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河南城建学院道路勘测设计

详细测量结束后需要编制( )。 A.竣工决算 B.施工图预算 C.设计概算 D.设计决算
某段路线起点桩号为K1+380,终点桩号为K27+394.58,中间有两处断链,一处长链57.94m,一处短链43.36m,则该路线总长( )。 A.26029.16 m B.27380 m C.26000 m D.30000m
当平曲线半径小于( )时,平曲线应设置超高。 A.一般最小半径 B.不设超高最小半径 C.极限最小半径 D.平均最小半径
作为公路几何设计的基本依据,影响公路建设的重要性和经济性,同时也是体现公路等级的速度指标是指( ) A.最高车速; B.经济车速; C.平均技术速度; D.设计车速
汽车在公路上行驶,当牵引力的大小等于各种行驶阻力的代数和时,汽车就( )行驶。 A.加速; B.等速; C.减速; D.无法确定
公路纵坡越大越长,则汽车越需要( )。 A.较高排挡; B.较高车速; C.较大D值; D.A与D
缓和曲线采用回旋线线形时,回旋线参数A=60米时,则在曲率半径为100米处的点,距离回旋线起点的曲线长度是( )米。 A.36; B.60; C.100; D.160
两个相邻的反向曲线间应保留一定的直线段长度,其半径应根据( )来确定。 A.曲线长; B.切线长; C.外距 D.B与C
当公路路线的转角小于等于7°时,平曲线设计( )。 A.可以省略 B.可以不设加宽 C.可以不设超高 D.应设置较一般要求更长的平曲线
新建公路路基设计标高一般是以( )标高为准 A.路基中心; B.加宽后的路基内侧边缘 C.未加宽前的路肩外侧边缘 D.路基坡脚标高
最大纵坡的限制主要是考虑( )时汽车行驶的安全。 A.上坡; B.下坡; C.平坡; D.转弯
合成坡度不能过小,是因为( )。 A.汽车可能沿合成坡度方向倾斜、滑移; B.对排水不利; C.对路面施工不利; D.对平纵组合不利
各级公路都必须保证的视距是( )。 A.超车视距; B.停车视距; C.错车视距; D.会车视距
横净距是指视距线至( )的法线距离。 A.路中线; B.路面内边缘线; C.行车轨迹线; D.路基内边缘线
改建公路中,对技术指标较低的路段,如工程量增加很大而技术指标提高有限时,应以( )为主。 A.改善提高; B.利用; C.废弃重建; D.利用构造物
越岭线在实地定线前的试坡一般( )进行。 A.从上而下 B.从下而上; C.从中分开; D.必须从垭口开始
公路设计交通量是指( ) A.公路设计时交通量; B.公路竣工开放交通时交通量; C.设计年限末的交通量; D.正常年份交通量
计算行车速度是决定公路( )的基本要素。 A.平面线形; B.纵断面线形; C.横断面线形; D.几何线形
动力因数D,可以说明不同车型( )的大小。 A.有效牵引力; B.单位车重的有效牵引力(相对牵引力); C.车速; D.加速度
汽车在平曲线上行驶时容易出现的两种不稳定的危险是( )。 A.向外滑移; B.向外倾覆; C.纵向倾覆; D.纵向倒溜;
交通部制定的“三主一支持”交通发展规划,除了公路主骨架、港站主枢纽,还有( ) A.教育科技支持系统 B.高速铁路主动脉; C.交通支持系统; D.水运主通道;
路线基本走向与分水岭及溪流方向一致的有( )。 A.山脊线; B.沿溪线; C.山坡线; D.回头展线;
关于竖曲线,正确的有( )。 A.各级公路在纵坡变更处均应设置竖曲线 B.四级公路在纵坡变更处可不设置竖曲线 C.竖曲线的形式只能采用圆曲线 D.竖曲线的形式可采用抛物线或圆曲线
超高绕中轴旋转方式的特点是( )。 A.在同样超高值下,内侧边缘降低较多 B.在同样超高值下,内侧边缘降低较小 C.在纵坡不大的挖方路段对排水不利 D.在纵坡不大的挖方路段对排水不利
装载符合要求的汽车在小半径平曲线上超速行驶时,可能产生滑移或倾覆,一般情况下是( )。 A.滑移发生在倾覆之前; B.倾覆发生在滑移之前; C.滑移与倾覆同时发生; D.无法确定
缓和曲线满足视觉上应有平顺感的要求是( )。 A.A/3≤R≤A; B.R≤A≤3R; C.R/9≤LS≤R; D.Lh/9≤R≤Lh
根据设计规范的规定,当圆曲线半径R大于等于( )时,不需设置缓和曲线。 A.极限最小半径; B.一般最小半径 C.不设超高的最小半径; D.临界半径
当道路的设计车速为60km/h时,反向曲线间的直线段最小长度以不小于( )为宜。 A.60m; B.120m; C.180m; D.240m
设有中间带的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其路基设计标高为( ) A.路面中线标高; B.路面边缘标高; C.路缘带外侧边缘标高; D.中央分隔带外侧边缘标高
公路的最小坡长通常是以计算行车速度行驶( )的行程来规定的。 A.3~6s; B.6~9s; C.9~15s; D.15~20s
考虑到挖方路段及低填方路段的边沟排水设计,路线纵坡应采用不小于( )的纵坡度。 A.0.3% ; B.0.4% ; C.0.5% ; D.0.55%
双车道公路一般情况下应满足( )视距的要求。 A.停车; B.二倍的停车; C.超车; D.会车
设相邻两桩号的横断面面积分别为A1和A2,该两桩号间距为L,则用于计算土石方体积V的平均断面法公式为( ) A.V=(A1+A2)L ; B.V=2(A1+A2)L; C.V= (A1-A2)L/2 ; D.V= (A1+A2)L/2
汽车在任何行驶条件下都存在的行驶阻力有( )。 A.空气阻力; B.坡度阻力; C.滚动阻力; D.惯性阻力;
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应满足( )的要求。 A.行车视距 B.超车视距 C.停车视距 D.会车视距
竖曲线线形采用的是—————。 A.回旋线 B.抛物线 C.圆曲线 D.螺旋线
当路线受到限制,需要在某处集中提高或降低某一高度时才能充分利用前后有利地形,可考虑采用用用用用用用 A.回头展线 B.螺旋展线 C.自然展线 D.高次抛物线
当平曲线半径小于时( ) ,平曲线应设置超高。 A.250m B.一般最小半径 C.极限最小半径 D.不设超高最小半径
在积雪、严寒地区,各级公路的合成坡度应不大于( ) 。 A.0.06 B.0.07 C.0.08 D.5.5%
公路弯道上设置超高的目的主要是———————。 A.克服离心力 B.路面排水 C.美观 D.便于施工
关于平、纵设计与设计车速的关系,正确的说法有( )。 A.平面设计与设计车速无关; B.平、纵设计均与设计车速有关; C.纵断面设计与设计车速有关; D.平面设计与设计车速有关,而纵断面设计与设计车速无关
公路等级划分时,各级公路适应的交通量指的是( ) A.设计小时交通量; B.调查的当前交通量 C.年平均日交通量; D.预测年限的设计交通量;
《标准》对超高作如下的规定( ) A.半径小于不设超高最小半径时应设置超高; B.超高度不宜大于15%; C.积雪寒冷地区超高度不宜大于6% ; D.由弯道加宽值定超高度;
平原区布线要点是( ) A.避免过长直线; B.高速公路应穿越城镇; C.我国地少人多,不应占用农田; D.在服从路线总方向的前提下,选择有利的大中桥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