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川北医学院-生物化学(专升本)

下列化合物中不含有高能磷酸键的是( )
A
磷酸肌酸
B
ADP
C
UTP
D
琥珀酰CoA
E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下列关于营养物质在体外燃烧和体内氧化的叙述哪一项是正确的( )
A
都需要催化剂
B
都需要在温和条件下进行
C
都是逐步释放能量
D
生成的终产物基本相同
E
CO2 都是由氧与碳原子直接化合生成
酶原激活生理意义上( )
A
避免自身细胞损伤
B
加速代谢
C
降低酶活性
D
使酶失活
E
使酶变性
最常见的酶的化学修饰的方式是( )
A
腺苷化与去腺苷化
B
磷酸化与去磷酸化 
C
甲基化与去甲基化
D
乙酰化与去乙酰化
E
-SH 与-S-S-相互转变
某一酶促反应的速度为最大反应速度的 80%时,Km 等于( )
A
[S]
B
0.5 [S]
C
0.25 [S]
D
0.4 [S]
E
0.8 [S]
Km 值与底物亲和力大小的关系是( )
A
Km 值越小,亲和力越大
B
Km 值越大,亲和力越大
C
Km 值越小,亲和力越小
D
Km 值大小与亲和力无关
E
以上都是错误的
酶的竞争性可逆抑制剂可以使( )
A
Vmax 减小,Km 减小
B
Vmax 增加,Km 增加
C
Vmax 不变,Km 
D
Vmax 不变,Km 减小
E
Vmax 减小,Km 增加
竞争性可逆抑制剂抑制程度与下列那种因素无关( )
A
作用时间
B
抑制剂浓度
C
底物浓度
D
酶与抑制剂的亲和力的大小
E
 酶与底物的亲和力的大小
一种酶作用于多种底物,其天然底物的 Km 是( )
A
与其他底物相同
B
最大
C
最小
D
居中
E
与 Ks 相同
酶促反应速度(V)达最大反应速度(Vm)的 60%时,底物浓度[S]为
( )
A
1 Km
B
2 Km
C
1.5 Km
D
2.5 Km
E
3 Km
大多数酶的化学本质是( )
A
蛋白质
B
维生素
C
多糖
D
磷脂
E
胆固醇
DNA 变性理化性质改变的显著特征是( )
A
溶液粘度增高
B
是循序渐进的过程
C
形成三股链螺旋
D
260 nm 波长处的吸收增加
E
变性是不可逆
含稀有碱基比例较多的核酸是( )
A
tRNA
B
mRNA
C
rRNA
D
胞核 RNA
E
DNA
tRNA 携带氨基酸的关键部位是( )
A
-CCA-3′OH 末端
B
TψC 环
C
 DHU 环
D
额外环
E
反密码子环
天然氨基酸中环状亚氨基酸是( )
A
脯氨酸
B
酪氨酸
C
苯丙氨酸
D
丝氨酸
E
赖氨酸
胆红素在血内运输形式( )
A
硫酸胆红素
B
胆红素ˉ清蛋白
C
胆红素ˉ配体蛋白
D
胆红素葡萄糖醛酸酯
E
胆素原族
胆色素不包括( )
A
胆素
B
胆红素
C
胆素原
D
胆绿素
E
胆汁酸
体内生物转化作用最强的器官是( )
A
肾脏
B
胃肠道
C
肝脏
D
肌肉
E
脾脏
肝脏第一相反应生物转化作用最重要的是( )
A
加单氧酶
B
加双氧酶
C
胺氧化酶
D
水解酶
E
还原酶
以下哪些物质参与了蛋白质生物合成( )
A
20 种编码氨基酸
B
DNA
C
RNA
D
ATP 和 GTP
E
氨基酰-tRNA 合成酶
下列哪些物质与转录无关( )
A
σ 因子
B
DNA
C
dNTP
D
RNA 引物
E
ρ 因子
复制和转录的共同点有( )
A
两股 DNA 链均作为复制和转录的模板
B
新链合成方向均是 5′→3′
C
均以 NTP 为原料
D
遵守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E
均需一段RNA 引物为起始点
关于逆转录作用,正确的叙述有( )
A
逆转录现象最早发现于逆转录病毒
B
逆转录酶能以RNA 为模板合成 cDNA
C
逆转录作用可以以蛋白质中氨基酸序列为模板,合成mRNA
D
逆转录产生的 DNA 可整合到真核细胞的基因组中
E
逆转录酶可以水解RNA/DNA 杂化双链中的RNA
下列与原核生物 DNA 复制有关的酶及因子有( )
A
引物酶
B
单链 DNA 结合蛋白
C
σ 因子
D
连接酶
E
核心酶 α2β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