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四川农业大学园林史及园林艺术原理

西湖美景往往因为近处的盛开的桃花和倒挂的柳丝作为过渡景而显得更加生动。这属于中国古代园林的哪种欣赏方法(??? )。
A. 透景
B. 借景
C. 添景
D. 夹景
以潘岳的《闲居赋》中一诗句而命名的园林是(??? )。
A. 沧浪亭
B. 留园
C. 苏州环秀山庄
D. 拙政园
借四季的花或其他自然景象,叫做(??? )。
A. 应时而借
B. 远借
C. 近借
D. 仰借
下列园林按建筑年代顺序划分正确的是(??? )。
A. 沧浪亭 拙政园 狮子林 留园
B. 沧浪亭 狮子林 拙政园 留园
C. 狮子林 沧浪亭 拙政园 留园
D. 狮子林 沧浪亭 留园 拙政园
宋代写意山水园的代表是(??? )。
A. 梁园
B. 上林苑
C. 艮岳
D. 沧浪亭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按园林所处的地理位置划分的是(??? )。
A. 北方类型
B. 亚热带类型
C. 岭南类型
D. 江南类型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私家园林的特征的是(??? )。
A. 规模较小
B. 园林色彩典雅
C. 建筑小巧玲珑
D. 富丽堂皇
(??? )时期的园林中已经有了成组的风景,既有土山又有池沼或台。
A. 商周
B. 春秋战国
C. 唐宋
D. 宋元
(??? )辋川别业中养鹿放鹤,以寄托“一生几经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解脱情趣。
A. 王维
B. 杜甫
C. 李白
D. 杜牧
在颐和园,远处的玉泉山及玉峰塔跟园林景观很自然地融合在一起,
这是哪种构景方法(??? )。
A. 对景
B. 借景
C. 移景
D. 添景
中国造园史上,首次引进西方造园艺术与技术的是(??? )。
A. 艮岳
B. 颐和园
C. 圆明园
D. 北海
登上杭州花港观鱼的藏山阁,远处的南屏山、西山层林尽入眼帘,这是(??? )。
A. 近借
B. 远借
C. 俯借
D. 应时而借
下列属于无锡的园林是(??? )。
A. 个园
B. 清晖园
C. 寄畅园
D. 网师园
(??? )时期起,中国园林的组成要素都已具备。
A. 商周
B. 春秋战国
C. 秦汉
D. 唐宋
中国现代保存下来的园林大多属于(??? )时代。
A. 秦汉
B. 唐宋
C. 元朝
D. 明清
无锡寄畅园因园外惠山的景色而显得更加秀丽。产生这一效果的构景手法是(??? )。
A. 夹景
B. 抑景
C. 借景
D. 障景
中国古代营造园林,早在(??? )时期就开创人为造山的先例。
A. 商周
B. 秦汉
C. 魏晋
D. 唐宋
象征人品清逸,气节高尚的是(??? )。
A. 莲花
B. 兰
C. 竹子
D. 紫薇
(??? )是我国历史上面积最大的园林。
A. 圆明园
B. 上林苑
C. 西苑
D. 华林园
18世纪英格兰园林的主导风格是(??? )。
A. 规则式
B. 自然式
C. 混合式
D. 以上皆错
“月到风来亭”是(??? )的主要园林建筑。
A. 留园
B. 网师园
C. 寄畅园
D. 拙政园
辋川别业的主人是(??? )。
A. 李白
B. 杜甫
C. 白居易
D. 王维
明代扬州文人园林——影园的设计者是(??? )。
A. 张南垣
B. 李渔
C. 计成
D. 张然
在园中引水为池,池中堆筑岛山,首见于史载的园林筑山、理水之并举的园林是(??? )。
A. 兰池宫
B. 建章宫
C. 大明宫
D. 洛阳宫
下列园林中,属于宋朝园林作品的是(??? )。
A. 西泠印社
B. 辋川别业
C. 静宜园
D. 艮岳
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座皇家园林是(??? )。
A. 清漪园
B. 西汉上林苑
C. 圆明园
D. 承德避暑山庄
藏族园林中规模最大、内容最完整的作品是(??? )。
A. 布达拉宫
B. 功德林园林
C. 罗布林卡
D. 德谦园林
下列清代园林中,属于大内御苑的是(??? )。
A. 清漪园
B. 静宜园
C. 西苑
D. 圆明园
佛教早在(??? )已从印度经西城传入中国,是为“汉地佛教”。
A. 唐朝
B. 东汉
C. 西汉
D. 魏晋南北朝
下列苏州私家园林中,规模最大的是(??? )。
A. 留园
B. 网师园
C. 拙政园
D. 退思园
静宜园位于香山东坡,面积140公顷,在清代皇家园林中,它属于(??? )。
A. 大内御苑
B. 行宫御苑
C. 离宫御苑
D. 郊野风景区
西晋大官僚石崇经营的一处庄园,位于洛阳西北郊的金谷洞,庄园的名字为(??? )。
A. 金谷园
B. 清华园
C. 独乐园
D. 归仁园
唐代,在长安城的东南隅,有一处唐代的公共园林,也兼有御苑的功能,“唐周七里,占地三十顷”,它名为(??? )。
A. 金明池
B. 曲江(曲江池)
C. 华清池
D. 昆明池
河北保定的古莲花池原名“雪香园”,后由 亲书“古莲花池”横匾,该名沿用至今。
A. 张柔
B. 雍正
C. 乾隆
D. 徐世昌
下列对清末江南园林特点描述不正确的是(??? )。
A. 江南私家园林室内外空间通透,灰砖青瓦、白粉墙垣配以水石花木组成园林景观,显出恬淡雅致的艺术格调。
B. 园林建筑形象玲珑轻巧,门窗轩豁,曲折得宜,其露明木构件一般为赭黑色。
C. 园林植物以落叶为主配合若干常绿树,讲究树木孤植和丛植的画意经营及其色、香、形的象征寓意。
D. 园林叠山石料品种丰富,以太湖石和青石两大类为主。
下列对拙政园景观描述不正确的是(??? )。
A. 拙政园成前宅后园的格局,分为西部的补园、中部拙政园及东部重修的新园三部分。
B. 园中部的主体建筑“远香堂”与西山上的雪香云蔚亭隔水成对景,构成园林中部的南北中轴线。
C. 园内孤置石“冠云峰”高6.5米,姿态奇伟,是苏州最大的特置峰石。
D. 园中部水池最西端的半亭与最东端小亭“梧竹幽居”遥相呼应成对景,形成中部景区的东西向的次轴线。
下列选项对清末清漪园描述不正确的是(??? )。
A. 清漪园是一座以万寿山、昆明湖为主体的大型天然山水园,清漪园前山景区约占全园面积的88%,后山后湖景区仅占全园面积的12%左右。
B. 昆明湖布局运用了“一池三山”的传统理水模式,与万寿山形成北山南水之势。
C. 清漪园以景点和小园作为基本单元,是清代皇家园林中“园中有园”集锦式水景园最具代表的作品。
D. 以佛香阁为中心的中央建筑群,构成纵贯前山南北的一条明显的中轴线,同时起到了前山总建筑布局的构图主体和重心的作用。
中国历史上第一座具备一池三山的仙苑式皇家园林是(??? )。
A. 未央宫
B. 建章宫
C. 甘泉宫
D. 兰池宫
中国写意山水园林最终形成于(??? )。
A. 魏晋南北朝
B. 唐朝
C. 宋朝
D. 清朝
下列私家园林中,规模最大的是(??? )。
A. 退思园
B. 豫园
C. 拙政园
D. 半亩园
下列园林中属于唐朝园林作品的是(??? )。
A. 辋川别业
B. 西泠印社
C. 静宜园
D. 琼林苑
中国最早刊行的一部花卉园艺学专著是(??? )。
A. 《花境》
B. 《群芳谱》
C. 《长物志》
D. 《广群芳谱》
下列园林中,始建于宋朝,至今仍为江南名园之一的是(??? )。
A. 艮岳
B. 沧浪亭
C. 拙政园
D. 寄畅园
文人园林起萌于(??? )。
A. 汉朝
B. 魏晋南北朝
C. 唐朝
D. 宋朝
开创了以截取大山一角让人联想到山的整体形象,即所谓的“平岗小坂”、“阜陵陂陀”叠山技法的造园家是(??? )。
A. 张南垣
B. 计成
C. 白居易
D. 李伟
江南私家园林留园中,最突出的景观特色是(??? )。
A. 丰富的植物材料
B. 前宅后园的总体格局
C. 罕见的孤置石精品
D. 深远含蓄的水景
以下对网师园景观描述不正确的是(??? )。
A. 网师园园内空间安排采取主、辅助的对比手法,主景区大水面是全园的主要空间,在它周围安排若干小的辅助空间,形成众星拱月的格局。
B. 园中堆叠体量较大的黄石假山“云岗”,有蹬道洞穴,它形成主景区与小山丛桂轩之间的一道屏障,把后者部分隐藏起来。
C. 园中的小水榭“射鸭廊”既是水池东岸的点景建筑,又是凭栏观赏园景的场所,同时还是通往内宅的入口,三者合而为一。
D. 园内廊桥“小飞虹”横跨水上,与“小沧浪”南北呼应,形成一个空间内聚的独立幽静水院。
以下对圆明园景观特点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 圆明园三园都是水景园,园林造景大部分是以水面为主题,因水而成趣。
B. 三园都由人工创作的山水地貌为骨架,但具体布置又有所不同。圆明园以一个大水面为主题,周围岗阜环绕;绮春园大、中、小、水面相结合;而长春园则全部为小型水面结合岗阜穿插集锦。
C. 圆明园宫廷区及其中轴线往北延伸的前湖后湖景区是三园的重点所在,后湖位于全园的中轴线上,九岛绕其环列,布局于变化中又略具均齐严谨。
D. 长春园位于中央大岛上的淳化轩是全园的主体建筑群,与大宫门、澹怀堂构成长春园的中路,但并不在一条中轴线上而是“错中”少许,以此来表明作为圆明园附园的地位。
. 以下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中国古典园林产生于囿与台的结合。园林最早的功能是以狩猎、通神、求仙、生产为主,后来逐渐转化为游憩、观赏的功能。
B. 中国古典园林由再现自然进而表现自然,由单纯地摹仿自然山水进而至于适当地加以概括、提炼,但始终保持着“有若自然”的基调。
C. 文人画的画理介入造园艺术,使得中国古典园林呈现为“画化”的表述。景题、匾联的运用,又赋予园林以“诗化”的特征。
D. 中国古典园林中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一直沿着历史的脉络独立发展,彼此相互渗透较少,最终形成各自独特的风格。
中国古典园林主要的时间是指从公元前(  )世纪末叶封建社会瓦解。
A. 公元前10世纪~18世纪末
B. 公元前11世纪~18世纪末
C. 公元前10世纪~19世纪末
D. 公元前11世纪~19世纪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