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国家开放大学-中国教育简史

西周时的学校制度分国学和乡学两类。 选择一项: 对 错
“文翁兴学”发生于西汉武帝年间。 选择一项: 对 错
文翁派遣到长安博士处学习的人是由公费供给的。 选择一项: 对 错
汉代郡国学的教师称文学。 选择一项: 对 错
汉代地方教育一度发展到乡村办学。 选择一项: 对 错
魏晋南北朝时期天下动乱,尤其是十六国少数民族政权不可能举办地方教育。 选择一项: 对 错
郡国学校制度的正式建立是在北魏时期。 选择一项: 对 错
唐代的地方官学除儒学外,还设有医学。 选择一项: 对 错
唐代的地方学校归国子监管辖。 选择一项: 对 错
唐代地方官学生的出路就是参加科举考试。 选择一项: 对 错
唐代崇玄学归地方长官管辖。 选择一项: 对 错
宋代各级地方行政区划都设有官学。 选择一项: 对 错
庆历兴学首次要求各地州县普遍立学。 选择一项: 对 错
熙宁兴学时只在路一级设置学官。 选择一项: 对 错
胡瑗的“苏湖教法”一直是在苏、湖两地州学实行。 选择一项: 对 错
苏湖教法分经义斋和治事斋,实行主科和兼修副科制。 选择一项: 对 错
学田就是属于学校的田地,可以提供给师生进行耕作。 选择一项: 对 错
金代的女真府学是专门教导女真子弟的。 选择一项: 对 错
元代的儒户子弟必须入学学习,否则会受到惩罚。 选择一项: 对 错
社学作为一种基层教育设施,创立于元代。 选择一项: 对 错
明清在各省设立的提学官,既主管学校教学,又负责科举选士。 选择一项: 对 错
明清时参加府、州、县学的入学考试的童生是有严格的年龄限制的。 选择一项: 对 错
明清府、州、县学生员一律享受国家供给膳食。 选择一项: 对 错
地方官学生员平时一般不需要在校学习,但一年一度的岁试是必须参加的 选择一项: 对 错
明清地方官学生员有两条入仕之途:一是参加科举乡试,一是贡入国子监。 选择一项: 对 错
清代学政直接对本省最高行政长官总督和巡抚负责。 选择一项: 对 错
地方官学都是孔庙与学宫合一,学宫的主建筑是明伦堂 选择一项: 对 错
明清统治者为全国学校制定的卧碑文,主要是要求学生不得干预时政。 选择一项: 对 错
“三、百、千”就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家诗》的合称。 选择一项: 对 错
“临帖”就是临摹字帖上的字。 选择一项: 对 错
“大都授”,就是师生集体讲授讨论。 选择一项: 对 错
“描红”就是儿童初学写字时要用红笔描画。 选择一项: 对 错
“次相授业”,就是将学生分出等次,因材施教。 选择一项: 对 错
选拔进士的作法,始于西周时期。 选择一项: 对 错
察举就是由地方(也包括中央各部门)长官负责考察和举荐人才,朝廷予以录用为官。 选择一项: 对 错
贤良方正的选士始于汉武帝。 选择一项: 对 错
董仲舒在他的“天人三策”中向汉武帝建议设置定型的察举制度。 选择一项: 对 错
只要有才学,即使没有主管官员荐举,也可以自行报名以应察举。 选择一项: 对 错
只要主管官员都能秉公办事,就能保证察举到合格人才。 选择一项: 对 错
九品中正制只不过是将选士权由地方长官转移到专职中正官手里而已。 选择一项: 对 错
中正官评定士人的依据是“品”( “家世”)、“状”( 才德)两个方面的标准。 选择一项: 对 错
九品中正制后来的流弊是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 选择一项: 对 错
公元606年,隋炀帝设进士科,一般认为此举标志着科举制的创立。 选择一项: 对 错
唐代科举的考生中的 “生徒”即中央官学的学生,“乡贡”即地方官学的学生。 选择一项: 对 错
唐代科举及第的士人还须经吏部考试合格,才能授官。 选择一项: 对 错
唐代进士科主要考试对儒家经典熟悉掌握的程度。 选择一项: 对 错
科举一方面促进了教育的发展,另一方面又使教育成为科举的附庸。 选择一项: 对 错
宋代科举的各个科目总称为诸科。 选择一项: 对 错
王安石改革科举的主要创新是经义考试。 选择一项: 对 错
“特奏名”就是经皇帝特准参加科举考试的考生。 选择一项: 对 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