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许昌学院-文学概论

中国七言诗的基本句型是( )。 A.上四下三 B.上三下四 C.上二下五 D.上五下二
文学史上的所谓“郊寒岛瘦”是指( )。 A.孟郊、贾岛的诗的格调是寒酸枯槁 B.孟郊、贾岛的诗感情不够丰富 C.孟郊、贾岛生活困顿 D.孟郊、贾岛好人刻薄,难以接近
作家语言的格调( )。 A.必然流露本相 B.可以不流露本相 C.以上两者都正确 D.以上两者都不正确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这句话出自( )。 A.《礼记·乐记》 B.《文心雕龙》 C.《诗品》 D.《论语》
中国古代哲人庄子所说的“身与物化”,与西方美学史上著名的( )。 A.表现论极为相似 B.移情论极为相似 C.客观说非常一致 D.活物论非常相似
小说中的时间是( ),它既遵循时间的客观性,同时赋予人的主观感觉因素。 A.主观时间 B. 叙述时间 C.客观时间 D. 心理时间
诗的语言特征是 ( )。 A.包容舒展 B. 凝练新奇 C.运作自由 D.个性动感
按照汉语中“故事”这个词的本义来解释就是( )。 A.过去的事 B.现在的事 C.将来的事 D.正在发生的事
在古希腊时代,已经是全面研究叙事艺术的理论专著是( )。 A.贺拉斯的《诗艺》 B.柏拉图的《大希庇阿斯篇》 C.亚里士多德的《诗学》 D.布瓦洛的《诗的艺术》
对叙事艺术的研究成果使中国传统的叙事理论达到成熟阶段的是( )。 A.金圣叹 B.脂砚斋 C.毛宗岗 D.张竹坡
“小说界革命”的提出者是( )。 A.梁实秋 B.梁启超 C.严复 D.康有为
格雷马斯提出的研究行动逻辑的模式是( )。 A.符号逻辑 B.符号矩阵 C.序列复合 D.功能研究
海明威的创作是一种( )。 A.隐在叙述者的叙述 B.显在叙述者的叙述 C.非隐在叙述者的叙述 D.准显在叙述者的叙述
第三人称叙述的缺陷是( )。 A.叙述的内容不够全面 B.叙述的方式太单调 C.叙述的时间较长 D.读者在阅读中只能被动的等待着将自己还未知悉的一切讲述出来,剥夺了接受者的大部分探索、解释作品的
构成抒情作品的必要条件是( )。 A.简明 B.短小 C.真情实感 D.采用表现法
首次对“审美情感”做出阐释的是( )。 A.德国的黑格尔 B.英国的狄更斯 C.美国的克莱夫·贝尔 D.俄国的别林斯基
构成叙事内容的主要成分是( )。 A.人物 B.故事 C.情节 D.结构 E.行动
艺术情感最主要的标志是它的( )。 A.清晰性 B.准确性 C.可理解性 D.简明性 E.模糊性
小说中的空间是叙述空间,是由作家选择的( )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而构成的。 A.情节结构 B.地域范围 C.景致器物 D.社会环境 E.文化氛围
抒情偏于表现作者主观世界,是用话语的( )。 A.抒情动作 B.抒情内容 C.声音组织 D.画面组织 E.形体动作
西方散文的界说与中国散文一样,至今仍然存在着一定的( )。 A.抒情性 B.严肃性 C.模糊性 D.边缘性 E.确切性
抒情话语的修辞方式有( )。 A.倒装与歧义 B.借代与用典 C.夸张与对比 D.比喻与象征
黑格尔把文学风格区分为( )。 A.严峻的风格 B.高雅的风格 C.理想的风格 D.愉快的风格 E.低下的风格
中国早期叙事文学的雏形是( )。 A.寓言的故事 B.楚辞歌赋 C.志怪传奇的笔记杂谈 D.神话故事 E.散文
西方小说更直接的来源是中世纪的( )。 A.英雄史诗 B. 骑士传奇 C.神话 D.寓言 E.民间故事
客观说
文学文本
典型环境
意境
文学象征意象
叙述视角
叙述标记
“ 圆形”人物
抒情策略
创作个性
流派风格
期待视野
预备情绪
劳动说
什么是文学文本?怎样理解它与文学作品的区别?
经验与体验有哪此联系与区别?
文学是什么?
文学的审美活动有哪些特点?
人的审美活动的实现需要哪些条件?
如何理解艺术直觉与科学直觉(认知直觉)的异同
如何理解文学创作是主客体双向建构的过程?
创作个性与日常个性是否一回事?
简述意象的四种含义。
举例说明文学意境情景交融的三种类型。
文学观念为什么是发展变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