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西安科技大学-测绘工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判断题】我们可以发现、认识、利用、创造规律,但无法消灭规律。()
【单选题】社会规律不同于自然规律的一个特性是()。 A、 必然性 B、 稳定性 C、 主体选择性 D、 客观性
【单选题】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相同的地方体现在()。 A、 都是通过人有意识的活动实现的 B、 作用领域相同 C、 都完全由因果规律支配 D、 都具有可预测性
【判断题】“天时地利人和”体现了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相互联系。()
【判断题】自然规律具有可重复性,社会规律很难重复表现。()
【单选题】下面对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 必须要尊重客观规律 B、 藐视规律必将受到惩罚 C、 规律可以创造和消灭 D、 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单选题】下面强调要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说法是()。 A、 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B、 只要有1%的希望,就要付出100%的努力 C、 历史主体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D、 历史主体的选择要尊重历史规律
【判断题】人与自然的相处需要尊重自然的客观规律,否则会受到自然的报复。()
【单选题】“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体现了对认识主体的什么要求?() A、 人要有一定的思维能力 B、 人要有一定的智力 C、 人要具备一定的知识 D、 人本身的自然力
【单选题】下面不属于人的情商范围的是()。 A、 情感 B、 经验 C、 意志 D、 信念
【判断题】鲁迅说对于《红楼梦》,经学家看到的是《易》,才子看到的是宫闱秘事。()
【判断题】认识主体在不同阶段对同一事物的认识也会不同。()
【单选题】认识客体的分类不包括()。 A、 自然客体 B、 精神客体 C、 社会客体 D、 语言客体
【单选题】主体和客体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结成的第二种关系是()。 A、 实践关系 B、 价值关系 C、 认识关系 D、 审美关系
【判断题】认识中介要发挥正确的作用需要认识主体摆正中介的位置。()
【单选题】近代西方西方很多的科学和技术发明是在工厂而不是在大学发现的,体现了()。 A、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B、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C、 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 D、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单选题】下面能够体现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的是()。 A、 西红柿食用价值的发现 B、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C、 要知道梨子的滋味,就要亲口尝一尝 D、 人们利用原子能的需要推动了原子核物理学的发展
【判断题】认识从产生到检验的每一个过程都离不开实践,实践是认识的标准和目的。()
【判断题】以讹传讹告诉我们间接经验都不可靠。()
【单选题】海王星的发现体现了()。 A、 正确认识会促进实践的发展 B、 错误认识会阻碍实践的发展 C、 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D、 以上都是
【单选题】()最先观测到海王星。 A、 艾里 B、 勒维烈 C、 加勒 D、 亚当斯
【判断题】只有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才能被称为认识,错误反映不能被称为认识。()
【单选题】()是不可知论的代表人物。 A、 费尔巴哈 B、 笛卡尔 C、 柏拉图 D、 休谟
【单选题】下面不属于唯物主义认识论特征的是()。 A、 承认在意识之外存在着一个客观的物质世界 B、 认识是对头脑中先天固有的东西的回忆 C、 承认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D、 坚持从物到感觉到思想的可知论
【判断题】孟子的良知良能说体现了唯心主义的观念。()
【判断题】只要主张可知论,就是唯物主义。()
【单选题】旧唯物主义的代表人物德谟克里特提出了()。 A、 流射说 B、 蜡块说 C、 影像说 D、 镜子说
【单选题】旧唯物主义的反映论特点不包括()。 A、 能动 B、 直观 C、 消极 D、 被动
【判断题】辩证唯物主义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积极的能动的,是因为它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
【单选题】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具有能动性,下面关于能动性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可以反映事物的现在 B、 可以反映事物的过去 C、 无法创造现实中没有的事物 D、 可以预测事物的未来
【单选题】徐悲鸿画马和文与可画竹体现了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具有()。 A、 镜面性 B、 机械性 C、 直观性 D、 创造性
【判断题】专业学习和读书都要发挥主观能动性融会贯通。()
【单选题】从实践到认识运动的第一次飞跃是()。 A、 从实践到感性认识 B、 从理性认识到感性认识 C、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D、 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单选题】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不包括()。 A、 归纳 B、 概念 C、 判断 D、 推理
【判断题】理性认识通过感性材料来认识客体,体现了理性认识的间接性。()
【判断题】感性认识是主体对当下事物的具体反映。()
【单选题】唯理论在实际工作中表现为()。 A、 唯物主义经验论 B、 唯心主义经验论 C、 经验论 D、 教条主义
【单选题】下面对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相互依赖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人的感性中渗透着理性的认识 B、 理性认识以感性认识为基础 C、 感性认识具有局限性,需要发展到理性认识 D、 没有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就是无源之水
【单选题】“机遇总偏爱有准备的头脑”是()的名言。 A、 牛顿 B、 康德 C、 路易·巴斯德 D、 黑格尔
【判断题】“悟性不能直观,感觉不能思维”体现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相互渗透。()
【单选题】从事物的现象看到本质体现了从感性认识飞跃到理性认识的()方法。 A、 去粗取精 B、 去伪存真 C、 由此及彼 D、 由表及里
【单选题】()发现了行星运动的三大规律。 A、 第谷 B、 开普勒 C、 伽利略 D、 布鲁诺
【单选题】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需要具备的第一个条件是()。 A、 要有十分丰富的感性材料 B、 要有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 C、 要有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 D、 对感性材料进行辩证思维的加工
【判断题】《本草纲目》是在李时珍花费大量时间心血积累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成书的。()
【单选题】要实现从认识到实践的飞跃,需要具备的条件是()。 A、 理论要转化为能够指导实践的具体理念 B、 一定的物质条件 C、 理论要被群众掌握 D、 以上都是
【单选题】比萨斜塔试验体现了()。 A、 理论不重要,实践才重要 B、 实践需要理论的指导 C、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D、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需要
【判断题】经济理论不能直接指导经济活动,需要与实践结合形成经济政策。()
【判断题】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得到的理性认识都是正确的。()
【单选题】()发明了青霉素。 A、 琴纳 B、 弗莱明 C、 巴斯德 D、 瓦克斯曼
【单选题】下面不是认识主体的限制因素的是()。 A、 身体素质 B、 精神素质 C、 科技水平 D、 物质世界的多变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