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题库
首页
所有科目
自考历年真题
考试分类
关于本站
游客
账号设置
退出登录
注册
登录
出自:中国近代史专题
国共合作全面破裂,大革命失败的标志是( )。 A、整理党务案 B、“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C、“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D、中山舰事件
1928年12月29日宣布东北易帜的是( )。 A、张作霖 B、张学良 C、冯国璋 D、阎锡山
彻底清算大革命后期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的会议是( )。 A、三湾改编 B、中共六大 C、八七会议 D、遵义会议
1931年11月7日至20日,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的地点是( )。 A、陕西延安 B、湖南长沙 C、广东广州 D、江西瑞金
1928年6月,中共中央将各地工农革命军统一改称为( )。 A、八路军 B、工农红军 C、解放军 D、国军
开始确立毛泽东在红军和中共中央领导地位的会议是( )。 A、三湾改编 B、中共六大 C、八七会议 D、遵义会议
迫使国民政府正式对日作战的是( ) A、九一八事变 B、一二八事变 C、七七事变 D、八一三事变
下面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九一八事变爆发的第二天,中共立即发表宣言,倡议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B、瓦窑堡会议确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C、《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奠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理论基础 D、国民党公布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民主革命时期,国共两党两次合作的共同点是 ( ) A、政治基础相同 B、合作方式相同 C、主要任务相同 D、社会主要矛盾相同
淞沪会战期间,华北日军入侵的目标是( ) A、山东 B、山西 C、河南 D、江苏
下列史实发生的先后顺序是( ) ①淞沪会战结束 ②平型关大捷 ③台儿庄战役 ④南京陷落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③ C、②③①④ D、②①④③
表明日本侵华战略意图失败的战役是( ) A、淞沪会战 B、平型关大捷 C、太原会战 D、台几庄战役
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是 ( ) A、台儿庄战役 B、临沂战役 C、平型关大捷 D、忻口战役
八路军、新四军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实质上是( ) A、协助国民党正面战场 B、收复失地 C、壮大人民力量 D、开辟新的战场
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形势示意图中,被国民党侵占的解放区面积最大的是在( ) A、陕甘宁 B、晋察冀 C、冀鲁豫 D、晋冀豫
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最主要的目的是( ) A、总结抗战的经验 B、驳斥亡国论和速胜论 C、指明抗战的正确道路 D、开避敌后战场
日本占领下列城市的先后顺序是( ) ①上海 ②北平 ③天津 ④南京 ⑤武汉 ⑥广州 A、①②③④⑤⑥ B、②③①④⑤⑥ C、②①③⑤④⑥ D、③②①④⑤⑥
日本速战速胜灭亡中国计划破产的标志是 ( ) A、中国军队在淞沪会战中的顽强抵抗 B、台儿庄战役的胜利 C、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扩大 D、抗战相持阶段的到来
下面对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 A、日军迫于战线过长,无力对正面战场发动大规模的进攻 B、中国方面在正面战场连续败退,没有力量很快打败侵略者 C、西方国家普遍支持日本帝国主义改变战略方针 D、汪伪政权是日本帝国主义推行侵华政策的产物和工具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日军侵华的重点是 ( ) A、加强对沦陷区的经济掠夺 B、推行“治安强化运动” C、进攻敌后抗日根据地 D、进攻正面战场
抗战相持阶段,英美极力对国民党进行劝降,其目的是 ( ) A、变中国为他们共有的殖民地 B、对付他们共同的敌人德国 C、推动日本进攻苏联 D、维护其在远东的利益
抗战期间,日军在沦陷区大肆进行经济掠夺的直接目的是 ( ) A、资本积累 B、转嫁危机 C、削弱中国 D、以战养战
抗日战争期间,被日本定为“统制事业”的是指( ) A、农业方面 B、工矿交通运输业方面 C、金融方面 D、学校教育方面
日军在华北地区推行“治安强化运动”的主要目的是( ) A、封锁包围敌后抗日根据地 B、肃清沦陷区内的抗日力量 C、摧残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 D、加紧搜刮掠夺中国人民
日伪政权在东北沦陷区加大教育比重的是( ) A、学前教育 B、初等教育 C、中等教育 D、高等教育
抗战期间,江南十多万农民举行暴动,消灭了日伪军的 ( ) A、清乡队 B、筹款队 C、征粮队 D、抢田队
抗战以来,蒋介石集团把政策的重心由对外转向对内的标志是( ) A、掀起第一次反共高潮 B、消极抗日,积极反共 C、制造皖南事变 D、“溶共、限共、防共、反共”方针的确立
将下列事件按因果关系排列应是( ) ①蒋介石反共倾向日益增长 ②日本对国民政府采取诱降政策 ③日军侵华战线太长,兵力不足 ④蒋介石政策的重心由对外转向对内 A、②①③④ B、③①②④ C、③②①④ D、②③④①
中共中央提出“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三大口号,主要是针对( ) A、汪精卫集团公开叛国投敌成立伪政权 B、近卫关于“建立东亚新秩序的声明” C、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前后鼻勺政策转变 D、国民党顽固派制造皖南事变
、1939年,国民政府政策发生转变的直接原因是( ) A、国民党军队在战场上接连失利 B、汪精卫集团叛国导致国民党分裂 C、日本政策的改变 D、美英忙于欧洲战场上的战事
皖南事变反映出 ( ) A、蒋介石集团企图重演“四一二”政变故技 B、国民政府的政策重心开始由抗日转向反共 C、蒋介石集团既要反共又不敢与中共决裂 D、民族统一战线中的阶级斗争成为国内主要矛盾
抗战相持阶段,中共坚决回击国民党顽固派的军事进攻,其根本用意是( ) A、与国民党不能再继续合作 B、以斗争求团结 C、巩固并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豫湘桂战役大溃败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国民政府的片面抗战路线 B、国民政府政治腐败 C、双方力量对比悬殊 D、国民政府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政策
抗战期间,国民政府的对外政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其中最重要的影响是( ) A、正面战场给日军以重刨,粉碎了日本妄图吞并中国的阴谋 B、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助长了日军的侵略气焰 C、废除了英美攫取的治外法权 D、大批国民党军队保存实力,避免与日军作战
官僚资本在抗战时期急剧膨胀的根本原因是( ) A、大发战争财 B、依靠英美的扶植 C、实行统制经济政策 D、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抗战开始以后,国民党反动独裁统治的特征是( ) A、以命令的形式处理党政军的一切事务 B、国民政府实行统制经济政策,加强经济垄断地位
抗战开始以后,国民党反动独裁统治的特征是( ) A、以命令的形式处理党政军的一切事务 B、国民政府实行统制经济政策,加强经济垄断地位 C、大力发展特务组织,残害革命人士 D、一党专政、特务统治、保甲制度三者互相结合、渗透
百团大战前,八路军总部的战役预备令中指出:“由于国际形势的变动,国内困难增长,投降危险亦随之严重,我军应以积极的行动在华北战场上开展较大胜利的役,创立显著的战绩,影响全国的抗战局势,兴奋抗战的军民,争取时局好转,这是目前严重的政治任务。”对文中“国际形势的变动”理解正确的有( ) ①当时法西斯势力占优势 ②日本提出“大东亚共荣圈计划” ③英美等帝国主义国家推行绥靖政策 ④苏联参加“二战”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中共组织百团大战是为了( ) ①克服投降危险 ②争取抗战形势好转 ③振奋全国人民的抗日精神 ④提高党和八路军的威望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 D、①③
百团大战的作战地区不包括 ( ) ①陕甘宁根据地 ②晋绥根据地 ③晋翼豫根据地 ④湘鄂赣根据地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朱德赞扬百团大战“带有全国性的伟大战略意义”,主要是因为( ) A、沉重打击了日伪军 B、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 C、坚定了全国人民抗战胜利的信心 D、扭转了时局
1939年初到1940年间,为逼迫国民政府投降,日军发动局部进攻的目标是( ) ①华北 ②华中 ③华南 ④豫湘桂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按“三三制”原则建立的政权,巩固和发展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主要的依据是( ) A、争取了中间力量 B、调动了一切反日阶级、阶层的积极性 C、孤立了顽固势力 D、加强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中共在抗战时期提出了不同于土地革命时期的土地政策,其主要依据是( ) A、国内阶级关系的变化 B、社会性质的变化 C、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D、革命力量的变化
建设抗日根据地的一系列措施中,影响最为深远的是( ) A、“三三制”原则 B、精兵简政 C、整风运动 D、实行“双减双交”
中共七大上,毛泽东提出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政治前提是 ( ) A、推翻国民党统治 B、废除国民党一党专政 C、打败日本侵略者 D、召开政治协商会议
抗战时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能够始终存在的原因是( ) ①英美等反对统一战线破裂 ②中共与妥协投降行径进行坚决的斗争 ③蒋介石反共但又不敢彻底破裂 ④日本始终坚持灭亡中国的方针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抗日战争胜利后,内战并未立即爆发,主要原因是( ) ①国民党尚未完成军事部署 ②阶级矛盾尚未成为主要矛盾 ③争取和平反对内战的舆论压力 ④中共提出和平、民主、团结三大口号 A、①③ B、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对《双十协定》的下列认识,不妥当的是( ) A、是双方采取平等的方式正式签署的文件 B、双方达成协议的部分是有益于人民的 C、使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处于主动地位 D、中国共产党尚未取得合法地位
人民解放战争初期,面对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毛泽东提出了“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论断。其主要依据是( ) A、国民党独裁统治,不得人心 B、人民解放军有强大的战斗力 C、解放区将成为巩固的后方 D、国民党统治区内人民民主运动高涨
首页
<上一页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