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湖南大学-刑法学

11.下列关于刑法上因果关系正确的说法有( )。 A.甲欲杀害其女友,某日故意破坏其汽车的刹车装置。认为女友如驾车外出,15分钟后遇一陡坡,必定会坠下山崖死亡。但是,女友将汽车开出5分钟后,即遇山洪爆发,泥石流将其冲下山摔死。死亡结果的发生和甲的杀害行为之间,没有因果关系
11.下列关于刑法上因果关系正确的说法有( )。 A.甲欲杀害其女友,某日故意破坏其汽车的刹车装置。认为女友如驾车外出,15分钟后遇一陡坡,必定会坠下山崖死亡。但是,女友将汽车开出5分钟后,即遇山洪爆发,泥石流将其冲下山摔死。死亡结果的发生和甲的杀害行为之间,没有因果关系 B.乙欲杀其仇人苏某,在山崖边对其砍了7刀,被害人重伤昏迷。乙以为苏某已经死亡,遂离去。但苏某自己醒来后,刚迈了两步即跌下山崖摔死。苏某的死亡和乙的危害行为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C.丙追杀情敌赵某,赵狂奔逃命。赵的仇人赫某、早就想杀赵,偶然见赵慌不择路,在丙尚未赶到时,即向其开枪射击,致赵死亡。赵的死亡和丙的追杀之间没有因果关系 D.丁持上膛的手枪闯入其前妻钟某住所,意图杀死钟某。在两人厮打时,钟某自己不小心触发扳机遭枪击死亡。钟的死亡和丁的杀人行为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即使丁对因果关系存在认识错误,也构成故意杀人罪既遂
12.我国刑法关于犯罪主体的规定有( )。 A.自然人犯罪 B.法人犯罪 C.自然人犯罪和法人犯罪 D.单位犯罪
13.我国《刑法》规定,犯罪的时候( )的,不适用死刑。 A.不满18周岁 B.已满16周岁不满18周岁 C.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 D.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
14.刑事责任年龄的计算应当是指( )。 A.实足年龄(即周岁) B.从过生日的当天起才认为已满周岁 C.从过生日的第二天起才认为已满周岁 D.以农历为计算的标准
15.根据我国刑法规定,刑事责任年龄可以分为( )。 A.完全不负刑事责任年龄 B.限制刑事责任年龄 C.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 D.完全负刑事责任年龄
16.《刑法》第30条所规定的单位犯罪的主体包括( )。 A.国有、集体所有的公司、企业、事业单位 B.依法设立的合资经营、合作经营企业 C.具有法人资格的独资、私营公司、企业、事业单位 D.外资企业
17.关于单位犯罪下列哪种说法正确?( ) A.在审理单位故意犯罪案件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可不区分主犯、从犯,按照其在单位犯罪中所起的作用判处刑罚 B.依法设立的合资经营、合作经营企业实施单位犯罪的,按照单位犯罪论处 C.具有法人资格的独资、私营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实施单位犯罪的,按照个人犯罪论处 D.不具有法人资格的独资、合伙企业实施犯罪的,按照个人犯罪论处
18.下列关于单位犯罪说法正确的是( )。 A.个人为进行违法犯罪活动而设立的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实施犯罪的,不以单位犯罪论处 B.公司、企业、事业单位设立后,以实施犯罪为主要活动的,不以单位犯罪论处 C.盗用单位名义实施犯罪,违法所得由实施犯罪的个人私分的,依照刑法有关自然人犯罪的规定定罪处罚 D.对单位犯罪一律实行“双罚”制
19.对下列哪些情形应当追究刑事责任?( ) A.15周岁的甲在聚众斗殴中致人死亡 B.15周岁的乙非法拘禁他人使用暴力致人伤残 C.15周岁的丙贩卖海洛因800克 D.15周岁的丁使用暴力奸淫幼女
20.根据我国《刑法》规定,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时期的人,犯 ( )应当负刑事责任。 A.故意伤害罪 B.故意杀人罪 C.强奸罪 D.爆炸罪
21.依据我国《刑法》规定,下列人员中属于无刑事责任能力的人是( )。 A.不满14周岁的人 B.又聋又哑的人 C.生理性醉酒的人 D.病理性醉酒的人
22.依法不能成为犯罪主体的有()。 A.未达到刑事责任年龄的人 B.不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 C.不满16周岁的人 D.未实施危害社会行为的人
23.罪过是指( )。 A.犯罪故意 B.犯罪过失 C.犯罪目的 D.犯罪动机
24.犯罪的主观方面包括()。 A.犯罪故意 B.犯罪过失 C.犯罪目的 D.犯罪动机
25.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的相同点是()。 A.都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 B.都明知自己的行为必然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 C.都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 D.危害结果的发生都不违背行为人的本意
26.在下列犯罪中,既可以由直接故意构成也可以由间接故意构成的犯罪是( )。 A.故意杀人罪 B.故意伤害罪 C.放火罪 D.爆炸罪
1.关于发表言论,正确的是( )。 A.发表言论仅仅只是暴露思想,不是刑法上的危害行为,所以不能定罪 B.发表言论是一种行为,可以定罪 C.对言论应进行分析,如发表有害言论就应定罪,反之就不应定罪 D.虽发表无害或有害的言论,但只是单纯暴露思想时,不是刑法上的危害行为,不能定罪;反之,发表犯罪言论,意在实现其思想时,则是刑法上的危害行为,可以定罪
2.某甲盗窃正在使用中的电话线,数额不大,构成破坏广播电视设施、公用电信设施罪;某乙盗窃放在仓库里的电话线,数额较大,构成盗窃罪,对甲、乙定性不同的根本原因在于( ) A.实施犯罪行为的地点不同 B.犯罪数额大小不同 C.犯罪对象所体现的社会关系的性质不同 D. 法官把握的司法政策不同
3.构成不作为犯罪的必备条件是( )。 A.行为人负有某种特定义务 B.行为具有某种特定职务 C.行为人具有某种特定职务而不履行该职务 D.行为人负有某种特定义务,并且能够履行而不履行该特定义务,以致发生某种危害结果
4.自然人犯罪主体是指( )。 A.实施了危害社会行为的人 B.所有达到刑事责任年龄的人 C.所有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 D.实施了危害社会的行为,且具有刑事责任能力、达到刑事责任年龄的人
5.我国《刑法》中的犯罪主体划分为( )。 A.一般主体与特殊主体 B.自然人主体与单位主体 C.成年人主体与未成年人主体 D.单独主体与共同主体
6.犯罪的故意或者过失是构成一切犯罪的( )。 A.主观要件 B.主观方面的必要要件 C.主观方面的必要要件或在特定情况下的选择要件 D.主观内容
7.故意犯罪的行为人对自己的行为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所持的心理态度是( )。 A.应当预见 B.可能预见 C.明知 D.已经预见
8.刑法理论上将犯罪的故意区分为( )。 A.有预见的故意与无预见的故意 B.明知的故意与不明知的故意 C.可能的故意与必然的故意 D.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
9.过于自信的过失的特征是( )。 A.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 B.已经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 C.已经预见自己的行为必然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 D.并且轻信这种结果不会发生
10.过于自信的过失犯罪与间接故意犯罪的主要区别在于( )。 A.危害结果是否发生对构成犯罪的影响不同 B.对危害结果发生的可能性的认识程度不同 C.对危害结果可能发生所持的态度不同 D.刑事责任不同
11.行为人在法律上认识的错误通常表现为( )。 A.假想的犯罪 B.假想的不犯罪 C.行为人对自己的行为在罪名上和刑罚轻重上的误解 D.对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的因果关系的误解
12.行为人在事实上认识的错误通常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况( )。 A.客体错误 B.对象错误 C.工具错误 D.因果关系错误
13.犯罪的主观心理态度有()。 A.故意 B.过失 C.故意或放任 D.故意或希望
14.犯罪的故意可分为( )。 A.有预谋的故意 B.无预谋的故意 C.直接故意 D.间接故意
15.直接故意表现为行为人明知其行为有引起某种危害结果的( )。 A.现实性 B.必然性 C.可能性 D. 遥远的可能性
.犯罪构成
基本的犯罪构成
修正的犯罪构成
封闭的犯罪构成
开放的犯罪构成
普通的犯罪构成
派生的犯罪构成
简单的犯罪构成
复杂的犯罪构成
犯罪构成要件
记述的要件
规范的要件
犯罪客体
一般客体
同类客体
直接客体
复杂客体
犯罪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