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四川农业大学统计学

151. 一班和二班《统计学》平均考试成绩分别为78.6分和83.3分,成绩的标准差分别为9.5分和11.9分,可以判断()。 A. 一班的平均成绩有较大的代表性 B. 二班的平均成绩有较大的代表性 C. 两个班的平均成绩有相同代表性 D. 无法判断
152. 标志变异指标的数值越小,表明()。 A. 总体分布越集中,平均指标的代表性越大 B. 总体分布越集中,平均指标的代表性越小 C. 总体分布越分散,平均指标的代表性越大 D. 总体分布越分散,平均指标的代表性越小
153. 若两数列的计量单位不同,在比较两数列离散程度大小时,应采用()。 A. 全距 B. 平均差 C. 标准差 D. 标准差系数
154. 由总体中两个极端数值大小决定的标志变异指标是()。 A. 极差 B. 平均差 C. 标准差 D. 方差
155. 平均差和标准差属于()。 A. 平均指标 B. 比较相对指标 C. 总量指标 D. 强度相对指标
156. 标准差系数()。 A. 将各单位的标志值的差异程度抽象掉了 B. 将不同平均水平和计量单位抽象掉了 C. 反映绝对差异程度 D. 一般在平均水平相同的条件下使用
157. 是非标志的方差,其最大值是()。 A. 1 B. 1/2 C. 1/3 D. 1/4
158. 在出生婴儿中,男性占53%,女性占47%,这是() A. 比例相对指标 B. 强度相对指标 C. 比较相对指标 D. 结构相对指标
159. 若两数列平均水平不同,在比较两数列离散程度时,应采用() A. 全距 B. 平均差 C. 标准差 D. 标准差系数
160. 平均差与标准差的主要区别在于() A. 计算条件不同 B. 指标意义不同 C. 数学处理方法不同 D. 计算结果不同
161. 某班学生50名,男女生各占一半,该班学生性别成数的方差为() A. 0.25 B. 0.5 C. 1 D. 5
162. 将粮食产量与人口数相比得到的人均粮食产量指标是() A. 统计平均数 B. 结构相对数 C. 比较相对数 D. 强度相对数
163. 各变量值与其算术平均数的离差平方和为() A. 零 B. 最大值 C. 最小值 D. 平均值
164. 由组距数列确定众数时,如果众数组的两个邻组的次数相等,则() A. 众数为0 B. 众数组的组中值就是众数 C. 众数组的上限就是众数 D. 众数组各单位变量值的平均数为众数
165. 不能全面反映总体各单位标志值变异程度的标志变异指标是() A. 全距 B. 平均差 C. 标准差 D. 标准差系数
166. 在标志变异指标中,能相对反映总体各单位标志值变异程度的指标是() A. 平均差 B. 标准差 C. 全距 D. 离散系数
167. 甲、乙两生产小组人均月工资分别为420元和537元,其方差均为80元,则两小组人均工资的代表性() A. 甲大于乙 B. 甲等于乙 C. 甲小于乙 D. 难以判断
168. 平均指标中最常用的是() A. 算术平均数 B. 调和平均数 C. 几何平均数 D. 位置平均数
169. 标志变异指标中最常用的是() A. 全距 B. 平均差 C. 标准差 D. 离散系数
170. 已知5个水果商店苹果的单价和销售额,要求计算这5个商店苹果的平均单价,应采用() A. 简单算术平均法 B. 加权算术平均法 C. 加权调和平均法 D. 几何平均法
171. 比较相对指标是() A. 同类现象在不同空间上对比 B. 同类现象在不同时间上对比 C. 同一现象的部分与总体的对 D. 有联系的不同现象的相互对比
172. 正确计算和应用相对指标的前提条件是() A. 正确选择对比基础 B. 严格保持分子、分母的可比性 C. 相对指标应与总量指标结合应用 D. 分子、分母必须同类
173. 简单算术平均数作为加权算术平均数特例的条件是() A. 各组权数相等 B. 各组权数不相等 C. 各组标志值相等 D. 各组标志值不相等
174. 已知总体平均数为15,各标志值平方的平均数为250,则方差为() A. 5 B. 25 C. 125 D. 225
175. 各标志值加上(或减去)某一常数后计算的平均数() A. 与原平均数相等 B. 等于0 C. 等于原平均数加上(或减去)该常数 D. 与原平均数无关
176. 平均差与标准差计算公式中的平均数是() A. 算术平均数 B. 调和平均数 C. 几何平均数 D. 都可以
177. 下列指标中用无名数表示的是() A. 平均数 B. 全距 C. 标准差 D. 离散系数
178. 时间数列是() A. 将一系列统计指标排列起来而形成 B. 将同类指标排列起来而形成 C. 将同一空间、不同时间的统计指标数值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起来而形成 D. 将同一时间、不同空间的统计指标数值排列起来而形成
179. 下列属于时点数列的是() A. 某地历年工业增加值 B. 某地历年工业劳动生产率 C. 某地历年工业企业职工人数 D. 某地历年工业产品进出口总额
180. 时间数列中,各项指标数值可以相加的是() A. 绝对数时间数列 B. 时期数列 C. 时点数列 D. 相对数或平均数时间数列
181. 时间数列中的发展水平() A. 只能是绝对数 B. 只能是相对数 C. 只能是平均数 D. 可以是绝对数,也可以是相对数或平均数
182. 发展速度和增长速度的关系是() A. 环比发展速度=定基发展速度-1 B. 增长速度=发展速度-1 C. 定基增长速度的连乘积等于定基发展速度 D. 环比增长速度的连乘积等于环比发展速度
183. 在实际工作中计算同比发展速度是因为() A. 资料易于取得 B. 消除季节变动的影响 C. 消除长期趋势的影响 D. 方便计算
184. 某地国内生产总值2005年比2000年增长53.5%,2004年比2000年增长40.2%,则2005年比2004年增长() A. 9.5% B. 13.3% C. 33.08% D. 无法确定
185. 某企业第一季度三个月份的实际产量分别为500件、612件和832件,分别超计划0%、2%和4%,则该厂第一季度平均超额完成计划的百分数为() A. 102% B. 2% C. 2.3% D. 102.3%
186. 某网站四月份、五月份、六月份、七月份平均员工人数分别为84人、72人、84人、96人,则第二季度该网站的月平均员工人数为() A. 84人 B. 80人 C. 82人 D. 83人
187. 几何平均法平均发展速度数值的大小() A. 不受最初水平和最末水平的影响 B. 只受中间各期水平的影响 C. 只受最初水平和最末水平的影响 D. 既受最初水平和最末水平的影响,也受中间各期水平的影响
188. 累计法平均发展速度的实质() A. 从最初水平出发,按平均增长量增长,经过n期正好达到第n期的实际水平 B. 从最初水平出发,按平均发展速度发展,经过n期正好达到第n期的实际水平 C. 最初水平出发,按平均发展速度计算得到的各期理论水平之和正好等于各期的实际水平之和 D. 从最初水平出发,按平均发展速度计算得到的各期理论水平之和正好等于最末期的实际水平
189. 已知某地2X06—2X10年年均增长速度为10%,2X11—2X15年年均增长速度为8%,则这10年间的平均增长速度为() A. 10√0.1× 0.08 B. 10√1.1×08 -1 C. 10√(0.1)5×(0.08)5 D. 10√(1.1)×(1.08)5 -1
190. 直线趋势方程中,a和b的意义是() A. a表示直线的截距,b表示x=0时的趋势值 B. a表示最初发展水平的趋势值,b表示平均发展速度 C. a表示最初发展水平的趋势值,b表示平均发展水平 D. a是直线的截距,表示最初发展水平的趋势值;b是直线的斜率,表示平均增长量
191. 若动态数列的环比发展速度大体相等,宜拟合() A. 直线趋势方程 B. 曲线趋势方程 C. 指数趋势方程 D. 二次曲线方程
192. 移动平均法的主要作用是() A. 削弱短期的偶然因素引起的波动 B. 削弱长期的基本因素引起的波动 C. 消除季节变动的影响 D. 预测未来
193. 若动态数列的二级增长量大体相等,宜拟合() A. 直线趋势方程 B. 曲线趋势方程 C. 指数趋势方程 D. 二次曲线方程
194. 按季平均法测定季节比率时,各季的季节比率之和应等于() A. 100% B. 400% C. 120% D. 1200%
195. 已知时间数列有30年的数据,采用移动平均法测定原时间数列的长期趋势,若采用5年移动平均,修匀后的时间数列有()的数据? A. 30年 B. 28年 C. 25年 D. 26年
196. 序时平均数中的“首尾折半法”适用于计算() A. 时期数列的资料 B. 间隔相等的间断时点数列的资料 C. 间隔不等的间断时点数列的资料 D. 由两个时期数列构成的相对数时间数列资料
197. 下列动态数列分析指标中,不取负值的是() A. 增长量 B. 发展速度 C. 增长速度 D. 平均增长速度
198. 说明现象在较长时期内发展总速度的指标是() A. 环比发展速度 B. 平均发展速度 C. 定基发展速度 D. 定基增长速度
199. 时间数列的构成要素是()。 A. 时间和指标数值 B. 变量和次数 C. 时间和发展速度 D. 分组和次数
200. 已知某企业总产值2005年比2000年增长180%,2010年比2005年增长220%,则2010年比2000年增长()。 A. 122.22% B. 22.22% C. 14.29% D. 以上都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