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中国教育简史

颜元认为在学习和修养中,“动”比“静”更重要。 选择一项: 对 错
孔子所说的“性”就是人的先天素质,习就是后天环境的熏陶,也包括学习在内。 选择一项: 对 错
孔子提出 “性相近,习相远”,肯定了环境和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 选择一项: 对 错
孔子不承认有生而知之的圣人。 选择一项: 对 错
孟子所说性善只是善端,并不能自然发展成为善德。 选择一项: 对 错
孟子主张教育的作用是“求放心”,即放下心来,不受任何外界干扰。 选择一项: 对 错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是孟子所说。 选择一项: 对 错
荀子认为要改变人的恶性,关键在于去“伪”,也就是消除伪善。 选择一项: 对 错
荀子和孟子都认为只要努力,人人都可以达到圣人的标准。 选择一项: 对 错
墨子强调“慎染”,就是要人们重视环境的影响。 选择一项: 对 错
墨子和孔子一样,持“唯上智与下愚不移”的观点。 选择一项: 对 错
道家推崇“无为”之道,反对儒家的“有为”之作。 选择一项: 对 错
道家主张“绝学”,就是反对任何教育。 选择一项: 对 错
法家对一般教育的作用持怀疑态度,只有刑法才能震慑恶人。 选择一项: 对 错
董仲舒也像先秦儒家一样,肯定教育对所有的人都能起作用。 选择一项: 对 错
王充认为即便是生来就恶的人,也可以通过教育使之为善。 选择一项: 对 错
韩愈和董仲舒一样,主张性善情恶。 选择一项: 对 错
朱熹认为格物的目的是穷理,与《大学》中“格物”的本义不一样。 选择一项: 对 错
朱熹认为天命之性是善的,气质之性是恶的。 选择一项: 对 错
朱熹认为教育的作用就在于使“道心”支配 “人心”,也就是一个“存天理,灭人欲”的过程。 选择一项: 对 错
王阳明认为“心即理”,反对朱熹理在心外的观点。 选择一项: 对 错
王阳明主张教育的作用在于“致良知”,反对朱熹“存天理,灭人欲” 的目标。 选择一项: 对 错
王夫之认为人性是不断生成、发展,而且可以改变的。 选择一项: 对 错
颜元认为人一旦被“引蔽习染”,就很难改掉。 选择一项: 对 错
孔子认为教育是通过道德风气的传播而实现政治功能的。 选择一项: 对 错
孔子谈到“庶、富、教”,是指人口众多、生活富足和进行教化。 选择一项: 对 错
孔子主张“为政以德”,是说政治本身就应该是讲道德的。 选择一项: 对 错
孟子认为教育的社会政治作用在于“得民心”,它的效果要强于一般行政手段。 选择一项: 对 错
德教的作用在于维护封建统治的长治久安。 选择一项: 对 错
荀子认为,人能以社会群体的形式结合,是因为人天生就有合群的本能。 选择一项: 对 错
荀子认为在军事方面靠的是能够出战入守,而不是教诲。 选择一项: 对 错
学记》中“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和“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反映了中国古代教育的社会功能是由培养贤才和推广教化两大项构成。 选择一项: 对 错
墨子认为“教天下以义”,功效要比耕田织布大得多。 选择一项: 对 错
老子所推崇的“道”和儒家一样,都是希望人们努力学习掌握的。 选择一项: 对 错
老子反对愚民政策,提倡智慧和道德。 选择一项: 对 错
韩非推崇法治,反对任何形式的教育活动。 选择一项: 对 错
董仲舒认为教化与刑罚各自发挥不同功能,都是治国所需要的。 选择一项: 对 错
董仲舒是古代第一个提出将教化的目标定位在建立良好的社会习俗上的。 选择一项: 对 错
王充认为,礼义就像堤防,“有之无益,无之有损”。 选择一项: 对 错
王充主张,对外要显示强力,无坚不摧;对内则要不露声色地实行德教。 选择一项: 对 错
王安石认为学校教育虽然是培养上流精英的,但对下层社会习俗改善也具有重要作用。 选择一项: 对 错
王安石造就人才的四项纲领是“教,养,取,任”。 选择一项: 对 错
黄宗羲认为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场所,不应参与议论政治的活动。 选择一项: 对 错
王夫之认识到了教育的发展必然受制于政治和经济。 选择一项: 对 错
颜元认为国家太平靠政治良好,政治良好靠人才济济,人才济济靠学校。 选择一项: 对 错
从孔门四教“文、行、忠、信”看,孔子是将文化知识和典籍的学习放在首位。 选择一项: 对 错
孔子整理和编定的教材称为“六经”,但实际流传下来的只有“五经”。 选择一项: 对 错
孔子归纳《诗经》的教育作用在于“思无邪”。 选择一项: 对 错
孔子编撰《尚书》,共计二十八篇。 选择一项: 对 错
《易经》本是儒家哲学和政治伦理的著作。 选择一项: 对 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