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世界现代史

全面分析国联盟约的主要内容
论述意大利法西斯党兴起的背景和影响
评价英、法的绥靖政策的动机与结果
论述二十世纪初欧洲占世界优势地位的具体表现
分析共产国际的历史地位
论述苏联新经济政策的起源、内容和影响
评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
分析不列斯特和约的意义
评述凡尔赛体系的实质
分析日本帝国主义的法西斯化过 程
论述远东战争策源地的形成过程
论述欧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过程
评述美国的大棒政策和金元外交
论述华盛顿体系及其实质
为什么说说俄国是帝国主义一切矛盾的焦
论述罗斯福新政的内容及意义
论述第一次世界大战胜利的影响
分析反法西斯联盟与联合国建立之间的关系
)年1月希特勒被任命为总理,标志着纳粹党终于上台
罗马城内有架“圣梯”,凡人只要爬上去便可赎罪。一天,有人爬到中间,又突然退了下来,旁人问其原因,他说:“只要心中有信仰,就能赎罪,不必在乎表面的礼仪。”这个人是() A.马丁·路德 B.克伦威尔 C.亨利八世 D.加尔文
下列有关对“因信称义”理解不正确的是() A.核心内容是“信仰耶稣即可得救” B.主张通过阅读《圣经》,虔诚地信仰,直接与上帝沟通,获得拯救 C.《圣经》是人们唯一信仰的神圣权威 D.主张通过教堂、宗教仪式由教士引导信仰上帝,从而获救 解不正确的是()
西欧宗教改革对资本主义发展最大的贡献是() A.为资产阶级夺取了教会的土地财产 B.加强了西欧各国的王权 C.摧毁了天主教神学的精神统治 D.促进了欧洲的民族意识
一份公元1050年的文献记载了英国赫思堡恩修道院的一些状况:“在复活节,他们(农奴)还应缴纳两只母羊、两只羊羔,他们必须用自己的时间给这些羊洗刷、修剪。”从这则材料中可以获取的历史信息是() A.节日里领主才收取地租 B.地租包括实物和劳役地租 C.农奴没有任何人身自由 D.修道院的教士们贪得无厌
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实质是:() A.新教反对天主教的运动 B.反对天主教,建立本民族教会的运动 C.资产阶级反对天主教会,建立本阶级教会的运动 D.是在宗教外衣掩饰下发动的资产阶级反对封建统治的政治运动
下列有关中世纪天主教会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B.受王权的严格控制 C.是西欧最大的封建主 D.建立了等级森严的教阶制度
2012年是马丁·路德宗教改革495周年,当年马丁·路德在《九十五条论纲》中阐述了基督教徒有权读《圣经》和理解《圣经》,人人都可以直接与上帝沟通。论纲犹如“放出闪电”传遍德意志,激起了德意志民族反对罗马教廷的风潮,这种思想的社会效果是() A.将人们从宗教迷信中解放出来 B.从神学的角度论证了人的自由和独立性 C.动摇了上帝在人的心中的地位 D.使基督徒在上帝面前实现了人人平等
有历史学家认为:“路德开始是一个改革家,但最终却成为一个革命家。”路德最终成为“革命家”的原因最有可能是() A.路德提出因信称义,改良教会 B.路德挑战教皇,建立新教 C.路德领导了德国农民战争 D.路德改革促使民族国家出现
教皇英诺森三世说:“教皇权力好比太阳,国王权力犹如月亮,它的光是向太阳借来的。”这反映了() A.封建君主的权力是从教皇的权力中分化出来的 B.天主教迫使各国统治者听命于教皇,取得政治上的神权统治 C.罗马教会在思想上统治一切,影响世俗社会的每一个方面 D.人们既是国家的臣民,也是教会的子民
中世纪的欧洲流行一句谚语:“德国是教皇的乳牛。”该谚语最能说明() A.德国是天主教的信仰区 B.教皇在德国势力相当大 C.德国完全受教皇的控制 D.教皇对德国的剥削沉重
宗教改革后主张勤劳致富来荣耀上帝,从而促进了资本主义茁壮成长的是() A.路德派 B.加尔文派 C.英国国教 D.东正教
1419年,布拉格市民首先举行起义,后来,许多农民也参加进来。起义者自认为是胡司的信徒,故名“胡司战争”。对上述材料认识不正确的是() A.其直接原因是胡司的宗教“异端”思想的宣传 B.胡司战争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和教会力量 C.胡司战争发生的根本原因是资产阶级力量的强大 D.胡司战争的爆发是以宗教“异端”形式出现的
1525年7月,路德与一位曾经当过修女的姑娘喜结良缘。这个消息传开以后,引起轩然大波。在罗马,人们怒不可遏。路德的一位朋友也担心这一举动可能损害他的威信。但是,路德就这样跨出了转向市民生活的第一步,不少宗教界人士随之纷纷仿效。这不能说明() A.路德主张神职人员也可以结婚生子 B.路德具有坚强的毅力和非凡的胆识 C.宗教改革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D.宗教改革后,宗教不复存在
通过“封建契约和分封仪式,如臣服礼、授职礼,领主和附庸形成依附关系。”材料体现的制度是() A.君主立宪制度 B.共和制 C.西欧封建等级制度 D.联邦制
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前因后果的逻辑联系。下列选项中,前后逻辑关系对应正确的是() A.伯利克里改革——希腊文明的兴盛 B.大化改新——罗马从奴隶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 C.伊斯兰教——西欧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 D.印度人——阿拉伯数字
“一个拥有几个封臣的封君本人也许就是更高一级封君的封臣,而更高一级封君又是一个更大关系网络中的封君手下的一名封臣。”与这一现象有关的是() A.大化改新 B.西欧封建等级制度 C.罗马教廷的统治 D.西欧城市重新兴起
谚语是历史的最好写照。下列描述中,能较好地反映欧洲封建社会统治情况的是() A.“以眼还眼,以牙还牙” B.“条条大路通罗马” C.“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 D.“罗马不是一日建成的”
在西欧封建贵族内部形成了严格等级制度的改革是 () A.大化改新 B.马其顿改革 C.阿拉伯改革 D.查理·马特改革
假如你穿越时空来到中古时代的西欧,你会发现①教皇和教会是西欧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②教皇受国王统治③贵族内部有严格的等级④教会占有大量土地()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德意志谚语说: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这句话对()最具有吸引力。 A.商人 B.封建主 C.教会 D.农奴
西欧封建社会的精神支柱是() A.国王 B.教会 C.大封建主 D.贵族
人类在早期区域文明诞生过程中创造了诸多成就,如古代埃及的象形文字、孟斐斯城;古代中国的甲骨文、二里头宫殿遗址;古代希腊的字母文字、雅典卫城等。据此判断,人类走向文明时代的显著特征是()①文字的出现②国王的产生③城市的兴起④法律的制定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1075年1月,德皇亨利四世在与罗马教皇的斗争失利后,被迫前往卡诺莎城堡向出身低微的教皇格里高利七世忏悔,受尽了精神上的侮辱,最终才获得了格里高利七世恩赐的一个赦罪的吻,这就是历史上的“卡诺莎之辱”。它充分说明在中世纪的欧洲() A.基督是救世主中学历史教学园地版 B.国王软弱无能 C.王(国王)权高于教(教皇)权 D.教(教皇)权高于王(国王)权
5世纪时,在西罗马帝国的废墟上建立起强大的法兰克王国的民族是() A.波斯人 B.斯拉夫人 C.阿拉伯人 D.日耳曼人
下列关于中古欧洲社会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查理·马特改革形成了西欧封建等级制度 B.“丕平献土”奠定了教皇国基础 C.在西欧,罗马教廷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 D.西欧最大的封建土地所有者是国王
结束朝鲜半岛三国鼎立局面的是() A.百济 B.新罗 C.高丽 D.高句丽
下列选项中,不是新时期时代农业革命历史影响的是()。 A.结束了长达数千年的种族平衡,形成了一直持续到今天的种族格局 B.促进了人类文明的产生 C.促进了商品交换的发展 D.促进了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
下列国家首领集政教大权于一身的是()①首席将军②“奥古斯都”③哈里发④素丹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③④
下列内容和“大化改新”有关的是()①土地归属国家,实行“班田收授法”②提倡办学,培养国家人才③国家每六年按人口把土地分给农民④田地不得买卖,受田者死后归还国家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12世纪末掌握日本大权的是() A.天皇 B.将军 C.武士 D.贵族
拜占廷帝国灭亡于() A.395年 B.476年 C.800年 D.145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