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题库
首页
所有科目
自考历年真题
考试分类
关于本站
游客
账号设置
退出登录
注册
登录
出自:四川农业大学田间试验与统计分析
顺序排列的试验设计具有的优点有( )。
A. 设计简单
B. 无偏估计试验误差
C. 田间观察记载比较方便
D. 可进行所有处理平均数间的比较
顺序排列的试验设计具有的缺点有( )。
A. 设计简单
B. 不能无偏估计试验误差
C. 田间观察记载比较方便
D. 不能进行所有处理平均数间的比较
随机区组设计的优点有( )。
A. 设计简单,容易掌握
B. 具有较强的灵活性
C. 能控制一个方向上的土壤肥力差异
D. 不受处理数的限制
完全随机设计主要应用于( )。
A. 盆栽试验
B. 实验室内的试验
C. 土壤肥力均匀的田间试验
D. 存在土壤差异的田间试验
随机区组设计的缺点有( )。
A. 设计简单,容易掌握
B. 具有较强的灵活性
C. 不能控制两个方向上的土壤肥力差异
D. 受到处理数的限制
拉丁方设计的缺点有( )。
A. 处理数少时,检验的灵敏度会降低
B. 缺乏灵活性
C. 试验精确性不高
D. 受到处理数的限制
分别在种植小麦品种A1和A2的地块随机选取10株测定其主茎高度(cm),计算得C:\Users\lenovo\AppData\Local\Temp\ksohtml\wps9EF4.tmp.png,标准差分别为s1=6.5和s2=9.0,则( )。
A. 小麦品种A1主茎高度的变异小于A2
B. 小麦品种A1主茎高度的变异大于A2
C. 小麦品种A1主茎高度的变异与A2相同
D. 可以用标准差度量两个小麦品种主茎高度的变异程度大小
分别在种植小麦品种A1和A2的地块随机选取10株测定其主茎高度(cm),计算得标准差s1=s2=9.0,平均数分别和C:则( )。
A. 小麦品种A1主茎高度的变异与A2相同
B. 小麦品种A1主茎高度的变异大于A2
C. 小麦品种A1主茎高度的变异小于A2
D. 不能用标准差度量两个小麦品种主茎高度的变异程度大小,而应用变异系数
分别在种植某小麦品种的地块随机选取10株测定其主茎高度(y1,cm)和单株产量(y2,g)计算得标准差分别s1= 9.0,s2=1.2平均数分别为95.5和8则( )。
A. 该小麦品种主茎高度的变异大于单株产量的变异
B. 该小麦品种主茎高度的变异小于单株产量的变异
C. 不能用标准差度量小麦品种两个性状的变异程度大小,而应用变异系数
D. 无法比较两个性状变异程度的不同
关于概率,叙述正确的是( )。
A. 概率是度量事件发生可能性大小的数量指标
B. 概率有古典定义和统计定义
C. 不可能事件发生的概率为0
D. 必然事件发生的概率为1
关于小概率事件实际不可能性原理,叙述正确的是( )。
A. 小概率事件发生的概率很小,所以是绝对不可能发生的
B. 小概率事件发生的概率很小,可以认为在一次试验中是不可能发生的
C. 小概率实际不可能性原理是假设检验的基本依据
D. 小概率事件发生的概率很小,但不是不可能事件
属于随机事件的是( )。
A. 播种失活的玉米种子,种子出苗
B. 播种发芽率为95%的玉米种子,种子出苗
C. 紫花大豆和白花大豆杂交F2代,花色为紫花
D. 种植某高产水稻品种,产量550kg/667m2
属于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是( )。
A. 对50株树苗进行嫁接,统计成活株数x
B. 穴播玉米种子6粒,统计出苗数x
C. 紫花大豆和白花大豆杂交F2代,观察花色x
D. 种植某高产水稻品种,测定产量x
属于连续型随机变量的是( )。
A. 对100株树苗进行嫁接,统计成活株数x
B. 穴播玉米种子6粒,统计出苗数x
C. 种植某高蛋白大豆品种,测定蛋白质含量x
D. 种植某高产水稻品种,测定产量x
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叙述正确的是( )。
A. 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所有可能取值及其概率可以用列表法表示
B. 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每个可能取值的概率介于0到1
C. 离散型随机变量所有可能取值的概率之和为1
D. 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取值是不可能确定的
连续型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叙述正确的是( )。
A. 连续型随机变量的所有可能取值及其概率可以用列表法表示
B. 连续型随机变量应研究在某个区间内得概率,而不研究某一特定值的概率
C. 连续型随机变量取某一特定值的概率为0
D. 连续型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可以用概率密度函数来表示
甲、乙两个玉米品种的出苗率为p甲=95%和p乙=90%,分别取6粒播种,则( )。
A. 就出苗数的平均数而言,甲品种大于乙品种
B. 就出苗数的标准差而言,甲品种大于乙品种
C. 就出苗数的平均数而言,甲品种小于乙品种
D. 就出苗数的标准差而言,甲品种小于乙品种
甲、乙两个玉米品种的出苗率为p甲=95%和p乙=90%,分别取6粒播种,则( )。
A. 就出苗率的平均数而言,甲品种大于乙品种
B. 就出苗率的标准误而言,甲品种大于乙品种
C. 就出苗率的平均数而言,甲品种小于乙品种
D. 就出苗率的标准误而言,甲品种小于乙品种
甲、乙两个水稻品种某病害的发病率为p甲=50%和p乙=10%,田间随机调查500株,则( )。
A. 就发病株数的平均数而言,甲品种大于乙品种
B. 就发病株数的标准差而言,甲品种大于乙品种
C. 就发病株数的平均数而言,甲品种小于乙品种
D. 就发病株数的标准差而言,甲品种小于乙品种
可以用二项分布来研究的是( )。
A. 某玉米种子包衣后田间某病害的发病率
B. 某水稻品种田间的杂株率
C. 果树嫁接苗的成活率
D. 某大豆品种籽粒的蛋白质含量
对正态分布叙述正确是( )。
A. 正态分布是一种重要的连续型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
B. 在农业研究中,很多的经济性状都服从或近似服从正态分布
C. 有些非正态分布的随机变量在一定条件下的极限分布是正态分布
D. 有些样本统计数的抽样分布也服从或近似服从正态分布
若随机变量x~N(300, 16),则( )。
A. 概率密度曲线关于x=300对称
B. 概率密度曲线在x=296和x=304处各有一个拐点
C. 概率密度函数在x=300时有最大值
D. 概率密度函数的最大值为300
若随机变量x~N(30, 9),则( )。
A. 概率密度曲线关于x=30对称
B. 概率密度曲线只在x=27有一个拐点
C. 概率密度函数在x=30时有最大值
D. 概率密度函数的最大值大于1
若随机变量x1~N(30, 9),x2~N(30, 4),则( )。
A. 随机变量x1和x2的概率密度曲线都关于x=30对称
B. 随机变量x1概率密度曲线的顶点高于随机变量x2概率密度曲线的顶点
C. 随机变量x1概率密度曲线的顶点低于随机变量x2概率密度曲线的顶点
D. 随机变量x2概率密度曲线的尾端高于随机变量x1概率密度曲线的尾端
农业研究中,常用的小概率有( )。
A. 0.10
B. 0.01
C. 0.05
D. 0.0001
关于样本平均数的抽样分布,叙述正确的是( )。
A. 原总体不服从正态分布,样本平均数也服从正态分布
B. 如果原总体服从正态分布,样本平均数也服从正态分布
C. 尽管原总体不服从正态分布,随着样本容量的增大样本平均数将趋于正态分布
D. 样本平均数的抽样误差可以用平均数标准误度量
若x~N(μ, σ2),从中抽取样本容量为n的随机样本,则( )。
A. 如果σ2已知,样本平均数的标准离差为C:\Users\lenovo\AppData\Local\Temp\ksohtml\wps9F09.tmp.png
B. 如果σ2未知,样本平均数的标准离差为C:\Users\lenovo\AppData\Local\Temp\ksohtml\wps9F0A.tmp.png
C. 如果σ2已知,样本平均数的标准离差服从标准正态分布
D. 如果σ2未知,样本平均数的标准离差服从自由度为n-1的t分布
若x~N(30, 9),从中抽取样本容量为n=9的随机样本,则( )。
A. 样本平均数C:\Users\lenovo\AppData\Local\Temp\ksohtml\wps9F1A.tmp.png~N(30, 1)
B. 样本平均数C:\Users\lenovo\AppData\Local\Temp\ksohtml\wps9F1B.tmp.png的标准离差为C:\Users\lenovo\AppData\Local\Temp\ksohtml\wps9F1C.tmp.png
C. 样本平均数C:\Users\lenovo\AppData\Local\Temp\ksohtml\wps9F1D.tmp.png的标准离差服从标准正态分布
D. 样本平均数C:\Users\lenovo\AppData\Local\Temp\ksohtml\wps9F1E.tmp.png的标准离差服从自由度为8的t分布
高蛋白质大豆品种的标准是蛋白质含量高于45%,某育种单位选育了一个品种,随机选取10份样品测定蛋白质含量,计算得C:\Users\lenovo\AppData\Local\Temp\ksohtml\wps9F1F.tmp.png=46%,则( )。
A. 该品种一定是高蛋白品种
B. 该品种不一定是高蛋白品种
C. 样本平均数46%仅是该大豆品种蛋白质含量的一个估计值,存在抽样误差
D. 该品种是否是高蛋白品种须进行假设检验
相同条件下,对两个水稻品种进行比较,计算得平均产量分别为C:\Users\lenovo\AppData\Local\Temp\ksohtml\wps9F30.tmp.png=510kg/667m2和C:\Users\lenovo\AppData\Local\Temp\ksohtml\wps9F31.tmp.png=500kg/667m2,则( )。
A. 两个水稻品种的产量水平一定不同
B. 两个水稻品种的产量水平不一定有差异
C. 两个水稻品种平均产量相差10kg/667m2,可能由试验误差引起
D. 两个水稻品种的产量水平是否有差异须进行假设检验
相同条件下,对两个水稻品种进行比较,计算得平均产量分别为C:\Users\lenovo\AppData\Local\Temp\ksohtml\wps9F32.tmp.png=510kg/667m2和C:\Users\lenovo\AppData\Local\Temp\ksohtml\wps9F33.tmp.png=500kg/667m2。对两个品种的产量水平是否存在差异进行假设检验,则( )。
A. H0:μ1=μ2,HA:μ1≠μ2
B. H0:μ1=μ2,HA:μ1>μ2
C. 应进行两尾检验
D. 应进行一尾检验
某育种单位选育了一个品种,随机选取10份样品测定蛋白质含量,计算得C:\Users\lenovo\AppData\Local\Temp\ksohtml\wps9F34.tmp.png=46%。该品种是否是高蛋白品种(蛋白质含量高于45%)进行假设检验,则( )。
A. H0:μ=45%,HA:μ≠45%
B. H0:μ=45%,HA:μ>45%
C. 应进行两尾检验
D. 应进行一尾检验
已知多年种植的某玉米品种单穗重x~N(300, 9),从喷洒某种药剂的植株中随机抽取9个果穗测定单穗重,计算得C:\Users\lenovo\AppData\Local\Temp\ksohtml\wps9F35.tmp.png=310g。对喷洒该药剂是否能增重玉米果穗单穗重进行假设检验,则( )。
A. H0:μ=300g,HA:μ≠300g
B. H0:μ=300g,HA:μ>300g
C. 应采用u检验
D. 应采用t检验
已知多年种植的某玉米品种单穗重平均数μ0=300,从喷洒某种药剂的植株中随机抽取9个果穗测定单穗重,计算得样本平均数C:\Users\lenovo\AppData\Local\Temp\ksohtml\wps9F46.tmp.png=310g,样本标准差s=12g。对喷洒该药剂是否能增重玉米果穗单穗重进行假设检验,则( )。
A. H0:μ=300g,HA:μ≠300g
B. H0:μ=300g,HA:μ>300g
C. 应采用u检验
D. 应采用t检验
已知多年种植的某玉米品种单穗重x~N(300, 9),从喷洒某种药剂的植株中随机抽取9个果穗测定单穗重,计算得C:\Users\lenovo\AppData\Local\Temp\ksohtml\wps9F47.tmp.png=310g。对喷洒该药剂是否能增重玉米果穗单穗重进行假设检验,则( )。
A. 应采用u检验,且u=10
B. 应否定H0:μ=300g
C. 无效假设H0成立的概率小于0.01
D. 不能否定H0:μ=300g
已知多年种植的某玉米品种单穗重平均数μ0=300,从喷洒某种药剂的植株中随机抽取9个果穗测定单穗重,计算得样本平均数C:\Users\lenovo\AppData\Local\Temp\ksohtml\wps9F48.tmp.png=310g,样本标准差s=12g。对喷洒该药剂是否影响玉米果穗单穗重进行假设检验,则( )。注:t0.05(8)=2.306,t0.01(8)=3.355
A. 应采用t检验,且t=8.66
B. 不能否定H0:μ=300g
C. 无效假设H0成立的概率小于0.01
D. 可以认为喷洒该药剂对玉米单穗重有极显著影响
相同条件下,对两个玉米品种进行比较,处理重复6次,采用非配对设计。对两个品种的产量水平是否存在差异进行假设检验,则( )。
A. 应进行一尾t检验
B. 应进行两尾t检验
C. t检验的自由度df=10
D. t检验的自由度df=5
相同条件下,对两个玉米品种进行比较,处理重复6次,采用配对设计。对两个品种的产量水平是否存在差异进行假设检验,则( )。
A. 应进行一尾t检验
B. 应进行两尾t检验
C. t检验的自由度df=10
D. t检验的自由度df=5
已知某晚稻良种千粒重的总体平均数μ0=27.5g,某试验测定了新选育品种在9个小区的千粒重,进行了新选育品种千粒重平均数的假设检验,计算得t=3.395,则( )。注:t0.05(8)=2.306,t0.01(8)=3.355
A. 不能否定H0:μ=27.5g
B. 无效假设H0成立的概率小于0.01
C. 可以认为新选育品种的千粒重与27.5g差异极显著
D. 无效假设H0成立的概率大于0.05
测得两个马铃薯品种的块茎干物质含量,已知n1=6,n2=5,C:\Users\lenovo\AppData\Local\Temp\ksohtml\wps9F49.tmp.png=2.4,C:\Users\lenovo\AppData\Local\Temp\ksohtml\wps9F4A.tmp.png=3.8,对两个样本所属总体的方差是否相等进行假设检验,则( )。
A. 应采用两尾F检验
B. 应采用一尾F检验
C. F检验的分子自由度为5
D. F检验分子自由度为4
测得两个马铃薯品种的块茎干物质含量,已知n1=6,n2=5,C:\Users\lenovo\AppData\Local\Temp\ksohtml\wps9F5A.tmp.png=2.4,C:\Users\lenovo\AppData\Local\Temp\ksohtml\wps9F5B.tmp.png=3.0,对两个样本所属总体的方差是否相等进行假设检验,则( )。
A. F检验的分子自由度为5
B. F检验的分子自由度为4
C. F检验时,计算的F=1.25
D. F检验时,计算的F=0.80
测得两个糯玉米品种的出籽率,已知n1=8,n2=6,C:\Users\lenovo\AppData\Local\Temp\ksohtml\wps9F5C.tmp.png=323.74,C:\Users\lenovo\AppData\Local\Temp\ksohtml\wps9F6D.tmp.png=46.67,对两个样本所属总体的方差是否相等进行假设检验,则( )。
A. F检验时,分子自由度为7
B. F检验时,分子自由度为5
C. F检验时,计算的F=6.94
D. F检验时,计算的F=0.14
测得两个糯玉米品种的出籽率,已知n1=8,n2=6,C:\Users\lenovo\AppData\Local\Temp\ksohtml\wps9F6E.tmp.png=323.74,C:\Users\lenovo\AppData\Local\Temp\ksohtml\wps9F6F.tmp.png=46.67,对两个样本所属总体的方差是否相等进行假设检验,则( )。
A. F的分子自由度为7
B. F的分子自由度为5
C. 应进行两尾F检验
D. 应进行一尾F检验
由方差分析的数学模型可知,( )。
A. 方差分析的模型是线性的
B. 效应是可加的
C. 方差是同质的
D. 分布是正态的
在多重比较中,常用的方法有LSD法、q法和SSR法,相比较而言( )。
A. LSD法的检验尺度最大
B. q法的检验尺度最大
C. 在秩次距为2时,q法的检验尺度与LSD法相同
D. 在秩次距为2时,SSR法的检验尺度与LSD法相同
在多重比较中,常用的方法有LSD法、q法和SSR法,相比较而言( )。
A. LSD法的检验尺度最小
B. q法的检验尺度最小
C. 在秩次距为2时,q法的检验尺度与LSD法相同
D. 在秩次距为2时,SSR法的检验尺度与LSD法相同
某两因素试验,A因素设置5个水平,B因素设置3个水平,交叉分组获得水平组合(处理),处理不设置重复。对试验资料进行方差分析,则( )。
A. 不能估计真正的试验误差
B. 不能对两个因素的互作进行分析
C. 不能分析A因素的主效应
D. 不能分析B因素的主效应
某两因素试验,A因素设置3个水平,B因素设置4个水平,交叉分组获得水平组合(处理),处理设置3次重复,完全随机设计。对试验资料进行方差分析,则( )。
A. 可以分析两个因素间的互作
B. 可以分析A因素的主效应
C. 可以分析B因素的主效应
D. 可以分析简单效应
某两因素试验,A因素设置5个水平,B因素设置3个水平,交叉分组获得水平组合(处理),处理不设置重复。对试验资料进行方差分析,则( )。
A. 总自由度为dfT=14
B. 总自由度为dfT=15
C. 剩余自由度为dfe=8
D. 剩余自由度为dfe=6
某两因素试验,A因素设置3个水平,B因素设置4个水平,交叉分组获得水平组合(处理),处理设置3次重复,完全随机设计。对试验资料进行方差分析,则( )。
A. 总自由度为dfT=11
B. 总自由度为dfT=35
C. 误差自由度为dfe=6
D. 误差自由度为dfe=24
首页
<上一页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