. 相关系数为零时,表明两个变量间() A. 无相关关系 B. 无直线相关关系 C. 无曲线相关关系 D. 中度相关关系
329. 相关系数的绝对值为1时,表明两个变量间存在着() A. 正相关关系 B. 负相关关系 C. 完全线性相关关系 D. 不完全线性相关关系
330. 两个变量间的线性相关关系愈不密切,样本相关系数r值就愈接近() A. -1 B. +1 C. 0 D. -1或+1
331. 相关系数的值越接近-1,表明两个变量间() A. 正线性相关关系越弱 B. 负线性相关关系越强 C. 线性相关关系越弱 D. 线性相关关系越强
332. 如果协方差,说明两变量之间() A. 相关程度弱 B. 负相关 C. 不相关 D. 正相关
333. 样本的简单相关系数r=0.90时,说明() A. 总体相关系数ρ=0.90 B. 总体相关系数ρ<0.90 C. 总体相关系数ρ>0.90 D. 总体的相关程度需进行统计估计和检验
334. 进行简单直线回归分析时,总是假定() A. 自变量是非随机变量、因变量是随机变量 B. 自变量是随机变量、因变量是确定性变量 C. 两变量都是随机变量 D. 两变量都不是随机变量
335. 在直线回归模型中,回归系数的大小() A. 表明两变量线性关系密切程度的高低 B. 表明两变量关系的独立程度 C. 不能用于判断两变量的密切程度 D. 表明两变量的因果关系
336. 回归方程y=123+1.5xi中的回归系数数值表明:当自变量每增加一个单位时,因变量() A. 增加1.5个单位 B. 平均增加1.5个单位 C. 增加123个单位 D. 平均增加123个单位
337. 若回归系数大于0,表明回归直线是上升的,此时相关系数r的值() A. 一定大于0 B. 一定小于0 C. 等于0 D. 无法判断
338. 下列回归方程中,肯定错误的是() A. yi=2+3xi,r=0.88 B. yi=-2+3xi,r=0.88 C. yi=-2+3xi,r=-0.88 D. yi=2-3xi,r=-0.88
339. 若根据资料计算得到的回归方程为,则相关系数r为() A. -1 B. 0 C. 1 D. 0.5
340. 根据回归方程yi=β0+β1xi() A. 只能由变量xi去预测变量yi B. 只能由变量yi去预测变量xi C. 可以由变量xi去预测变量yi,也可以由变量yi去预测变量xi D. 能否相互预测,取决于变量xi和变量yi之间的因果关系
341. 下列现象的相关密切程度高的是()。 A. 某商店的职工人数与商品销售额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87 B. 流通费用率与商业利润率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94 C. 商品销售额与商业利润率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51 D. 商品销售额与流通费用率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81
342. 计算估计标准误差的依据是()。 A. 因变量的数列 B. 因变量的总变差 C. 因变量的回归变差 D. 因变量的剩余变差
343. 从变量之间相关的表现形式看,可分为()。 A. 正相关与负相关 B. 线性相关和非线性相关 C. 简单相关与多元相关 D. 完全相关和不完全相关
344. 估计标准误差是反映()。 A. 平均数代表性的指标 B. 相关关系的指标 C. 回归直线的代表性指标 D. 序时平均数代表性指标
345. 相关系数是()。 A. 适用于线性相关 B. 适用于复相关 C. 既适用于单相关也适用于复相关 D. 上述都不适用
346. 回归直线斜率和相关系数的符号是一致的,其符号均可用来判断现象是()。 A. 正相关还是负相关 B. 线性相关还是非线性相关 C. 单相关还是复相关 D. 完全相关还是不完全相关 点击隐藏正确答案
347. 在因变量的总变差中,若回归变差所占比重大,而相应剩余变差所占比重小,则自变量与因变量()。 A. 零相关 B. 相关程度低 C. 完全相关 D. 相关程度高
348. 某校经济管理类的学生学习统计学的时间(x)与考试成绩(y)之间建立回归方程,该方程参数的计算()。 A. β0值是明显不对的 B. β1值是明显不对的 C. β0值和β1值都是不对的 D. β0值和β1值都是正确的
349. 产品产量与单位成本的相关系数是-0.85,单位成本与利润率的相关系数是0.90,产量与利润的相关系数是0.80,因此()。 A. 产量与利润的相关程度最高 B. 单位成本与利润率的相关程度最高 C. 产量与单位成本的相关程度最高 D. 看不出哪对变量的相关程度高
350. 判定系数()。 A. 是对相关关系显著性检验所运用的统计量 B. 是衡量回归模型的拟合优良程度的指标 C. 其定义是在回归模型为非线性模型、回归系数是用最小平方法下给出的 D. 其定义是在回归模型为线性模型、回归系数是用极大似然估计法下给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