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河南科技大学思想道德与法治(专升本)

马克思主义道德观认为,( )是道德产生的主观条件。(本题2.0分)
A、 人的自我意识
B、 人类语言
C、 思维能力
D、 判断能力
马克思主义道德观认为,道德是反映( )的特殊意识形态。(本题2.0分)
A、 社会政治关系
B、 社会经济关系
C、 社会文化关系
D、 社会舆论关系
在对待传统道德的态度问题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本题2.0分)
A、 道德建设的最终目标是要形成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体的道德体系
B、 中国传统道德从整体上在今天已经失去了价值和意义
C、 必须从整体上对中国传统道德予以否定
D、 要从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出发,加强对中华传统美德的挖掘和阐发。
中国革命道德萌芽于( ),经过长期发展逐渐形成并不断发扬光大。(本题2.0分)
A、 土地革命战争前后
B、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
C、 五四运动前后
D、 抗日战争胜利后​
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是( )(本题2.0分)
A、 集体主义
B、 个人主义
C、 整体主义
D、 国家主义
关于集体主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本题2.0分)
A、 集体主义强调国家利益、社会整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辩证统一
B、 集体主义强调国家利益、社会整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同等重要
C、 集体主义重视和保障个人利益
D、 集体主义就是团体主义或本位主义
集体主义道德要求是有层次的,其中对公民最基本的道德要求是( )(本题2.0分)
A、 无私奉献、一心为公
B、 先公后私、先人后己
C、 顾全大局、遵纪守法、热爱祖国、诚实劳动
D、 助人为乐、文明礼貌、爱岗敬业、奉献社会
公共生活是相对于私人生活而言的,具有鲜明的( ),对社会的影响更为直接和广泛。(本题2.0分)
A、 封闭性和隐秘性
B、 开放性和透明性
C、 公共性和社会性
D、 群体性和丰富性
关于恋爱中的道德规范,下列说法有失偏颇的是( )(本题2.0分)
A、 尊重人格平等
B、 自觉承担责任
C、 财务点滴独立
D、 文明相亲相爱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家庭教育涉及很多方面,其中最重要的是( )(本题2.0分)
A、 心理健康
B、 品德教育
C、 智力开发
D、 情商培育
在现实生活中,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的状况,最终都是以每个社会成员的道德品质为基础。个人品德是通过社会道德教育和个人自觉的道德修养所形成的( )心理状态和行为习惯。(本题2.0分)
A、 一般的
B、 一定的
C、 特殊的
D、 稳定的
《礼记•中庸》中提到:“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这里的核心思想指的是道德修养方法的( )(本题2.0分)
A、 慎独自律
B、 省察克治
C、 学思并重
D、 积善成德
法律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产生于特定社会( )基础之上。(本题2.0分)
A、 物质生活条件
B、 文化生活条件
C、 政治权力
D、 统治阶级意志
关于社会主义法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本题2.0分)
A、 最广大人民群众意志的集中体现
B、 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实行人民民主专政的重要保证
C、 有着与以往剥削阶级类型法律制度相同的经济基础与阶级本质
D、 反映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要求
我国现行宪法于( )年,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本题2.0分)
A、 1954
B、 1975
C、 1982
D、 2018
“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指的是( )(本题2.0分)
A、 科学立法
B、 严格执法
C、 公正司法
D、 全民守法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中,关于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下列说法不准确的是( )(本题2.0分)
A、 健全宪法实施和监督制度
B、 强化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
C、 司法活动主要依靠人民群众的监督
D、 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依法建立党统一领导的反腐败工作机构
关于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下列说法不准确的是( )(本题2.0分)
A、 平等享受公民权利、平等履行公民义务
B、 一切违反宪法法律的行为都必须平等予以追究
C、 只要是公民有诉求,就应当得到平等对待
D、 只要是合法权益,就应当依法得到平等保护
关于权力制约,下列表述不准确的是( )(本题2.0分)
A、 权力由法定,即法无授权不可为,是指国家机关的职权必须来自法律明确的授予
B、 有权必有责,是指国家机关在获得权力的同时必须承担相应的职责和责任
C、 用权受监督,是指国家权力的运行和行使接受法律监督部门的监督
D、 违法受追究,是指国家工作人员违法行使权力必须受到法律的追究和制裁
2020年11月,习近平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用( )对全面依法治国进行系统阐释、部署。(本题2.0分)
A、 十一个坚持
B、 十个治国理念
C、 十个新突破
D、 十一个创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本题2.0分)
A、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价值导向
B、 反映着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本质要求
C、 渗透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的各个方面
D、 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之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和( )(本题2.0分)
A、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B、 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C、 社会主义荣辱观
D、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在思想精神层面的质的规定性,它的显著特征是( )(本题2.0分)
A、 广泛性
B、 先进性
C、 人民性
D、 真实性
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 )(本题2.0分)
A、 生命力
B、 凝聚力
C、 向心力
D、 感召力
与历史上一切剥削阶级道德相比,社会主义道德的先进性特征有( )(本题2.0分)
A、 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反映
B、 对人类优秀道德资源的批判继承和创新发展
C、 克服了以往阶级社会道德的片面性和局限性
D、 通过社会舆论和国家强制力量来维持
以下体现推崇“仁爱”原则,注重以和为贵基本精神的是( )(本题2.0分)
A、 己欲立而立人
B、 亲亲而仁民
C、 仁者自爱
D、 兼相爱,交相利
中国革命道德的主要内容是( )(本题2.0分)
A、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B、 始终把革命利益放在首位
C、 树立社会新风,建立新型人际关系
D、 修身自律,保持节操
中华民族历来就有一种对国家、对社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有忧患意识,强调为国家、为民族、为整体利益而献身的精神,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之一。下列能够反映和体现这种优良道德传统的是( )(本题2.0分)
A、 尽人事,以听天命
B、 位卑未敢忘忧国
C、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D、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道德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 )(本题2.0分)
A、 与西方主流文明相一致
B、 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
C、 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
D、 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
道德发挥其功能的方式主要有( )(本题2.0分)
A、 内心信念
B、 社会舆论
C、 国家强制力
D、 传统习俗
“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集体中才可能有个人利益“这说明( )(本题2.0分)
A、 没有集体利益,就不可能有个人利益
B、 集体主义坚决排斥个人利益和个性自由
C、 广大人民只有靠集体奋斗才能实现自身的正当利益
D、 只有集体的事业兴旺发达,才能保障个人的正当利益充分实现
大学生在网络生活中加强社会公德自律的基本要求是( )(本题2.0分)
A、 健康进行网络交往
B、 正确使用网络工具
C、 养成网络自律精神
D、 自觉避免沉迷网络
关于法律的产生与发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本题2.0分)
A、 法律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是永恒存在的
B、 法律不是从来就有的,但会永恒存在下去
C、 法律随着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而产生
D、 法律将随着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消亡而消亡
立法活动必须遵循法定程序,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立法程序而言,大体包括( )环节。(本题2.0分)
A、 法律案的提出
B、 法律案的审议
C、 法律案的表决
D、 法律的公布
我国司法原则主要有( )等。(本题2.0分)
A、 司法公正
B、 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C、 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
D、 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司法权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必须坚持( )(本题2.0分)
A、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B、 人民主体地位、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C、 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D、 从中国实际出发
关于法治思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本题2.0分)
A、 是一种正当性思维
B、 是一种规范性思维
C、 是一种可靠的逻辑思维
D、 是一种符合规律、尊重事实的科学思维
法律是否具有权威,取决于( )等基本要素。(本题2.0分)
A、 法律在国家和社会治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B、 法律本身的科学程度
C、 法律在实践中的实施程度
D、 法律被社会成员尊崇或信仰的程度
关于法律权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本题2.0分)
A、 法律权利的内容、种类和实现程度受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制约
B、 法律权利的内容、分配和实现方式因社会制度和国家法律的不同而存在差异
C、 法律权利不仅由法律规定或认可,而且受法律维护或保障,具有不可侵犯性
D、 法律权利必须依法行使,不能不择手段地行使法律权利
关于法律义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本题2.0分)
A、 法律义务是历史的
B、 法律义务源于现实需要
C、 法律义务必须依法设定
D、 法律义务可能发生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