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国家开放大学教育学

培养德育所涉及的目标主要有()。
A.社会价值内容类目标
B.品德心理类目标
C.品德行为类目标
D.品德能力类目标
人的品德,从其基本构成来说,主要有()几个方面。
A.价值内容性的要素系统
B.心理性的要素系统
C.行为性的要素系统
D.生理性的要素系统
生命化教学的特征包括()。
A.关注生命的体验
B.教学的交往互动性
C.教学的非线性
D.教学的生成发展性
在生成性教学观下,课堂教学具有()特质。
A.非线性
B.创造性
C.开放性
D.实践性
反思性教学的实践特点有()。
A.提高教学适应性
B.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
C.增强教师的反思意识和反思能力
D.在反思中解决实践问题
对话教学的实现方式包括()。
A.引发兴趣,打开对话教学之门
B.创设和谐自由、平等的对话氛围
C.关注教学效益
D.教师提问,学生回答
教学组织形式呈现以下()发展趋势。
A.班级授课制继续保持其课堂教学的最主要形式
B.综合运用多种教学组织形式
C.座位排列多样化
D.集体教学中增加个别化教学
班级授课制的优点包括()。
A.能够系统的传授知识
B.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
C.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D.有利于发挥集体的教育作用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的学习方式。
A.自主性学习
B.合作学习
C.探究式学习
D.接受式学习
发现式学习的基本特征包括()。
A.创造性
B.主体性
C.能动性
D.独立性
根据学习进行的形式,可以将学习分为()。
A.意义学习
B.接受学习
C.机械学习
D.发现学习
下列属于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的有()。
A.讲授法
B.谈话法
C.讨论法
D.读书指导法
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包括()。
A.练习法
B.实验法
C.演示法
D.实习作业法
需要从以下()方面把握教学方法的实质。
A.教学方法的新颖性
B.教学方法的目的性
C.教学方法的交互性
D.教学方法的可操作性
乔伊斯和韦尔的概念获得教学模式有几种变式()。
A.接受学习模式
B.选择学习模式
C.无序材料学习模式
D.活动教学模式
一个完整的教学模式的基本结构应具备的因素有()。
A.理论基础
B.目标
C.实现条件
D.活动程序
下列属于乔伊斯和韦尔教学模式分类中信息加工教学模式的有()。
A.皮亚杰的以信息处理能力的发展研究为基础的模式
B.杜威的活动教学模式
C.加涅的以学习理论为基础的模式
D.布鲁纳的概念获得教学模式
国内关于教学模式的定义有几种学说()。
A.结构说
B.程序说
C.方法说
D.系统说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包括()。
A.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
B.掌握知识与提高思想觉悟相统一的规律
C.掌握知识与提高能力相统一的规律
D.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统一的规律
以下属于非智力因素的有()。
A.思维
B.兴趣
C.情感
D.动机
历史上,关于传授知识和发展能力的关系曾有两种论争,分别是()。
A.唯知识派
B.实质教育派
C.形式教育派
D.唯能力派
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包括以下阶段()。
A.心理准备阶段
B.感知、理解知识阶段
C.巩固、运用知识阶段
D.评价学习结果阶段
优化教学内容是教师对教学的“再创造”,但要注意以下几点()。
A.教学目标是首要
B.改造创新是重点
C.精心选择是关键
D.删减和整合是保障
影响教学内容选择的因素有()。
A.社会
B.受教育者
C.教师
D.知识
教学的基本特征包括()。
A.发展性
B.互动性
C.目的性
D.实践性
教学是由()组成的活动。
A.教师的教
B.学生的学
C.教材
D.教学媒体
课程评价过程中学生评价的方式主要有()。
A.发展性学生评价
B.档案袋评价
C.表现性评价
D.学生自我评价
教师的自我评价中,根据评价发生时间的不同,可以分为()。
A.诊断性评价
B.形成性评价
C.终结性评价
D.过程性评价
按照评价的不同目的,可以将课程评价分为()。
A.决策性评价
B.研究性评价
C.形成性评价
D.工作性评价
“新课改”呈现出()三级主体在课程开发方面的“三级课程”样态。
A.社会
B.国家
C.地方
D.校本
教材编写应遵循的原则是()。
A.开放性原则
B.科学性与思想性的统一
C.逻辑性与可接受性的统一
D.计划性原则
课程计划制定的原则()。
A.指导思想明确
B.保证实现培养目标
C.整体性
D.稳定性和灵活性
九年一贯制课程结构的特点包括()。
A.均衡性
B.综合性
C.选择性
D.强制性
分科课程的缺陷表现为()。
A.忽视知识传授的系统性、逻辑性
B.各学科之间界限分明,割裂了知识之间的有机联系
C.容易轻视学生的需要、经验和生活,限制学生的视野和思维的广度
D.不利于组织教学评价
活动课程具有的特点是()。
A.主体性
B.乡土性
C.综合性
D.经验性
下列选项符合中国学校教育制度改革发展的新动向的有()。
A.基本普及学前教育
B.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
C.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D.加快发展成人继续教育
依据教育对象的学习时间划分,学校教育的形式体系可分为()。
A.全日制学校
B.半工半读学校
C.业余学校
D.成人学校
终身教育的特点包括()。
A.普及性
B.民主性
C.强制性
D.连贯性
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表现为()。
A.重视早期教育,将学校教育纳入学制系统
B.大力发展基础教育,延迟义务教育年限
C.重视职业教育,加强普通中等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联系
D.高等教育多层次化、多类型化、产学合作化
195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提出了三个结合的办学宗旨,分别是()。
A.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结合
B.强制性和弹性相结合
C.普及与提高相结合
D.全面规划与地方分权相结合
学校教育制度受()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A.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B.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
C.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特点
D.历史经验的继承与发展
教育制度的特点有()几方面。
A.非独立性
B.规范性
C.历史性
D.主客观统一性
智育基本内容的确定要遵循以下原则()。
A.基础性原则
B.全面性原则
C.创新性原则
D.发展性原则
德育主要包括()几个方面。
A.法律教育
B.政治教育
C.思想教育
D.品德教育
全面教育由()和劳动技术教育等几个部分组成。
A.德育
B.智育
C.美育
D.体育
个人全面发展实现的社会条件()。
A.彻底变革旧的生产方式
B.消灭旧的分工
C.缩短劳动时间
D.实施全面教育
社会本位论的代表人物()。
A.纳托普
B.凯兴斯泰纳
C.涂尔干
D.卢梭
历史上关于教育目的的主张存在两大派别()。
A.自然主义论
B.活动本位论
C.个人本位论
D.社会本位论
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区别表现为()。
A.教育方针包含的内容比教育目的更宽泛
B.教育方针不仅包含“为谁培养人”和“培养什么人”的问题,还包括“怎样培养人”的问题
C.教育目的在对人培养质量规格方面要求更明确
D.教育方针包含于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确立的依据是()。
A.生产力发展水平
B.社会关系因素
C.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D.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