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河南农业大学国际贸易

社会产生直接发交换为目的的商品生产,是因为出现了(     ) (A) 农业 (B) 畜牧业 (C) 手工业 (D) 商业
19世纪中叶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国际分工的(       )     (A) 萌芽阶段 (B) 形成阶段 (C) 发展阶段 (D) 深化阶段
16~18世纪是国际分工的(      )    (A) 萌芽阶段 (B) 形成阶段 (C) 发展阶段 (D) 深化阶段
决定国际分工性质的因素是(      )    (A) 自然条件 (B) 国际生产关系 (C) 社会生产力 (D) 上层建筑
国际分工产生和发展的基础是(       )    (A) 自然条件 (B) 国际生产关系 (C) 社会生产力 (D) 上层建筑
国际贸易的基础是(      )    (A) 社会生产力 (B) 国际分工 (C) 社会生产关系 (D) 自然禀赋
工业革命的完成,标志着酱主义经济体系的确立,它加快商品经济和社会分工的发展,促进了以        为中心的国际分工的开成(        )  (A) 美国 (B) 英国 (C) 法车 (D) 德国
混合型国际分工即垂直型号与水平型混合而成的国际分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典型的混合型国际分工的代表是  (A) 美车 (B) 英国 (C) 法国 (D) 德国
社会分工的前提条件是(      )    (A) 生产力的增长 (B) 生产关系的进步 (C) 自然条件的改善 (D) 资本的国际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参加国际分工的国家主要是(     )     (A) 发展中国家 (B) 殖民地国家 (C) 资本主义国家 (D) 社会主义国家
从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70年代,是世界市场的(       ) (A) 萌芽时期 (B) 迅速发展时期 (C) 形成时期 (D) 深化发展时期
商品的国际市场价格围绕下列哪一因素上下波动(    )    (A) 国际生产价格 (B) 各国国内市场价格 (C) 商品的国际价值 (D) 商品的国内价值
绝对利益论和相对利益论都是一种主张( )的传统理论。 (A) 自由贸易 (B) 保护贸易 (C) 国家干预 (D) 国家干预与自由放任相结合
技术差距论认为,贸易的可能性来自于()与( )之间构成的时间差。  (A) 掌握差距,摹仿差距 (B) 需求差距,反应差距 (C) 反应差距,掌握差距 (D) 需求差距,摹仿差距
反应差距和需求差距之间的时间差越长,技术创新国活动的贸易利益就会()。 (A) 越少 (B) 越多 (C) 保持不变 (D) 无法确定
亚当·斯密是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理论的创始者,在其代表作中,提出了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的理论,并作为他反对重商主义的贸易差额论和保护贸易政策的重要武器,对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理论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这本代表作是(       )     (A) 《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 (B)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 (C) 《域际和国际贸易》 (D) 《谷物法》
根据比较利益论假定A、B两国生产X产品的单位生产成本分别为100和90人劳动一年,生产Y产品的单位生产成本分别为120和80人劳动一年,则( )。  (A) B国同时生产X、Y 产品,A国不生产 (B) A国生产Y 产品,B国生产X产品 (C) A国生产X产品,B国生产Y产品 (D) A国同时生产X、Y 产品, B国不生产
里昂惕夫反论说明了()与()存在的矛盾。 (A) 绝对利益论,相对利益论 (B) 相对利益论,要素禀赋论 (C) 实践的验证结果,要素禀赋论理论结论 (D) 实践的验证结果,相对利益论理论结论
著有《域际和国际贸易》一书,并曾获197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经济学家是(     ) (A) 亚当·斯密 (B) 赫克歇尔 (C) 俄林 (D) 里昂惕夫
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带头进行自由贸易政策的国家是(     ) (A) 美国 (B) 德国 (C) 法国 (D) 英国
绝对利益论提出的国际分工基础是各国间( )的差异。 (A) 比较成本 (B) 绝对成本 (C) 要素禀赋 (D) 要素组合比例
德国历史学派的先驱李斯特,早年在德国提倡的对外贸易政策是(      ) (A) 贸易自由主义 (B) 有限的贸易保护政策 (C) 贸易保护主义 (D) 完全依靠关税保护的政策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盛行的贸易政策是(      ) (A) 重商主义政策 (B) 超保护贸易政策 (C) 自由贸易政策 (D) 保护幼稚产业政策
自由贸易理论始于(     ) (A) 早期重商主义 (B) 重农主义 (C) 重金主义 (D) 古典政治经济学
贸易自由化发展不平衡的表现不包括(     ) (A) 不同商品的贸易自由化范围不一致 (B) 发达国家间的贸易自由化超过他们对发展中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的贸易自由化 (C) 区域性经济集团的内部的贸易自由化超过集团对外的贸易自由化 (D) 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设置贸易壁垒,而它们相互之间没有壁垒
从15世纪初到18世纪中叶,在国际贸易理论方面占主导地位的是(     ) (A) 重商主义 (B) 重农主义 (C) 重金主义 (D) 自由放任主义
李斯特提倡保护贸易的目的是(    )  (A) 保护手工劳动 (B) 保护农业发展 (C) 促进生产力发展 (D) 保护宗法式的生产
从投资乘数公式出发,推导出对外贸易乘数公式的是(     )  (A) 马歇尔 (B) 托马司·孟 (C) 穆勒 (D) 凯恩斯
根据要素禀赋理论,如果一国为资本要素相对稀缺、劳动要素相对丰裕,则该国应()。 (A) 生产并出口资本资本密集型产品 (B) 生产并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 (C) 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 (D) 输出资本要素,引进劳动要素
根据H—O定理,国与国之间进行分工和贸易后,各国间的生产要素价格比率()。  (A) 逐渐增大 (B) 趋向一致 (C) 保持不变 (D) 呈不规则变化
当产品基本定型且进入批量生产和开始普及时,该产品也就进入了生命周期的() (A) 导入期 (B) 成长期 (C) 成熟和标准化期 (D) 衰退期
古典经济学派的代表人物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说,为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提供了理论基础。其本人的代表作是(      )     (A) 《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 (B)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 (C) 《域际和国际贸易》 (D) 《谷物法》
晚期重商主义的最重要代表人物是(         ) (A) 托马斯·孟 (B) 亚当·斯密 (C) 大卫·李嘉图 (D) 穆勒
各国经济发展阶段不同,应采取的贸易政策也应不同。提出这种观点的人是(     ) (A) 汉密尔顿 (B) 俾斯麦 (C) 李斯特 (D) 凯恩斯
在西方国际贸易理论中,所谓的两大基本模式指的是(   )。 (A) 比较优势论 (B) 要素禀赋论 (C) 自由贸易理论 (D) 保护贸易理论
若德国和英国在同一劳动时间内分别生产10码毛呢,15码麻布和10码毛呢,20码麻布,那么,基于比较利益原则的分工格局为()。 (A) 英国生产并出口毛呢 (B) 英国生产并出口麻布 (C) 德国生产并出口毛呢 (D) 英国生产并出口麻布
导致产业内贸易产生的原因有( )。 (A) 产品的异质 (B) 需求偏好的相似 (C) 规模经济 (D) 贸易政策的差异
英国实行自由贸易政策的主要措施是(     ) (A) 废除谷物法和航海法 (B) 逐步降低关税 (C) 大大减少纳税商品 (D) 取消特权公司 (E) 大大增加纳税商品
要素禀赋论认为,在国与国之间劳动生产率相同的条件下,形成各国间比较成本差异的原因有( )。 (A) 各国要素禀赋的差异 (B) 各国规模经济程度差异 (C) 各国要素组合比例不同 (D) 各国贸易政策不同
从时间上看,自创新国开始生产至模仿国完全由自己生产并替代进口的时期为()。 (A) 需求差距和反应差距 (B) 模仿差距 (C) 需求差距和掌握差距 (D) 反应差距和掌握差距
对外贸易政策的主要目的是(     ) (A) 保护本国的市场 (B) 扩大本国产品的出口市场 (C) 促进本国产业结构的改善 (D) 积累资本或资金 (E) 维护本国对外的政治关系
晚期重商主义实施的限制输入政策有(      ) (A) 禁上所有国外的商品的进口 (B) 对本国商品出口给予津贴 (C) 禁止若干国外商品,尤其是奢侈品的进口 (D) 对重要原料的出口课征出口税 (E) 课征保护关税,限制国外商品的进口
下列有关凯恩斯的说法正确的有(    ) (A) 他是英国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 (B) 他是凯恩斯主义的创始人 (C) 他著有《就业理论引论》一书 (D) 他的代表作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E) 他没有一本伍面系统的论述国际贸易的专门著作
新贸易保护主义保护措施多样化具体表现在(     ) (A) 把外贸政策法律化 (B) 按照有效保护税率设置阶梯关税 (C) 加强了征收“反补贴税”和“反倾销税”的活动 (D) 非关税壁垒不断提高 (E) 违背了《关贸总协定》的基本原则
倡导自由贸易政策的有(     )  (A) 亚当·斯密 (B) 凯恩斯 (C) 李嘉图 (D) 马歇尔 (E) 李斯特
德国经济学家李斯特提倡保护主义,他认为一国处于(     ) (A) 农业阶段,应实行自由贸易政策 (B) 农工阶段,应实行保护农业与工业政策 (C) 农工阶段,应实行保护幼稚工业政策 (D) 农工商阶段,应实行保护工商业政策 (E) 农工商阶段,应实行自由贸易政策
晚期重商主义执行的产业政策包括(    ) (A) 保护农业 (B) 鼓励外国技工移入,奖励国内工场手工业的发展 (C) 鼓励人才输出 (D) 奖励人口繁殖,充裕劳工来源,降低劳工成本 (E) 鼓励外国车船参与本国货物的运输
李斯特的保护幼稚工业理论将国民经济的发展分为(      )  (A) 原始未开化时期 (B) 畜牧业时期 (C) 农业时期 (D) 农工业时期 (E) 农工商时期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资本主义经济出现的特点主要有(     ) (A) 后起资本主义国家纷纷保护本国工业,抵制英国经济力量的入侵 (B) 自由贸易政策盛行 (C) 垄断代替了自由竞争 (D) 国际经济制度发生了巨大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