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题库
首页
所有科目
自考历年真题
考试分类
关于本站
游客
账号设置
退出登录
注册
登录
出自:河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1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根本区别在于( ) (A) 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 (B) 所有制基础不同 (C) 人们的生活方式不同 (D) 人们的精神境界不同
马克思主义认为,共产主义社会的分配原则是( ) (A) 按劳分配 (B) 按需分配 (C) 按生产要素分配 (D) 平均分配
当代中国人民为之奋斗的共同理想是( ) (A)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B) 实现共产主义 (C) 彻底消灭剥削 (D) 国家自行消亡
影响劳动生产率高低的主要因素有() (A) 劳动者技术的平均熟练程度 (B) 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及其在工艺上的应用程度 (C) 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 (D) 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
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是 ( ) (A) 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B) 理性和感性的关系 (C) 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D) 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存在就是被感知”的观点属于 ( ) (A) 主观唯心主义 (B) 客观唯心主义 (C) 形而上学唯心主义 (D) 辩证唯物主义
哲学基本问题中最为根本的方面是 ( ) (A) 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B) 思维和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 (C) 思维和存在具有特殊性的问题 (D) 思维和存在能否一致的问题
在物质和意识相互关系中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 ) (A) 结构性 (B) 实物性 (C) 客观实在性 (D) 矛盾性
中国古代哲人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这是一种 ( ) (A) 宿命论的观点 (B) 唯意志论的观点 (C) 朴素唯物论的观点 (D) 机械唯物论的观点
主张时间和空间可以脱离物质运动而独立存在的观点是 ( ) (A) 不可知论 (B) 唯心主义 (C) 形而上学 (D) 相对主义
关于意识的本质问题,庸俗唯物主义的错误在于 ( ) (A) 不懂得意识的客观实在性 (B) 不懂得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 (C) 不了解意识对物质的依赖关系 (D) 抺
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某种或某几种具体物质形态的观点是 ( ) (A) 机械唯物主义 (B) 庸俗唯物主义 (C) 朴素唯物主义 (D) 辩证唯物主义
久旱缺雨时,下雨对庄稼生长有益;雨涝成灾时,下雨对庄稼有害,这说明 ( ) (A) 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无条件的 (B) 事物的联系是现实的、具体的 (C) 事物的运动是客观的、绝对的 (D) 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是事物的内部矛盾
价值规律是通过商品交换中价格围绕着价值上下浮动表现出来的,这说明 ( ) (A) 必然性是通过偶然性为自己开辟道路 (B) 必然性可以转化为偶然性 (C) 事物的发展是由可能性向现实性转化的过程 (D) 事物的发展是由量变向质变转化的过程
货币具有以下几个职能,即()。 (A) 价值尺度 (B) 流通手段 (C) 贮藏手段 (D) 支付手段 (E) 世界货币
“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这句话是一种 ( ) (A) 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B) 唯心主义的观点 (C) 形而上学的观点 (D) 相对主义的观点
矛盾的基本属性是 ( ) (A) 普遍性和特殊性 (B) 斗争性和同一性 (C) 变动性和稳定性 (D) 绝对性和相对性
“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对立,属于 ( ) (A)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B) 经验论和唯物论的对立 (C) 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 (D) 能动反映论和被反映论的对立
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根本标志是 ( ) (A) 生产资料私有制还是生产资料公有制 (B) 促进生产力发展还是阻碍生产力发展 (C) 社会化大生产还是个体小生产 (D) 封闭的自然经济还是市场经济
人类每前进一步,就意味着从某一必然状态下获得了解放,争得了自由,但尚未认识和征服的领域又会产生。这说明由必然向自由王国的飞跃是 ( ) (A) 一个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 (B) 一个永远无法实现的幻想 (C) 一个可望但不可及的理想 (D) 一个可最终完全实现的理想
劳动力商品与其他商品不同的最根本特征是( )。 (A) 劳动力存在于人的身体之内 (B) 劳动力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商品 (C) 劳动力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 (D) 劳动力价值受历史道德因素影响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具有二重性,它是( )。 (A) 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 (B) 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C) 生产过程与流通过程的统一 (D) 价值形成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生产资料的价值( )。 (A) 随着生产耗费而逐渐消失 (B) 能够发生价值增殖 (C) 借助具体劳动转移到产品中去 (D) 借助抽象劳动而再生产出来
资本家采用先进技术的直接动因是( )。 (A) 降低劳动力价值 (B) 追逐绝对剩余价值 (C) 追逐超额剩余价值 (D) 追逐相对剩余价值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主要表现在() (A)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B) 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C) 人民群众是社会的主宰,不受任何条件的制约 (D) 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和生产这种商品的() (A) 劳动生产率成正比 (B)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 (C) 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D)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反比 (E)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没有关系
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是( ) (A) 他们是历史事件的直接参与者、策划者、指挥者 (B) 他们是历史任务的发起者与完成历史任务的组织者 (C) 他们是历史进程的重大影响者 (D) 他们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E) 他们能够改变历史发展的趋势
下列那些精神产品是对经济基础最集中最直接的反映( ) (A)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B) 《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 (C) 《三国演义》 (D) 《论人民民主专政》 (E) 《圣经》
马克思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个命题的含义是( ) (A) 实践是社会历史的客体 (B) 实践是社会历史的动力 (C) 实践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D) 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内容 (E) 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存在方式
影响资本积累的因素有( ) (A) 对劳动力的剥削程度 (B) 社会劳动生产率水平 (C) 不变资本的节省 (D) 预付资本量大小 (E) 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的差额
下列各项中属于我国的经济基础的是( ) (A) 全民所有制经济 (B) 个体经济与合资经济 (C) 《企业法》 (D)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 (E) 社会主义劳动生产能力
1999年,中美两国就中国加入WTO达成了双赢协议,它将对两国发经济产生深远的影响。这在辩证法上的启示是( ) (A) 矛盾的双方在相互斗争中得到发展 (B) 矛盾一方的发展以另外一方的发展为条件 (C) 矛盾的一方克服另外一方而使自身获得发展 (D) 矛盾双方即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发展 (E) 矛盾双方可以相互吸收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
对同一句格言,年轻人所理解的意义,总是没有饱经风霜的老年人所理解的广泛与深刻。这在认识论上说明了( ) (A) 认识来源于经验 (B) 在经验的积累中加深认识 (C) 认识的深刻性与经验的多少在一定的意义上成比例 (D) 老年人的认识在一切程度上超过青年人 (E) 认识的深刻性与认识的积累有密切的关系
就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关系来说,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 ) (A) 有使用价值就一定有价值 (B) 有价值就必须有使用价值 (C) 有使用价值不一定有价值 (D) 没有使用价值就没有价值 (E) 没有价值不一定没有使用价值
“谎言重复千次,就会变成真理。”这就是说( ) (A) 真理与谬误有确定的界限 (B) 真理与谬误没有确定的界限 (C) 真理可以转化为谬误 (D) 谬误可以转化为真理 (E) 有用就是真理
下列各项属于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的表现有( ) (A) 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变化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 (B) 社会意识有根本不同于社会存在的独立的历史 (C) 社会意识与经济水平的不平衡性 (D) 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间相互影响 (E) 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关于物质运动的根本原因,一些哲学家的观点如下: 材料1:牛顿认为上帝是世界运动变化发展“第一推动力”。 材料2:康德“星云假说”理论认为“目前唯一的太阳系起源于一团‘原始星云’不断旋转与断裂,而旋转断裂的原因在于内部引力、斥力的矛盾运动。 材料3:柳宗元认为“山川者,特天地之物也。阴与阳者,气而游乎其间也。自动自休,自峙自流”。 材料4:僧肇认为,万事万物动与不动的根本原因在于心,如果“即动而求静”则“旋岚偃岳而常静,江河竞注而不流,野马漂鼓而不动……”。 比较材料1、4说明其哲学倾向的异同。比较材料2、3说明哲学的相同点。 康德“星云假说”被誉为“在形而上学思维方式上打开了一个缺口”请简要说明理由。
简述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及其实质。
试述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其的含义及其关系原理,并说明这一原理的理论意义。
关于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问题,历史上的哲学家,思想家有不同的回答。现将有关材料摘录如下: 材料1:孟轲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认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摘自《孟子》(《尽心》下)和《荀子》(《王制》) 材料2:梁启超说:“大人物心理之动进稍易其轨而全部历史可以改革”,“舍英雄几无历史”o胡适说:英雄人物“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 材料3:黑格尔认为,历史不是个人随意创造的,而是决定于某种“客观精神”。伟大人物是“世界精神的代理人”,拿破仑代表了“世界精神”,他“骑着马,驰骋全世界,主宰全世界”。世界历史是伟大人物和王朝的历史,“而不是一般人民的历史”。 请回答:(1)材料1的合理思想和局限性。 (2)分别指出材料2和材料3的思想倾向。 (3)材料2和材料3的共同点。、
下列是关于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的材料: 材料1 “处于流动状态的人类劳动力或人类劳动形成价值,但本身不是价值。它在凝固的状态中,在物化的形式上才成为价值。”“劳动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自然界同劳动一样也是使用价值(而物质财富本来就是由使用价值构成的!)的源泉。”“活劳动必须抓住这些东西(铁、木、纱),使它们由死复活,使它们从仅仅是可能的使用价值变成现实的和起作用的使用价值。它们被劳动的火焰笼罩着,被当作劳动自己的躯体,被赋予活力以在劳动过程中执行与它们的概念和职务相适合的职能。” 材料2 “生产成果的分配,不过是生产要素本身分配的结果”。“长期以来,我国在理论和实践上一直排斥按生产要素分配。由此造成的后果首先是使资金、土地、设备等生产条件由个别企业无偿占有和使用,闲置或低效使用的生产要素得不到合理流动,造成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科学地揭示了商品价值的源泉,即人的劳动是商品价值的惟一源泉;而按生产要素分配是一种分配方式,指的是人们创造出来的价值是按照个人投入的生产要素来进行分配的。”“人类社会采取何种分配方式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和结构决定的,它们从来不取决于价值是如何创造的。” 请回答: (1)结合材料,分析土地、设备、原材料等生产要素在商品生产中的作用与劳动创造价值的关系。 (2)结合材料,说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个人消费品分配制度的依据。
材料1:笛卡儿认为,物质与精神是两种不同的实体,精神的本性是思维,物质的本性是广延,广延不能思维,思 维不具有广延。物质与精神互不相通,彼此独立,两者都是世界的本原。杜林认为“包罗万象的存在是唯一的。世界统一于存在”。(注意存在与物质意义的不同) 材料2:贝克莱认为“存在就是被感知”,人的各种感觉构成了事物。黑格尔认为,整个世界是绝对观念的外化与产物。。 材料3、斯宾诺莎认为,物质世界是唯一的实体,其余一切都是它的属性与样式。思维和广延不是两个独立的实体,而是唯一的物质实体的两种不同属性。一切物质都具有思维的属性,一切个体都有心灵,只是程度不同。 材料1属于什么观点,两位哲学家的观点有什么区别,错误的实质是什么? 材料2属于什么观点,两位哲学家的观点有什么不同,错误在哪里? 材料3属于什么观点,错误在什么地方? 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你有什么读后感?
材料1:我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22%,而耕地只占世界的7%,从1980年到1996年,粮食产量增加23%。近几年每年减少耕地面积在300万亩到500万亩左右。据有关部门测算,目前受水土流失危害的耕地占耕地总面积的1/3;过去10年沙化土地占国土面积的15.9%;由于过度采伐,现有森林覆盖面积占全国面积的13.4%;由于水资源短缺,部分城市缺水非常严重。在全国500多个城市中,有300多个城市缺水,其中40多个城市严重缺水。在资源相对不足的情况下,又存在着大量的使用浪费,而且对资源的再生利用不重视,废钢铁废金属的回收利用率只有30%,大大低于经济发达国家60%-80%的水平。 材料2:社会是人的社会,历史是人的历史。我国人口多、底子薄,人平均自然资源还不到世界的平均水平……人口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我国必须大力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根据材料,说明历史唯物论关于自然条件与人口条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原理,并且说明什么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为什么? 根据材料,说明我国为什么应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应该怎样既有利于经济建设的发展,又有利于可持续发展?
南北文化的差异: 北方的“大气”,不仅是大在历史,大在建筑,大在交通,大在风俗,而且还大在目标、大在架子、大在口气。北方的市民都是“大市民”。派头大,口气大,脾气大。干大事,说大话,讲大道理,聊天就要“侃大山”,喝茶就要喝“大碗茶”。他们对小打小闹不感兴趣,对小模小样看不上眼,向往和欣赏的是“大官”、“大款”和“大腕”。文质彬彬的南方人,却在崇尚和寻求着“精细”。吟诗作画“精细”,说话办事“精细”,经营管理“精细”。正是这种“精细”,使他们经常能够获得比北方人更显著的利益。因为在“精”和“细”中,包含着很多创造财富和追求卓越的秘密。因为“精”,所以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为什么北方的文明(即黄河流域的文化)与南方(即长江流域的文化)的文明有这样的差异?考古挖掘表明,黄河流域的文化以龙山文化为代表。中原龙山文化地势平坦,交通方便,有利于文化的交流和物质的交换。在原始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容易发展出统一的社会意识和宗教意识,从而有利于超出部落组织的更大的政治实体的出现。黄河中下游作为中华文化的核心地带,它的北边是比较难以逾越的蒙古戈壁,西北是万里黄沙,形成交通障壁,西南是世界上最大最险峻的青藏高原,东边面临世界上最大的海洋,太平洋,它的浩瀚无际跟地中海的情形不一样,对古人来说也是难以征服的。地理环境对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黄河文化形成了一种隔绝机制,造成了一种内向的求稳的文化类型。众所周知,黄河文化首当其冲游牧民族的冲击。游牧民族肯定渴望中原地区肥沃的土壤,良好的生存条件。即使不渴望土壤,也需要中原地区的农产品,那么,他们肯定也不是总愿意和能够直接进行交换。他们或者想一劳永逸的解决这个问题,渴望一块土地,或者经常抢劫中原文明的生活资料。早在黄帝时代,就有北逐荤粥的记载,以后这类史实,可以说是史不绝书。中原龙山文化普遍发现的城堡,可能就是处于防御的需要。在仰韶文化中,经过了全面发掘的姜寨村落,整体呈椭圆形,东西长210米,南北宽约160米,面积33600平米。中心部落为5000平方米的广场。两侧边缘有南北对应的两个牲畜夜宿场。广场周围是门皆面向中心的房屋群,它的外环以既可以排水又可以作为防御工事的围沟。沟东自东北到西南分置三片墓地,在沟西位于临河东岸是烧陶器的窑场。平原与高原的对峙,在欧洲是不存在的。处于迁徙无定的高原游牧民族,始终把平原大河流域作为他们的一个争夺目标,经常象洪水一样从高原上横冲下来。整个中国古代史,几乎就是一部游牧人同农耕人争夺生存空间的历史。 请结合材料回答: (1)决定社会发展的因素是什么?为什么?(4分) (2)试结合本段材料与我国改革开放的现实简要分析一下我国社会的发展情况。
形成商品价值量的劳动是以( )为尺度。 A. 简单劳动 B. 复杂劳动 C. 私人劳动 D. 社会劳动
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是( ) A. 波兰人民共和国 B. 巴黎公社 C. 苏维埃俄国 D. 中华人民共和国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