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河北建筑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41.向共产主义过渡(   )   A.必然是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   B.必须经过社会主义的充分发展   C.要在社会主义历史阶段中逐步创造条件   D.对经济落后国家需经更长期的实践过程
1.简述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条件。
简述商品二因素及其相互关系。
2.简述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
3.什么是金融资本?金融寡头怎样实现其在经济和政治上的统治?
4.简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大发展的原因。
5.简述当代资本主义在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方面的新变化。
6.简述马列主义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思想。
7.简述社会主义道路多样性的原因。
8.简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论述。
9.简述共产主义社会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特点。
10.简述“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原则。
11.简述从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特点。
1.试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2.怎样理解货币的本质?货币具有哪些职能?
3.试述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及其主要内容。
4.试述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5.为什么要把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结合起来?
1.马克思主义产生于( )   A.18世纪90年代   B.19世纪40年代   C.19世纪70年代 D.19世纪90年代   2.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是( )   A.自我批判 B.与时俱进   C.不迷信权威 D.批判与继承的统一   3.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 )   A.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 B.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D.关于人的本质问题   4.哲学上的二元论就是否认( )   A.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B.世界的本原是精神   C.世界是发展变化的 D.世界的统一性   5.把世界的本质或本原归结为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的观点,属于( )   A.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C.辩证唯物 6.空间是物质运动的( )   A.无限性和绝对性 B.有限性和持续性   C.广延性和伸张性 D.持续性和顺序性   7.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意识往往是不同的,这说明( )   A.意识是主观自生的 B.意识的内容是与生俱来的   C.意识不受客观事物的制约 D.意识受人们主观状况的影响   8.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   A.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B.运动和静止相统一的观点   C.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观点 D.唯物的观点和辩证的观点   9.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 )   A.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B.事物的一切运动变化   C.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 D.事物存在范围的扩大   10.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出发,走自己的路。这体现了( )   A.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B.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统一   C.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D.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的统一主义 D.庸俗唯物主义
11.“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着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这是一种( )   A.形而上学的观点 B.相对主义的观点   C.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D.折衷主义诡辩论的观点   12.有的哲学家说:在大风扬起的尘土旋涡里,没有任何一粒尘土的分布是偶然的。这是一种( )   A.形而上学机械决定论的观点 B.辩证唯物主义决定论的观点   C.唯心主义非决定论的观点 D.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13.“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句话包含的认识论道理是( )   A.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D.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14.感性认识的形式是( )   A.概念、判断、推理 B.感觉、知觉、表象   C.分析和综合   D.总结和概括   15.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之间最基本的关系是( )   A.改造与被改造的实践关系 B.反映与被反映的认识关系   C.相互依存的关系     D.相互作用的关系   16.宋代诗人陆游在一首诗中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是强调( )   A.读书不能获得真知 B.书本知识不能指导实践   C.一切知识都直接来源于实践 D.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17.既承认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又承认逻辑证明在认识和探索真理中的作用,就是认为( )   A.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多元的了   B.逻辑证明可以取代实践标准   C.逻辑证明可以最终证实或驳倒真理   D.被逻辑证明和证伪了的认识最终还要靠实践的检验   18.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 )   A.生产方式 B.地理条件   C.社会意识 D.人口因素   19.下列各组社会意识形式中,全部属于非意识形态的是( )   A.自然科学、逻辑学、语言学 B.政治思想、语言学、道德   C.法律思想、逻辑学、宗教 D.技术科学、哲学、艺术   20.自然科学属于现代生产力系统的要素,这是因为( )   A.它是对自然界的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   B.它能把生产力系统中的各要素组合成统一整体   C.它渗透到生产力诸要素中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D.它是构成现代生产力系统的独立的实体性因素   21.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根本标志在于它是( )   A.促进生产力发展还是阻碍生产力发展   B.生产资料公有制还是生产资料私有制   C.社会化的大生产还是个体小生产   D.封闭的自然经济还是开放的市场经济   22.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制定的一系列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促进了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这说明了( )   A.经济基础发展的道路是由上层建筑决定的   B.上层建筑的发展决定经济基础的发展方向   C.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积极的能动作用   D.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不受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规律的制约   23.商品最本质的因素是( )   A.使用价值 B.交换价值   C.价值 D.价格   24.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属于( )   A.不变资本 B.可变资本   C.流通资本 D.流动资本   25.垄断产生的物质条件和基础是( )   A.社会分工的发展 B.自然分工的发展   C.社会化生产力的发展  D.商品经济的发展   26.垄断价格的出现( )    A.违背了价值规律 B.否定了价值规律    C.使价值规律的作用范围受到了严重限制 D.使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发生了变化   27.标志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正式面世的著作是指( )   A.《共产主义原理》 B.《共产党宣言》   C.《哥达纲领批判》  D.《国家与革命》   28.马克思主义政党产生的条件是( )   A.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诞生 B.工人运动的发展   C.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传播 D.工人运动的发展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传播   29.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根本条件和基础是( )   A.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 B.社会生产关系的高度发展   C.人的思想觉悟的极大提高 D.自然生态环境的改善和优化   30.共产主义社会的必经阶段和必由之路是( )   A.社会主义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 B.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C.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D.社会主义社会
1.下列各项属于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的有( )   A.文艺复兴时期的人道主义 B.德国古典哲学   C.英国古典经济学 D.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2.下列选项中,属于哲学基本问题内容的有( )   A.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B.物质世界是否运动发展变化的问题   C.世界的变化发展是否有规律性的问题 D.物质世界能否被人的思维认识的问题   3.下列各项正确说明运动的含义的有( )   A.运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B.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C.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D.运动是指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   4.下列各项属于矛盾同一性的含义的有( )   A.矛盾双方相互依存 B.矛盾双方相互贯通   C.矛盾双方相互排斥 D.矛盾双方相互转化   5.下列各项正确说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区别的有( )   A.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外部联系,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内部联系   B.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各个片面,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整体   C.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表面现象,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内在本质   D.感性认识包含错觉,理性认识则正确可靠
6.下列各项正确说明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有( )   A.地理环境不能影响人的生理特点和心理变化   B.地理环境不能决定一个国家社会制度的性质   C.地理环境不能决定一个国家社会制度的更替   D.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受生产力水平的制约   7.商品是( )   A.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B.人类劳动的产品   C.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 D.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的体现   8.垄断和竞争的关系是( )   A.垄断是在竞争的基础上产生的 B.垄断没有也不可能消除竞争   C.垄断使竞争更加剧烈和复杂 D.垄断与竞争并存   9.19世纪欧洲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是指( )   A.英国的欧文 B.英国的斯密   C.法国的傅里叶 D.法国的圣西门   10.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 )   A.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B.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统治工具   C.在社会主义社会依然存在  D.在共产主义社会将自行消亡
1.简述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
2.简述为什么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3.简述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4.简述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
5.简述商品二因素及其相互关系。
1.试述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2.试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辨证关系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1.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 )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D.列宁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2.中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是( )   A. 倡导社会主义的民主精神 B.高扬社会主义的平等的理想   C.提倡诚实守信的理论道德 D.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3.马克思主义认为,哲学是( )   A.人们自发形成的世界观 B.无产阶级的世界观   C.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D.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4.唯心主义哲学的两种基本形式是( )   A.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 B.神秘主义和虚无主义   C.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D.宿命论和唯意志论   5.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   A.不可逆性 B.客观实在性   C.可知性 D.伸张性   6.下列活动中,属于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的是( )   A.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活动 B.物质生产实践活动   C.科学实验活动 D.处理人际关系的伦理活动   7.“狼孩”没有意识,这一事实说明( )   A.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B.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C.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D.意识是大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8.有一首描述在战争中缺了钉子的马掌会导致国家灭亡的童谣:“钉子缺,蹄铁卸,战马蹶;战马蹶,骑士绝;骑士绝,战事折;战事折,国家灭。“这首童谣包含的哲学原理是( )   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B.事物是变化的   C.事物的现象是本质的表现 D.事物的量变引起质变   9.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 )   A.事物是客观存在的 B.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C.事物是发展变化的 D.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10.就矛盾的本质而言,它的基本属性是( )   A.绝对性和相对性视 B.同一性和斗争性   C.有限性和无限性 D.普遍性和特殊性
11.我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的方针。它的理论依据是( )   A.矛盾的统一性的斗争性辩证关系的原理 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   C.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的原理 D.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   12.肯定和否定相互依存,离开了肯定就没有否定,离开了否定也没有肯定。这是一种( )   A.相对主义诡辩论观点 B.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C.形而上学的观点 D.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13..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表明( )   A.只要参加实践活动就能获得正确认识 B.每个人的认识都直接来源于实践   C.一切认识归根到底都是从实践中获得的 D.书本上的知识不是从实践中得来的   14.认识的本质是( )   A.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B.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   C.主体头脑中固有的 D.绝对观念在头脑中的显现   15.有人认为,只有写到书本上的理论才是真实可靠的,不顾实际   情况,死搬书本上的教条,这在认识论上犯了( )   A.类似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错误 B.类似唯心主义先验论的错误   C.类似唯理论的错误 D.类似经验论的错误   16.把经过实践证实的理论看成绝对真理,并当成检验其他一切认识真理性的标准,这是一种( )   A.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的观点 B.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的观点   C.相对主义论辩论的观点 D.轻视实践经验的唯理论观点   17.检验认识的真理性,就是检验认识是否同( )   A.已有的理论相符合 B.已被实践证明的真理相符合   C.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相符合 D.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相符合   18.社会存在是指( )   A.生产力各要素的总和 B.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   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总和 D.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   19.下列各组社会意识形式中,全部属于意识形态范围的是( )   A.法律思想、逻辑学、宗教 B.政治思想、语言学、艺术   C.自然科学、道德、宗教 D.法律思想、哲学、艺术   20.生产关系各项内容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   A.劳动的分工协作形式 B.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   C.产品的分配方式 D.产品的交换方式
21.国家政权属于( )   A.社会的上层建筑 B.社会的经济基础   C.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D.剥削阶级意志的表现   22.划分阶级的主要标志是各种社会集团( )   A.在国家政权中的不同地位 B.在社会劳动组织中的不同作用   C.取得劳动产品的不同方式 D.对生产资料的不同关系   23.支付工资的货币执行的是货币的( )   A.价值尺度职能 B.流通手段职能   C.支付手段职能 D.价格标准职能   24.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 )   A.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 B.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C.劳动过程和创造新价值过程的统一  D.劳动过程和转移旧价值过程的统一   25.金融寡头在经济上的统治主要是( )   A二通过实行“参与制”实现的 B.通过“个人联合”实现的   C.通过与国家政权相结合实现的 D.通过自由竞争实现的   26.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无产阶级专政首要任务是( )   A.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夺取政权 B.无产阶级使自己上升为统治阶级   C.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生产 D.完成剥夺者的任务   27.共产主义社会的物质基础是( )   A.比资本主义社会高的社会生产力 B.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同的社会生产力   C.远远高于以往一切社会的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 D.高新技术发达的生产力    28.共产主义社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是( )   A.生产资料的单一社会公有制 B.多种形式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并存   C.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经济形式并存 D.生产资料的个人和公共所有并存   29.阶级消灭和国家消亡是在( )   A.社会主义革命中实现的青团 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现的   C.社会主义高级阶段实现的 D.共产主义社会实现的   30.资本主义社会为自身被新的社会制度所取代准备的精神条件是( )   A.社会化大生产 B.现代无产阶级   C.马克思主义理论 D.市场经济体制
1.下列各项属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的有( )   A.毛泽东思想 B.邓小平理论   C.“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D.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2.下列各项属于唯心主义的基本形式的有( )   A.客观唯心主义 B.近代的唯心主义   C二现代的唯心主义 D.主观唯心主义   3.下列各项正确说明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的原因的有( )   A.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   B.新事物具有旧事物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C.在社会历史领域,新事物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D.新事物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   4.下列各项属于矛盾斗争性的表现的有( )   A.革命阶级和反动阶级之间的斗争 B.各地区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C.人民内部的各种意见分歧 D.不同学术观点之间的争议   5.下列各项正确说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的有( )   A.实践不断为人们提出新的研究课题 B.实践不断为人们提供新的经验   C.实践不断满足人们的物质文化需要 D.实践不断为人们的认识提供新的物质手段
6.下列各项正确说明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的作用的有( )   A.人口密度的大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 B.人口增长的快慢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   C.人口状况的优劣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 D.一定数量的人口是物质生产的必要前提   7.商品二因素是指( )   A.价值 B.交换价值   C.使用价值 D.价格   8.资本主义国家宏观经济管理与调节的主要目标包括( )   A.促进充分就业 B.保持一定程度的经济增长   C.保持币值和物价稳定  D.促进国内国际收支平衡   9.社会主义民主是( )   A.人类社会最高类型的民主   B.绝大多数人的民主   C.人民当家作主   D.与以往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中少数人的民主在性质上根本不同   10.社会主义社会虽已建立了新型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道德观念,但仍存在并将长期存在上( )   A.封建主义的思想影响 B.资本主义的思想影响   C.小资产阶级习惯势力 D.传统习惯势力和思想观念
2.简述运动和静止的含义及二者的关系。
3.简述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含义及二者的关系。
4.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
5.简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1.试述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意义?
2.如何理解认识过程的多次反复和有限无限的辩证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