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河南农业大学中国近代史纲要

中国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有?正确答案:( ) (A) 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 (B) 群众路线 (C) 加强共产党自身的建设 (D) 坚持革命的武装斗争
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策略总方针是?正确答案:( ) (A) 发展进步势力 (B) 争取中间势力 (C) 孤立顽固势力 (D) 打击资产阶级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表现为?正确答案:( ) (A) 软弱性 (B) 妥协性 (C) 革命性 (D) 民主性
整风运动的主要内容是?正确答案:( ) (A) 整顿学风 (B) 整顿党风 (C) 整顿文风 (D) 整顿浮夸风
下列有关中共第一次工作重心转移的叙述,正确的是?正确答案:( ) (A) 在革命面临危机的背景下被迫转移的 (B) 经历了一个先实践后理论的认识过程 (C) 使党的民主革命任务发生了根本变化 (D) 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正确革命道路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的主要内容包括( ) (A) 关于新中国的国体和政体 (B) 关于新中国的基本民族政策 (C) 关于新中国的经济工作方针 (D) 关于新中国的外交工作原则
中国先进分子为什么和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旗帜?
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革命呈现了哪些新面貌?
20世纪20年代后期—30年代前中期,中国共产党内为什么连续出现“左”倾错误?
中国共产党是如何总结历史经验,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
简述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
简述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基本经验
为什么说中国的抗日战争是神圣的民族解放战争?
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为什么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基本经验是什么?
中共八大确定的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针是( ) (A) 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 (B)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 (C)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D) 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
毛泽东在1957年2月的一次重要讲话中指出,我们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是( ) (A) 正确处理敌我矛盾 (B)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C) 正确处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 (D) 正确处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
1961年,中共八届九中全会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的方针是( ) (A)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B) 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 (C) 积极领导、稳步前进 (D) 力争上游、多快好省
毛泽东提出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是( ) (A) 军事工作 (B) 文化工作 (C) 思想政治工作 (D) 政治经济工作
新中国建立后发生的一次全局性、长时间的严重“左”倾错误是( ) (A) 反右斗争扩大化 (B) “文化大革命” (C) 人民公社化运动 (D) “大跃进”
客观上宣告了“文化大革命”的理论和实践失败的是( ) (A) “四人帮”“组阁”图谋的破产 (B) 林彪反革命集团的覆灭 (C) 天安门事件的发生 (D) 江青反革命集团的覆灭
1966年5月至 1976年10月的发生的“文化大革命”是一场( ) (A) 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的政治革命 (B) 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的继续革命 (C) 给党、国家和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D) 社会主义道路同资本主义道路的斗争
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是在( ) (A) 1949年10月 (B) 1956年10月 (C) 1971年10月 (D) 1978年10月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点是( ) (A) 中共十届一中全会 (B) 中共十届三中全会 (C)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D) 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
1981年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是( ) (A) 中共十一届五中全会 (B) 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 (C) 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 (D) 中共十二届六中全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社会开始了( ) (A) 从旧民主主义向新民主主义的过渡 (B) 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C) 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D) 从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过渡
中共十三大提出了( ) (A)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B)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C)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验 (D)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中共十六大提出了( ) (A)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B)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C)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 (D)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进入到( ) (A) 资本主义社会 (B) 新资本主义社会 (C) 新民主主义社会 (D) 社会主义社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新民主主义社会属于( ) (A) 社会主义体系的过渡性质的社会 (B) 资本主义体系的过渡性质的社会 (C) 共产主义体系的过渡性质的社会 (D) 民主主义体系的过渡性质的社会
在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经济上处于领导地位的是( ) (A) 私人资本主义经济 (B) 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C) 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 (D) 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
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实行的是( ) (A) 无偿没收的政策 (B) 有偿征用的政策 (C) 和平赎买的政策 (D) 利用限制的政策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确立的标志是( ) (A)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完成 (B)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C) 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D) 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
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端是( ) (A) 《论十大关系》的发表 (B) 中共八大路线的制定 (C)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发表 (D) 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
毛泽东在1956年的《论十大关系》报告中围绕的基本方针是( ) (A)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B)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C) 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D) 实现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经过半个多世纪的艰苦奋斗取得的巨大成就主要体现在( ) (A) 从争取经济独立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B) 从赢得政治独立到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C) 从发展新民主主义文化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D) 从打破封锁到全方位对外开放 (E) 从“小米加步枪”到逐步实现国防现代化
中国进入到新民主主义社会后的经济成份包括( ) (A) 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 (B) 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 (C) 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 (D) 私人资本主义经济 (E) 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逐步实现( ) (A) 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B) 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 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D)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E) 国家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在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包括( ) (A) 对官僚资本主义的改造 (B) 对个体农业的改造 (C) 对个体手工业的改造 (D)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E) 对小资产阶级的改造
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毛泽东提出的对待古今中外优秀文化的方针是( ) (A) 古为今用 (B) 洋为中用 (C) 百花齐放 (D) 推陈出新 (E) 兼容并蓄
中共十三大确定的 “ 三步走 ” 的战略包括的三个阶段是( ) (A) 1990 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 1980 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B) 到 20 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C) 到 21 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D) 到 2010 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E) 到 2015 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左”倾错严重泛滥的主要标志是( ) (A) 高指标 (B) 瞎指挥 (C) 浮夸风 (D) “共产风”
于中国共产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前后,在中央政治局内结成“四人帮”的是( ) (A) 江青 (B) 张春桥 (C) 姚文元 (D) 王洪文
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方面毛泽东提出要造成的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是( ) (A) 又有集中又有民主 (B) 又有纪律又有自由 (C) 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 (D) 又有法制又有道德
为了冲破“两个凡是”的严重束缚,邓小平提出( ) (A) 要完整地、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 (B) 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实事求是 (C) “两个凡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 (D) 要制定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是( ) (A) 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 (B) 高度评价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C) 断然否定“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指导思想 (D) 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
1980年,中央决定设立的经济特区是( ) (A) 深圳 (B) 珠海 (C) 汕头 (D) 厦门
1979年3月,邓小平在理论工作务虚会上提出的“四项基本原则”是( ) (A) 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B) 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C) 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D) 坚持党的领导
1981年6月,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决议指出,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是( ) (A) 实事求是 (B) 群众路线 (C) 独立自主 (D) 解放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