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题库
首页
所有科目
自考历年真题
考试分类
关于本站
游客
账号设置
退出登录
注册
登录
出自:四川农业大学统计学
201. 某企业2005年的总产值为500万元,2010年产值增加到800万元,则2006-2010年间该企业总产值的平均发展速度为() A. 160% B. 109.86% C. 9.86% D. 以上都错
202. 如果时间数列的数据是按年度排列的,则不存在() A. 长期趋势 B. 季节变动 C. 循环变动 D. 不规则变动
203. 如果采用三项移动平均修匀时间数列,那么所得修匀数列比原数列首尾各少() A. 一项数值 B. 二项数值 C. 三项数值 D. 四项数值
204. 如果不存在季节变动,则各月(或季)的季节比率应为()。 A. 0 B. 1 C. 大于1 D. 不等于1
205. 直线趋势方程yc=100+9x,意味着:()。 A. x每增加一个单位,则y平均增加100个单位 B. x每增加一个单位,则y平均增加9个单位 C. y每增加一个单位,则x平均增加100个单位 D. y每增加一个单位,则x平均增加9个单位
206. 增长1%的绝对值是() A. 增长量与增长速度之比 B. 逐期增长量与定基增长速度之比 C. 增长量与发展速度之比 D. 前期水平除以100
207. 用最小平方法配合直线趋势,如果y=a+bx中b为正值,则这条直线呈() A. 下降趋势 B. 上升趋势 C. 不升不降 D. 无法确定
208. 用最小平方法配合直线趋势,如果y=a+bx中b为负值,则这条直线呈() A. 下降趋势 B. 上升趋势 C. 不升不降 D. 无法确定
209. 如果时间数列的逐期增长量大致相等,则适宜配合() A. 直线模型 B. 抛物线模型 C. 曲线模型 D. 指数曲线模型
210. 累计增长量等于() A. 报告期水平与基期水平之差 B. 报告期水平与前一期水平之差 C. 报告期水平与某一固定基期水平之差 D. 逐期增长量之差
211. 时间数列中的平均发展速度是() A. 各时期环比发展速度的调和平均数 B. 各时期环比发展速度的算术平均数 C. 各时期定基发展速度的调和平均数 D. 各时期环比发展速度的几何平均数
212. 已知各期环比增长速度为7.1%、3.4%、3.6%、5.3%,则定基增长速度是() A. 7.1%*3.4%*3.6%*5.3% B. (7.1%*3.4%*3.6%*5.3%)-1 C. 107.1%*103.4%*103.6%*105.3% D. (107.1%*103.4%*103.6%*105.3%)-1
213. 一般平均数与序时平均数的共同点是() A. 两者都是反映现象的一般水平 B. 都可消除现象在时间上波动的影响 C. 都是反映同一总体的一般水平 D. 共同反映同质总体在不同时间上的一般水平
214. 历年的物资库存额时间数列是() A. 时期数列 B. 时点数列 C. 动态数列 D. 相对数动态数列
215. 由间隔不等的时点数列计算平均发展水平,以()为权数 A. 时期长度 B. 时点长度 C. 间隔长度 D. 指标值项数
216. 计算动态分析指标的基础指标是() A. 总量指标 B. 相对指标 C. 平均指标 D. 发展水平
217. 用移动平均法修匀时间数列时,在确定平均的项数时( ) A. 必须考虑现象有无周期性变动 B. 不必须考虑现象有无周期性变动 C. 可以考虑也可以不考虑周期性变动 D. 平均的项数必须是奇数
218. 现有5年各个季度的资料,用四项移动平均对其进行修匀,则修匀后的时间数列项数为() A. 12项 B. 16项 C. 17项 D. 18项
219. 最基本的时间数列是() A. 绝对数时间数列 B. 相对数时间数列 C. 平均数时间数列 D. 时点数列
220. 对时间数列进行动态分析的基础是( ) A. 发展水平 B. 发展速度 C. 平均发展水平 D. 增长速度
221. 抽样推断的主要目的是() A. 对调查单位作深入研究 B. 计算和控制抽样误差 C. 用样本指标来推算总体指标 D. 广泛运用数学方法
222. 抽样调查与典型调查的主要区别是() A. 所研究的总体不同 B. 调查对象不同 C. 调查对象的代表性不同 D. 调查单位的选取方式不同
223. 按随机原则抽样即() A. 随意抽样 B. 有意抽样 C. 无意抽样 D. 选取样本时要求总体中每个单位都有相等的机会或可能性被抽中
224. 抽样应遵循的原则是() A. 随机原则 B. 同质性原则 C. 系统原则 D. 及时性原则
225. 下列指标中为随机变量的是() A. 抽样误差 B. 抽样平均误差 C. 允许误差 D. 样本容量
226. 下列指标中为非随机变量的是() A. 样本均值 B. 样本方差 C. 样本成数 D. 样本容量
227. 样本是指() A. 任何一个总体 B. 任何一个被抽中的调查单位 C. 抽样单元 D. 由被抽中的调查单位所形成的总体
228. 从单位总量为20的总体中,以简单随机重复抽样抽取5个单位,则可能的样本数目是() A. 250个 B. 25个 C. 3200000个 D. 15504个
229. 从单位总量为20的总体中,以简单随机不重复抽样抽取5个单位,则可能的样本数目是() A. 250个 B. 25个 C. 3200000个 D. 15504个
230. 抽样误差是指() A. 在调查过程中由于观察、测量等差错所引起的误差 B. 在调查中违反随机原则出现的系统误差 C. 随机抽样而产生的代表性误差 D. 人为原因所造成的误差
231. 抽样极限误差是() A. 随机误差 B. 抽样估计所允许的误差的上下界限 C. 最小抽样误差 D. 最大抽样误差
232. 抽样平均误差就是() A. 样本的标准差 B. 总体的标准差 C. 随机误差 D. 样本指标的标准差
233. 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重复抽样的抽样平均误差和不重复抽样的相比() A. 前者一定大于后者 B. 前者一定小于后者 C. 两者相等 D. 前者可能大于、也可能小于后者
234. 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重复抽样的估计精确度和不重复抽样的相比() A. 前者一定大于后者 B. 前者一定小于后者 C. 两者相等 D. 前者可能大于、也可能小于后者
235. 抽样估计的可靠性和精确度() A. 是一致的 B. 是矛盾的 C. 成正比 D. 无关系
236. 抽样推断的精确度和极限误差的关系是() A. 前者高说明后者小 B. 前者高说明后者大 C. 前者变化而后者不变 D. 两者没有关系
237. 点估计的优良标准是() A. 无偏性、数量性、一致性 B. 无偏性、有效性、数量性 C. 有效性、一致性、无偏性 D. 及时性、有效性、无偏性
238. 在简单随机重复抽样下,欲使抽样平均误差缩小为原来的三分之一,则样本容量应() A. 增加8倍 B. 增加9倍 C. 增加5/4倍 D. 增加2.25倍
239. 在简单随机重复抽样下,欲使抽样平均误差缩小1/3,则样本容量应() A. 增加9倍 B. 增加8倍 C. 增加2.25倍 D. 的确应考虑抽样方法和抽样组织形式等
240. 当总体单位数较大时,若抽样比为51%,则对于简单随机抽样,不重复抽样的平均误差约为重复抽样的() A. 51% B. 49% C. 70% D. 30%
241. 在500个抽样产品中,有95%的一级品,则在简单随机重复抽样下一级品率的抽样平均误差为() A. 0.9747% B. 0.9545% C. 0.9973% D. 0.6827%
242. 若样本均值为120,抽样平均误差为2,则总体均值在114—126之间的概率为() A. 0.6827 B. 0.90 C. 0.9545 D. 0.9973
243. 若有多个成数资料可供参考时,确定样本容量或计算抽样平均误差应该使用() A. 数值最大的那个成数 B. 数值最小的那个成数 C. 0.5 D. 数值最接近或等于0.5的那个成数
244. 影响分类抽样平均误差大小的主要变异因素是() A. 类内方差 B. 类间方差 C. 总体方差 D. 样本方差
245. 影响整群抽样平均误差大小的主要变异因素是() A. 群内方差 B. 群间方差 C. 总体方差 D. 样本方差
246. 当有多个参数需要估计时,可以计算出多个样品容量n,为满足共同的要求,必要的样本容量一般应是() A. 最小的n值 B. 最大的n值 C. 中间的n值 D. 第一个计算出来的n值
247. 抽样时需要遵循随机原则的原因是() A. 可以防止一些工作中的失误 B. 能使样本与总体有相同的分布 C. 能使样本与总体有相似或相同的分布 D. 可使单位调查费用降低
248. 样本指标() A. 都是随机变量 B. 都不是随机变量 C. 有些是随机变量有些不是随机变量 D. 既是随机变量又是非随机变量
249. 能够事先加以计算和控制的误差是() A. 登记性误差 B. 代表性误差 C. 系统性误差 D. 抽样误差
250. 抽样误差() A. 既可以避免,也可以控制 B. 既不可以避免,也不可以控制 C. 可以避免,但不可以控制 D. 不能避免,但可以控制
首页
<上一页
3
4
5
6
7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