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题库
首页
所有科目
自考历年真题
考试分类
关于本站
游客
账号设置
退出登录
注册
登录
出自:甘肃中医药-病理生理学(专升本)
1. (单选题) 下列有关发热概念的叙述哪一项是正确的( )(本题2.0分) A、 体温超过正常值0.4℃ B、 产热过程超过散热过程 C、 由体温调节中枢调节功能障碍引起的体温升高 D、 由体温调节中枢调定点上移引起的体温升高
2. (单选题) 发热激活物引起发热主要是( )(本题2.0分) A、 激活局部血管内皮细胞,释放致炎物质; B、 刺激局部神经末梢,释放神经介质; C、 直接作用于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 D、 促进内生致热原的产生和释放;
3. (单选题) 发热的发病学第一环节多数为( )(本题2.0分) A、 发热激活物的作用 B、 内生致热原的作用 C、 中枢发热介质参与作用 D、 体温调定点上移
4. (单选题) 发热的发生机制中共同的中介环节主要是通过( )(本题2.0分) A、 外致热原 B、 内生致热原 C、 前列腺素 D、 5-羟色胺
5. (单选题) 产生内生性致热原的细胞主要是( )(本题2.0分) A、 单核、巨噬细胞系细胞; B、 血管内皮细胞; C、 血小板; D、 肝细胞;
6. (单选题) 引起发热的最常见的原因是( )(本题2.0分) A、 细菌感染 B、 淋巴因子 C、 类固醇物质 D、 恶性肿瘤
7. (单选题) 下列哪种情况下体温升高属于过热( )(本题2.0分) A、 先天性无汗 B、 妇女妊娠期 C、 剧烈运动 D、 热惊厥
8. (单选题) 体温每升高1℃,心率平均增加约( )(本题2.0分) A、 20次/分 B、 10次/分 C、 15次/分 D、 18次/分
9. (单选题) 下列哪项不属于内生致热原( )(本题2.0分) A、 前列腺素E B、 干扰素 C、 白介素1 D、 肿瘤坏死因子
10. (单选题) 下列哪种不属于发热激活物( )(本题2.0分) A、 细菌 B、 类固醇 C、 干扰素 D、 抗原抗体复合物
11. (单选题) 体温调节中枢的高级部位是( )(本题2.0分) A、 脊髓 B、 延脑 C、 视前区下丘脑前部 D、 脑桥
12. (单选题) 发热持续期热代谢特点是( )(本题2.0分) A、 产热超过散热 B、 产热与散热在高水平上相对平衡 C、 出汗明显减少 D、 产热超过散热
13. (单选题) 体温下降期的热代谢特点是( )(本题2.0分) A、 产热和散热平衡 B、 散热大于产热 C、 产热大于散热 D、 产热障碍
14. (单选题) 下列对发热机体物质代谢变化的叙述中哪项是错误的( )(本题2.0分) A、 蛋白质代谢出现负氮平衡 B、 糖原分解加强 C、 脂肪分解加强 D、 维生素消耗减少
15. (单选题) 微循环的营养通路是:( )(本题2.0分) A、 微A后微A直捷通路微V; B、 微A后微A真毛细血管微V; C、 微AA-V吻合支微V; D、 微AA-V吻合支真毛细血管微V;
16. (单选题) 下列哪一类不属于低血容量性休克的原因?( )(本题2.0分) A、 失血 B、 烧伤 C、 失液 D、 感染
17. (单选题) 休克I期(微循环缺血期)微循环的变化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 )(本题2.0分) A、 微动脉收缩 B、 后微动脉收缩 C、 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收缩 D、 动静脉吻合支收缩
18. (单选题) 休克初期与微血管收缩无关的是( )(本题2.0分) A、 儿茶酚胺 B、 血管紧张素II C、 前列环素 D、 血栓素A2
19. (单选题) 下列哪项不是休克Ⅰ期微循环的变化( )(本题2.0分) A、 少灌少流,灌少于流 B、 动-静脉吻合支收缩 C、 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收缩 D、 微动脉、后微动脉收缩
20. (单选题) 休克Ⅰ期“自身输血”主要是指( )(本题2.0分) A、 动-静脉吻合支开放,回心血量增加 B、 醛固酮增多,钠水重吸收增加 C、 抗利尿激素增多,重吸收水增加 D、 容量血管收缩,回心血量增加
21. (单选题) 不符合休克早期临床表现的是( )(本题2.0分) A、 面色苍白 B、 四肢湿冷 C、 尿量减少 D、 脉压增大
22. (单选题) 休克II期微循环灌流的特点是( )(本题2.0分) A、 多灌少流,灌多于流; B、 少灌少流,灌少于流; C.少灌多流,灌少于流; D.多灌多流,灌多于流;
23. (单选题) 休克时细胞最早受损的部位是( )(本题2.0分) A、 微粒体 B、 线粒体 C、 溶酶体 D、 细胞膜
24. (单选题) 下列哪一种物质不引起血管扩张?( )(本题2.0分) A、 血管紧张素 B、 组胺 C、 腺苷 D、 血管活性肠肽
25. (单选题) 下列哪项不是休克引起代谢性酸中毒的原因( )(本题2.0分) A、 糖酵解过程增强 B、 肝脏将乳酸转化为葡萄糖的能力增强 C. 组织血液灌流障碍 D. 肾清除代谢产物能力减弱
26. (单选题) 休克早期的急性肾功能衰竭属于( )(本题2.0分) A、 肾前性肾功能衰竭 B、 肾后性肾功能衰竭 C、 肾性肾功能衰竭 D、 器质性肾功能衰竭
27. (单选题) 休克并发急性肾功能衰竭时,下列哪一项临床表现是错误的?( )(本题2.0分) A、 少尿无尿 B、 高钾 C、 多尿 D、 代谢性酸中毒
28. (单选题) 休克II期时正确的补液原则是( )(本题2.0分) A、 如血压正常不必补液 B、 补充丧失的部分液体,“失多少,补多少” C、 补充丧失的部分液体和当天继续丧失的液体 D、 “需多少,补多少”
29. (单选题) 应首选缩血管药治疗的休克类型是( )(本题2.0分) A、 心源性休克 B、 创伤性休克 C、 过敏性休克 D、 失血性休克
30. (单选题) 裂体细胞是( )(本题2.0分) A、 白细胞碎片 B、 内皮细胞碎片 C、 红细胞碎片 D、 血小板碎片
31. (单选题) DIC 患者最初常表现为( )(本题2.0分) A、 少尿 B、 出血 C、 呼吸困难 D、 贫血
32. (单选题) DIC时,血液凝固性表现为( )(本题2.0分) A、 凝固性增高 B、 凝固性降低 C、 凝固性先增高后降低 D、 凝固性先降低后增高
33. (单选题) DIC引起的贫血属于( )(本题2.0分) A、 再生障碍性贫血 B、 失血性贫血 C、 缺铁性贫血 D、 溶血性贫血
34. (单选题) DIC最主要的病理生理学特征是( )(本题2.0分) A、 大量微血栓形成 B、 凝血功能异常 C、 纤溶过程亢进 D、 凝血物质大量被消耗
35. (单选题) 引起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发生的主要因素是( )(本题2.0分) A、 微血管内皮细胞大量受损 B、 纤维蛋白丝在微血管内形成细网 C、 小血管内血流淤滞 D、 微血管内大量微血栓形成
36. (单选题) DIC造成多器官功能障碍,主要是由于( )(本题2.0分) A、 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低下 B、 微血管内大量微血栓形成 C、 微血管内皮细胞大量受损 D、 纤溶系统活性增高
37. (单选题) 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障碍是容易诱发DIC的原因是( )(本题2.0分) A、 循环血液中促凝物质的清除减少 B、 循环血液中促凝物质的生成增加 C、 循环血液中凝血抑制物减少 D、 体内大量血管内皮细胞受损
38. (单选题) 严重组织损伤引起DIC的主要机制是( )(本题2.0分) A、 凝血因子XII被激活 B、 凝血因子III大量激活入血 C、 大量红细胞和血小板受损 D、 继发于创伤性休克
39. (单选题) 诱发动物全身性Shwartzman反应(GSR)时,第一次注入小剂量内毒素的作用是( )(本题2.0分) A、 使动物体内凝血系统激活 B、 消耗体内凝血抑制物 C、 使血管内皮系统广泛受损 D、 封闭单核吞噬细胞系统
40. (单选题) DIC引起贫血时,外周血液中可出现( )(本题2.0分) A、 单核吞噬细胞增多 B、 变形的白细胞 C、 血小板碎片 D、 裂体细胞
41. (判断题) 过热是体温调节机构失调控或调节障碍所引起的一种被动性的体温升高。( )(本题2.0分) A、 正确 B、 错误
42. (判断题) 寒战、鸡皮等可见于发热的高峰期。( )(本题2.0分) A、 正确 B、 错误
43. (判断题) 休克早期微循环缺血的关键因素是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和儿茶酚胺增多。( )(本题2.0分) A、 正确 B、 错误
44. (判断题) 休克早期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主要原因是由于肾缺血导致肾小管坏死。( )(本题2.0分) A、 正确 B、 错误
45. (判断题) 休克时细胞最早发生损伤的部位是线粒体。( )(本题2.0分) A、 正确 B、 错误
46. (判断题) 休克是一种较严重的临床病理过程,它发病的关键机制是微循环功能障碍。( )(本题2.0分) A、 正确 B、 错误
47. (判断题) 休克的主要特征是血容量的急剧减少。 ( )(本题2.0分) A、 正确 B、 错误
48. (判断题) DIC患者外周血涂片中可见一些特殊的形态各异的变形红细胞,外形可呈盔形、星形、新月形等。将这些脆性较高的红细胞碎片称裂体细胞。( )(本题2.0分) A、 正确 B、 错误
49. (判断题)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基本特征是凝血功能异常。( )(本题2.0分) A、 正确 B、 错误
50. (判断题) 内皮细胞受损,启动内源性凝血途径是通过活化组织因子。( )(本题2.0分) A、 正确 B、 错误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