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新乡医学院免疫学

DC区别于其他APC的最大特点是()
A.组成性表达MHCⅡ类分子
B.诱导性表达MHCⅡ类分子
C.能直接激活效应T细胞
D.能直接激活记忆T细胞
E.能直接激活初始T细胞
下列APC中抗原提呈能力最强的是()
A.巨噬细胞
B.B淋巴细胞
C.成纤维细胞
D.并指状DC
E.朗格汉斯细胞
抗原提呈细胞中最不可能含有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的部位是()
A.蛋白酶体
B.高尔基体
C.细胞膜
D.MHCⅡ类小室
E.内质网
下列有关内源性抗原的交叉提呈,正确的说法是()
A.经蛋白酶体降解后由MHCI类分子提呈给CD4+T细胞
B.经蛋白酶体降解后由MHCⅡ类分子提呈给CD4+T细胞
C.经溶酶体降解后由MHCⅠ类分子提呈给CD4+T细胞
D.经溶酶体降解后由MHCⅡ类分子提呈给CD4+T细胞
E.经溶酶体降解后由MHCI类分子提呈给CD8+T细胞
属于专职APC的是()
A.成纤维细胞
B.树突细胞
C.NK细胞
D.内皮细胞
E.线粒体
下列外源性抗原提呈过程中的事件,不包括()
A.吞噬体的形成
B.吞噬体与溶酶体融合
C.吞噬溶酶体与MⅡC融合
D.MⅡC与高尔基体融合
E.内体的形成
下列有关DC的功能,错误的是()
A.参与诱导T细胞中枢耐受
B.参与诱导B细胞中枢耐受
C.参与诱导T细胞外周耐受
D.参与启动免疫应答
脂类抗原被CD1d提呈后激活的细胞是()
A.Th
B.CTL
C.NKT
D.γδT
E.Treg
MHCⅡ类分子抗原提呈途径中,抗原肽-MHCⅡ类分子复合物形成的部位是()
A.高尔基体
B.内质网
C.蛋白酶体
D.MIIC
E.溶酶体
识别内源性抗原肽,受自身MHCI类分子限制的CD分子是()
A.CD3
B.CD4
C.CD8
D.CD28
E.CD152
经典抗原加工提呈途径中,内源性抗原的加工提呈方式是()
A.加工后由MHCI类分子提呈给CD4+T细胞
B.加工后由MHCI类分子提呈给CD8+T细胞
C.加工后由MHCⅡ类分子提呈给CD4+T细胞
D.加工后由MHCⅡ类分子提呈给CD8+T细胞
E.加工后由MHCI类和Ⅱ类分子分别提呈给CD4+T细胞和CD8+T细胞
处于迁移成熟过程中的DC是()
A.胸腺DC
B.血液DC
C.滤泡DC
D.调节DC
E.间质DC
下列关于TAP的叙述,错误的是()
A.TAP1和TAP2形成的异二聚体
B.非ATP依赖的方式开放跨膜孔道
C.选择性转运C端为碱性或疏水性氨基酸的抗原肽
D.TAP1和TAP2均是6次跨膜蛋白
E.转运经蛋白酶体降解的抗原肽
并指状DC位于()
A.淋巴组织的淋巴滤泡区
B.淋巴组织的T细胞区
C.淋巴组织的边缘区
D.非淋巴组织的间质区
E.输入淋巴管的淋巴液
脂类抗原主要通过下列哪种途径进行提呈()
A.交叉致敏途径
B.交叉提呈途径
C.CD1分子提呈途径
D.MHCI类分子途径
E.MHCⅡ类分子途径
下列固有免疫细胞中最可能具有抗原提呈功能的是()
A.γδT细胞
B.肥大细胞
C.巨噬细胞
D.NK细胞
E.中性粒细胞
单选题,5分]
图中所示为DC对病毒抗原的加工提呈,被加工提呈的病毒抗原属于()

image.pngA.异嗜性抗原
B.共同抗原
C.自身抗原
D.内源性抗原
E.外源性抗原
稳定表达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以供T细胞识别的场所是()
A.吞噬溶酶体
B.内质网
C.MⅡC
D.高尔基体
E.细胞膜
参与传染病感染过程中的特异性免疫反应的是()
A.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吞噬作用
B.补体
C.溶菌酶
D.肿瘤坏死因子-α
E.细胞免疫
CD4+T细胞发挥抗病毒作用的主要机制不包括()
A.辅助抗体产生
B.杀伤被感染的细胞
C.产生免疫记忆
D.CD8+T细胞
E.分泌细胞因子
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包括()
A.识别、活化、效应三个阶段
B.识别、活化、排斥三个阶段
C.识别、活化、反应三个阶段
D.识别、活化、增殖三个阶段
E.识别、活化、应答三个阶段
哪项与Th2细胞的免疫效应无关()
A.抗胞外寄生虫感染
B.支气管哮喘
C.花粉症
D.诱发促炎性巨噬细胞,清除胞内寄生病原体
E.食物过敏
关于T细胞,错误的是()
A.活化需要双信号
B.作用受MHC限制
C.可直接识别外源抗原
D.可产生细胞因子
E.对B细胞有辅助作用
结核病的细胞免疫反应中起主要作用的细胞为()
A.T细胞
B.B细胞
C.NK细胞
D.巨噬细胞
E.嗜中性粒细胞
免疫系统消除病毒感染细胞的主要机制是()
A.诱导免疫抑制
B.诱导特异性CTL产生
C.上调IL-10
D.诱导免疫耐受
E.下调HLA分子的表达
初次体液免疫应答产生抗体的特点是()
A.滴度高
B.主要为IgA
C.主要为IgG
D.亲和力低
E.持续时间长
在CTL杀伤靶细胞的机制中下列哪项不正确()
A.释放穿孔素
B.释放颗粒酶
C.通过ADCC效应
D.引起细胞凋亡
E.细胞裂解
CD4+T细胞的生物学作用不包括()
A.参与对靶细胞的特异性直接杀伤
B.受MHCⅡ类分子限制
C.可通过产生CK而发挥作用
D.促进CTL的增殖分化
E.促进B细胞的增殖分化
Th1细胞在炎症反应中最重要的作用是()
A.活化中性粒细胞
B.活化Th2细胞
C.活化巨噬细胞
D.活化嗜酸性粒细胞
E.活化肥大细胞
能启动抑制性信号的配对作用分子是()
A.CD28/B7
B.CTLA-4/B7
C.CD2/LFA-3
D.LFA-1/ICAM-1
E.LFA-1/ICAM-2
关于T细胞活化的共刺激信号,错误的是()
A.主要由CD28-B7提供
B.缺乏共刺激信号,导致T细胞的不充分活化
C.可促进IL-2合成
D.可由CD2-LFA-3提供
E.可由LFA-1-ICAM-1提供
下列关于T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的说法,哪项是错误的()
A.需APC提呈抗原
B.CTL杀伤靶细胞受MHCI类限制
C.效应产物的效应均具特异性
D.Th细胞与APC细胞之间相互作用受MHCⅡ类限制
E.对TD-Ag的T细胞应答可产生免疫记忆
T细胞活化的第一信号是由哪个分子传递的()
A.TCR
B.CD3
C.CD2
D.CTLA-4
E.CD28
对肿瘤细胞具有特异性杀伤作用的细胞是()
A.巨噬细胞
B.中性粒细胞
C.CTL细胞
D.NK细胞
E.B细胞
关于T细胞与APC的非特异结合描述错误的是()
A.T细胞利用表面黏附分子与APC表面相应配体结合
B.这种结合是可逆而短暂的
C.这种结合仅为TCR特异识别结合抗原肽提供机会
D.未能识别相应抗原肽的T细胞随即与APC分离
E.与APC分离的T细胞不再进入淋巴细胞循环
下列细胞间相互作用受MHCⅡ类分子限制的是()
A.病毒感染细胞与NK细胞
B.病毒感染细胞与CTL细胞
C.巨噬细胞和Th细胞
D.肿瘤细胞与NK细胞
E.肿瘤细胞和CTL细胞
关于T细胞CD28与APCB7结合描述不正确的是()
A.是T细胞活化的第二信号的重要提供途径
B.亲和力不及CTLA-4与B7的结合
C.能促进IL-2基因转录和稳定IL-2mRNA
D.为T细胞活化提供正性共刺激信号
E.为B细胞活化提供重要的第二信号
下列对CD4+Th1细胞描述错误的是()
A.具有抗胞内寄生菌的活性
B.分泌的关键性细胞因子是IFN-γ
C.主要介导细胞免疫和炎症反应,参与移植物排斥
D.与CD4+Th2互为拮抗细胞
E.是抗肿瘤免疫的主要效应细胞
LPS能诱导小鼠体内抗体的产生。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能引起B细胞表面受体的交联
B.需要IL-4和IL-5的辅助
C.不能诱导记忆细胞的产生
D.主要产生IgM
E.主要产生低亲和力抗体
所有外周血B淋巴细胞具有的分化抗原是()
A.CD3
B.CD4
C.CD8
D.CD5
E.CD19
机体受外源抗原刺激后,发生免疫应答的部位是()
A.骨髓
B.淋巴结
C.胸腺
D.腔上囊
E.外周血
关于TD抗原引起的体液免疫,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不需要APC参与
B.浆细胞合成并分泌Ig
C.需要抗原刺激
D.B细胞活化、增殖、分化为浆细胞
E.Ig仅在细胞外发挥主要作用
TI-1抗原与TI-2抗原的区别是()
A.TI-1抗原能够与BCR及丝裂原受体同时结合,而TI-2抗原只能结合丝裂原受体
B.TI-2抗原能够与BCR及丝裂原受体同时结合,而TI-1抗原只能结合丝裂原受体
C.TI-1抗原能够与BCR及丝裂原受体同时结合,而TI-2抗原只能结合BCR
D.TI-2抗原能够与BCR及丝裂原受体同时结合,而TI-1抗原只能结合BCR
E.TI-1抗原能够被conA结合,而TI-2抗原不能结合conA
T细胞辅助抗原特异性B细胞是在()
A.淋巴组织的T细胞区和生发中心
B.黏膜
C.骨髓
D.胸腺
E.皮肤
关于BCR与TCR的不同之处,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BCR可独立识别抗原,而TCR需要抗原提呈
B.TCR可独立识别抗原,而BCR需要抗原提呈
C.BCR分子更大
D.BCR没有MHC限制性,而TCR有
E.B和C两项
与BCR共受体无关的分子是()
A.CD21
B.CD81
C.CD79
D.CD19
E.C3d
体液免疫初次应答时产生Ig的特征是()
A.抗体的产生持续时间较长
B.IgG出现较晚
C.抗体为高亲和力抗体
D.抗体含量比再次应答高
E.产生的抗体以IgG为主
发生类别转换前,B细胞表达()
A.IgA
B.IgG
C.IgE
D.IgM和IgD
E.IgG和IgD
TI-1抗原单独不足以诱导()
A.记忆B细胞形成
B.Ig类别转换
C.抗体亲和力成熟
D.上列A和B两项
E.上列A、B和C三项
对TI-2抗原叙述正确的是()
A.只能刺激不成熟B细胞应答
B.不能在敲除TCRβ和δ链基因的小鼠诱生Ab
C.可在无胸腺鼠诱生Ab
D.上列A、B和C三项
E.上列B、C两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