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河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1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是因为() (A) 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 (B) 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C) 实践是自觉的能动性活动 (D) 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E) 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形式有() (A) 国家所有并直接经营的企业 (B) 国家与私人共有、合营企业 (C) 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参与私人垄断资本的再生产过程 (D) 宏观调节和微观规制 (E) 国家与私人资本在国际范围内的结合
评价历史人物的科学方法是() (A) 是否提供了现代所需要的东西 (B) 是否反映了无产阶级的利益 (C) 发挥作用的大小 (D) 历史分析方法 (E) 阶级分析方法
空想社会主义的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 (A) 16—17世纪的早期空想社会主义 (B) 18世纪的空想平均共产主义 (C) 19世纪初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 (D) 19世纪空想平均社会主义 (E) 不成熟、不科学的空想社会主义
对不可知论予以最有力的驳斥是( ) (A) 客观真理 (B) 客观事实 (C) 社会实践 (D) 客观规律
“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这句话说明 ( ) (A) 革命的运动是由革命的理论派生的 (B) 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具有决定作用 (C) 革命理论是革命实践的基础 (D) 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从认识的全过程看,认识的起点是 ( ) (A) 实践 (B) 概念 (C) 经验 (D) 感觉
历史唯物主义理解全部为人类历史的钥匙是 ( ) (A) 阶级斗争发展史 (B) 生产劳动发展史 (C) 政治制度演变史 (D) 宗教信仰变迁史
马克思主义认为:一个人是什么样的,具有什么样的本质、品性,从根本上说,取决于个人的( ) (A) 天赋能力 (B) 家庭出身 (C) 社会关系 (D) 自由意志
下列活动属于人所独具的意识活动有()。 (A) 三思而后行 (B) 饥不择食 (C) 心中有数 (D) 眉头一皱计上心头 (E) 趋利避害的本能
由历史上存在的自然经济、商品经济、产品经济三种宏观的经济运行形式决定的社会形态分别是 ( ) (A) 人的依赖性社会、物的依赖性社会、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 (B) 原始公有制社会、私有制社会、共产主义公有制社会 (C) 无阶级社会、阶级社会、无阶级社会 (D) 古代社会、近代社会、现代社会
劳动把人与自然区别开来,这是因为 ( ) (A) 劳动过程具有特定的社会形式 (B) 劳动过程具有的一般性质 (C) 劳动过程中劳动主体受自然的制约 (D) 劳动过程中劳动客体受自然的制约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包括 ( ) (A) 劳动者和劳动工具两个方面 (B) 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两个方面 (C) 生产关系和生产资料两个方面 (D)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
教育在生产力的继承和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构成生产力的四类要素中,它是( ) (A) 独立的实体性因素 (B) 运筹性的综合因素 (C) 渗透性因素 (D) 准备性因素
历史唯物主义的生产关系范畴反映的是 ( ) (A) 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B) 人与社会制度之间的关系 (C) 人与人之间的思想关系 (D) 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
在上层建筑各种因素中,居于主导地位的是 ( ) (A) 政治 (B) 道德 (C) 宗教 (D) 哲学
社会政治结构的核心是 ( ) (A) 国家政权 (B) 政党组织 (C) 司法机构 (D) 武装力量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 ( ) (A) 根本动力 (B) 唯一动力 (C) 最终动力 (D) 直接动力
把世界历史看作是一部在地球上建立功业的伟人的历史,认为伟人的活动是“全部世界历史的灵魂”。这种观点属于 ( ) (A) 历史唯物主义 (B) 历史唯心主义 (C) 朴素唯物主义 (D) 庸俗唯物主义
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的,也是最高的标准是 ( ) (A) 社会政治制度的完善 (B) 社会道德风尚的完善 (C)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D) 社会科技文化的发展
下列各项属于哲学基本问题内容的有()。 (A) 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 (B) 思维与意识的关系问题 (C) 思维与精神的关系问题 (D) 思维与存在是否有同一性 (E) 思维是否等同于存在
在下列命题中,不包含辩证法的思想的有( ) (A) “天地变化,一端而已。” (B) “自动自休,自峙自流” (C) “吁炎吹冷,交错而动。” (D) “万物莫不有对”
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是( ) (A) 精读马列原著 (B) 熟记基本原理 (C) 理论联系实际 (D) 深入调查研究
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 ) (A) 是否承认世界的统一性 (B) 是否承认联系的普遍性 (C) 是否承认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D) 是否承认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述了实践含义的是( ) (A) 实践是主体纯主观的精神性活动 (B) 实践是主观创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C) 实践是主体应付外部环境的活动 (D) 实践是主体改造和探索客体的社会性物质活动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 (A) 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B) 量变和质变的观点 (C) 对立统一的观点 (D) 辩证否定的观点
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传统文化必须批判地继承。这种态度依据的哲学道理是( ) (A) 世界是过程集合体的原理 (B) 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的原理 (C) 内容决定形式的原理 (D) 辨证的否定的原理
下列选项中,正确揭示了认识的本质的是( ) (A)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B)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 (C) 认识是主体的主观创造 (D) 认识是主体的内心体验
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需要经过两次飞跃。下列选项中属于第二次飞跃的是( ) (A) 进行社会调查 (B) 分析实际情况 (C) 理论付诸实践 (D) 总结经验教训
任何科学真理都不能穷尽对事物的认识,都是随首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这说明真理都具有( ) (A) 客观性 (B) 相对性 (C) 绝对性 (D) 全面性
划分阶级的唯一标准是( ) (A) 经济标准 (B) 政治标准 (C) 思想标准 (D) 法律标准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有()。 (A) 马克思主义哲学 (B) 政治经济学 (C)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D) 空想社会主义 (E) 科学社会主义
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 (A) 人和自然的矛盾 (B) 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的矛盾 (C) 先进思想和落后思想的矛盾 (D)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生产关系包括多方面的内容,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 (A) 人们在生产中的相互关系 (B) 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 (C) 产品的分配方式 (D) 产品的交换方式
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根本对立在于是否承认( ) (A) 个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B) 思想动机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C) 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D) 剥削阶级代表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商品的最本质因素是( ) (A) 使用价值 (B) 价值 (C) 交换价值 (D) 剩余价值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形成的条件是( ) (A) 技术进步和生产资料公有制 (B) 技术进步和生产资料私有制 (C) 社会分工和生产资料公有制 (D) 社会分工和生产资料私有制
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征是( ) (A) 简单再生产 (B) 扩大再生产 (C) 粗放型再生产 (D) 集约型再生产
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是( ) (A) 享乐主义 (B) 拜金主义 (C) 利己主义 (D) 自由、平等与博爱
资本周转速度与周转次数之间( ) (A) 成正比例关系 (B) 成反比例关系 (C) 按同比例变化 (D) 无直接联系
社会总产品是社会各个物质生产部门在一定时期(通常是一年)内生产的( ) (A) 全部生产资料的总和 (B) 全部消费资料的总和 (C) 全部物质资料的总和 (D) 全部剩余价值的总和 [参考答案:C] 分值:1
资本主义企业的生产成本是( ) (A) 不变资本价值与剩余价值之和 (B) 可变资本价值与剩余价值之和 (C) 流动资本与剩余价值之和 (D) 不变资本价值和可变资本价值之和
在资本主义社会,劳动力的价值是由以下几部分组成() (A) 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B) 为维持劳动者家属的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C) 劳动者接受教育和培训所支出的费用 (D) 劳动者出国旅游和度假所支出的费用
银行资本家的自有资本的银行利润在数量上通常( ) (A) 高于平均利润 (B) 等于平均利润 (C) 与平均利润无关 (D) 相当于平均利润
资本主义级差地租形成的条件是( ) (A) 土地肥沃程度的差别和资本主义经营垄断 (B) 地理位置的差别和资本主义经营垄断 (C) 土地肥沃程度和地理位置的差别 (D) 土地私有权和资本主义经营权的垄断
垄断利润就其本质而言,来源于( ) (A) 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 (B) 垄断组织的垄断地位 (C) 垄断组织的海外掠夺 (D) 垄断组织的垄断资本的实力
经济全球化在本质上是( ) (A) 产业资本的国际化 (B) 资源配置的国际化 (C) 商业资本的国际化 (D) 借贷资本的国际化
下列关于股份资本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它使资本的形式由单个资本变为联合资本 (B) 它带有社会资本的性质 (C) 它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一次自我“扬弃” (D) 它没有突破单个私人资本的局限性
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是( ) (A) 布尔什维克 (B) 中国共产党 (C) 共产主义者同盟 (D) 德国社会民主工党
下列选项中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和要求的是( ) (A)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和谐 (B) 实行计划经济 (C) 建立完全的公有制经济 (D) 实行产品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