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河北科技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 )。 A、 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B、 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C、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D、 认识是曲折反复的过程
唯物主义承认相对静止的存在,是因为( )。 A、 承认相对静止是我们认识和区别事物的基础。 B、 相对静止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C、 我们可以从运动反面找到它的度量。 D、 相对静止与绝对运动没有任何区别。
从物质与精神的关系看,“画饼不能充饥”,这是因为( )。 A、 精神与物质不具有同一性 B、 精神对物质具有相对独立性 C、 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不等同于事物自身 D、 观念的东西不能代替物质的东西
下列正确反映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的制约和影响作用的有( )。 A、 人口增长的快慢可以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 B、 人口状况的优劣可以加速或延缓社会发展 C、 一定数量的人口是社会物质生产的必要前提 D、 人口分布状况是否合理可以决定国家的强弱
唯物史观在考察谁是历史的创造者时坚持了哪些原则? A、 立足于现实的人及其本质来把握历史的创造者 B、 立足于整体的社会历史过程来探究谁是历史的创造者 C、 从社会历史发展的偶然性入手来考察和说明谁是历史的创造者 D、 从人与历史关系的不同层次上考察谁是历史的创造者
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它们分别是( ) A、 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 B、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C、 实现社会形态的更替 D、 推动同一社会形态的量变
科学社会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最根本的区别在于( )。 A、 是否对资本主义进行批判 B、 出发点不同 C、 空想社会主义仅仅是从正义、平等的愿望和道德出发,引出社会主义的结论 D、 科学社会主义是从物质生产活动的规律出发,寻找到社会主义必然实现的客观根据
无产阶级专政需要( )。 A、 镇压剥削阶级的反抗 B、 防御外敌入侵 C、 领导和组织国家建设 D、 推进社会全面进步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在共产主义社会将要消失的“三大差别”有( )。 A、 集体和个人的差别 B、 工业和农业的差别 C、 城市与乡村的差别 D、 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差别
阶级斗争产生的根源在于( ) A、 社会政治关系的发展 B、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 C、 阶级之间物质利益的根本对立 D、 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的压迫和剥削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 )。 A、 必须通过实践 B、 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C、 必须具备一定的物质手段和物质条件 D、 把革命热情和科学态度有机统一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世界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关系是 ( )。 A、 多样性中包含着统一性 B、 统一性存在于多样性之中 C、 多样性和统一性根本不相容 D、 统一性以多样性为前提并通过多样性表现出来
唯心主义历史观之所以没有正确解决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主要是由于( )。 A、 不懂得物质生产实践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 B、 夸大了社会意识的社会作用 C、 夸大了社会存在的社会作用 D、 不理解社会的本质
一位科学家说:“我们今天生活着的世界,与其说是自然世界,还不如说是人造或人为的世界。在我们的周围,几乎每样东西都刻有人的技能的痕迹。”这段话应理解为( )。 A、 人造的或人为的世界是惟一存在的世界 B、 现实世界是人类精神的创造物 C、 人类世界是人的实践活动对象化的结果 D、 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人类改造世界的伟大力量
关于人民群众和杰出人物在历史中的作用问题上唯物主义认为( ) A、 人民群众和杰出人物在历史的作用上是等同的 B、 人民群众可以改变历史发展规律,杰出人物不能改变历史发展规律 C、 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可以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 D、 人民群众需要杰出人物,杰出人物来自群众
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是指引当代中国发展的行动指南。 A、 马克思主义是指引当代中国发展的精神旗帜 B、 马克思主义是终极绝对真理 C、 马克思主义是推动当代中国发展的精神动力 D、 马克思主义是引领当代中国实践的行动指南
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唯心史观占统治地位的原因有( )。 A、 人们不能正确认识人的自觉活动与社会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B、 由于剥削阶级的偏见有意歪曲历史 C、 社会本身没有客观规律可遵循 D、 社会生产规模的狭小,限制人们的眼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于这个新时代,说法正确的有( )。 A、 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 B、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 C、 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 D、 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包括( )。 A、 物质的本质是意识 B、 物质可以被人们所认识 C、 物质范畴体现了个性与共性、特殊和普遍、相对和绝对、多样性和统一性的统一 D、 物质范畴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凡是亲眼所见,亲耳所听都是直接经验,是对客观事物本质的、真实反映。
《德意志意识形态》首次系统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实现了历史观上的伟大变革。
真理具有客观性,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
马克思主义是一个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等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构成的理论体系。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学习马克思主义就是要认真钻研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熟记马克思主义的各个观点和基本原理。
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思维。
在认识问题上,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都坚持反映论,两者没有根本性的区别。
只有将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与本国国情相结合,才能创造性地回答和解决本国实际问题。
垄断是在自由竞争中形成的,但是,垄断并不能消除竞争,反而使竞争变得更加复杂和剧烈。
真理是有用的,所以有用就是真理。
在社会进步发展过程中,有时会出现社会形态更替的反复甚至倒退现象。
马克思主义是在吸收了几千年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史的一切优秀成果和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趋势和科学总结工人阶级斗争实践基础上创立和发展起来的。
由于客观实践是具体的、历史的,所以,主观认识也应当是具体的、历史的。
资本主义国家的宪法是在私有制原则、“主权在民”原则、分权与制衡原则以及人权原则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它也是检验其他认识是否科学的重要标准。
认识必然和争取自由,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目标。
物质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及决定力量。
在认识的本质问题上,存在着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一条是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心主义路线,另一条是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唯物主义路线。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在对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分析中得出的,它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起作用。
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根基。
质是一事物成为它自身并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一个事物往往有多方面的质。
在社会主义进程中产生的种种问题的根源并不在于制度本身,而相当程度上在于人们没有认识和掌握社会主义建设规律。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内在联系构成了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工人为资本家劳动,资本家付给工人工资,工人的全部劳动都得到了报酬,工人与资本家之间属于合作关系。
感性认识是没用的,理性认识是有用的。
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和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从总体实力看,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仍然比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要强大。
人口的数量和质量等因素对生产发展和社会进步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历史的发展、社会形态更替的规律,归根结底会通过人民的意志和人民的选择表现出来。
在共产主义社会,与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和社会关系的高度和谐相联系,人们的精神境界得到极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