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湖南大学-刑法学

1.青年乙于某日晚在一条僻静胡同里抢夺了一名妇女的黑色挎包,内有2000元人民币。在此案件的案情事实中,对犯罪构成没有意义的是( )。 A.实施了抢夺他人较大数额财物的行为 B.行为人具有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目的 C.行为人具有刑事责任能力 D.行为人选择了晚上在僻静胡同里作案
2.故意杀人未遂的犯罪构成属于( )。 A.修正的构成B.派生的构成C.复杂的构成 D.加重的构成
3.犯罪构成的要件是指( )。 A.犯罪客体、犯罪客观方面、犯罪主体和犯罪主观方面 B.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和应受惩罚性 C.犯罪行为、犯罪客体、犯罪客观方面、犯罪主体和犯罪主观方面 D.犯罪主体、危害社会的行为和犯罪客体
4.以具体社会关系是否受到犯罪行为的实际侵害为标准,可以把犯罪客体分为( )。 A.一般客体和直接客体 B.简单客体和复杂客体 C.物质性客体和非物质性客体 D.现实客体和可能客体
5.我国刑法分则规定的十类犯罪,其划分的根据是( )。 A.同类客体B.犯罪对象c.直接客体D.一般客体
6.下列各罪中,哪一个罪侵犯的客体是复杂客体?( ) A.故意杀人罪B.盗窃罪C.抢夺罪D.抢劫罪
7.犯罪客体是构成一切犯罪的( )。 A.主要要件B.次要要件 C.必备要件D.选择要件
8.复杂客体又可分为( )。 A.一般客体B.同类客体 C.直接客体D.主要客体和次要客体
9.犯罪的直接客体是指( )。 A.某一种犯罪所直接侵犯的具体的社会主义社会关系 B.某一种犯罪所直接侵犯的对象 C.某一种犯罪所直接侵犯的具体人或具体物 D.某一种犯罪所直接侵犯的社会关系的某一部分
10.下列各罪中,哪一个罪侵犯的是复杂客体? ( ) A.故意杀人罪B.盗窃罪C.玩忽职守罪 D.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
11.下列各罪中,哪一个罪只能由不作为方式构成( ) A.故意杀人罪 B.偷税罪 C.遗弃罪 D.过失爆炸罪
12.在犯罪构成要件中,属于核心地位的要件是( )。 A.犯罪客体 B.犯罪客观要件 C.犯罪主体 D.犯罪主观要件
13.某甲患有梦游症,一天夜晚在梦游时将同宿舍的室友某乙杀死,某甲早上醒来后见状大惊,随即报案。此案中,某甲的行为( )。 A.构成故意杀人罪 B.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 C.是受到精神强制下的行为,不负刑事责任 D.是睡梦中的无意识行为,不负刑事责任
14.不作为是指( )。 A.违反刑法禁止性规范的行为 B.行为人的身体没有活动 C.行为人不亲自实施犯罪行为 D.当为、能为而不为的情形
15.某甲为铁路扳道工,其工作是在相向的火车驶来时负责将铁轨岔开,以使火车安全运行。一日某甲因奖金分配问题与领导发生争执,为了发泄不满,在其值班期间擅自离开,结果造成两列火车相撞的重大事故。则某甲的行为( )。 A.属于作为的故意犯罪 B.属于作为的过失犯罪 C.属于不作为的故意犯罪 D.属于不作为的过失犯罪
16.甲带邻居家5岁的小孩乙去河里游泳,因没有看管好孩子,最后乙在河里溺水死亡。甲应负不作为犯罪的刑事责任。甲不作为犯罪的义务来源是( )。 A.法律的直接规定 B.职务上或业务上的要求 C.法律行为引起的义务 D.先行行为引起的义务
17.刑法中的因果关系在刑事责任中的意义是( )。 A.确立了行为人对特定危害结果负刑事责任的客观基础 B.负刑事责任的唯一根据 C.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的体现 D.体现了主客观相统一的刑事责任原则
18.刑事责任能力是指( )。 A.辨认自己实施的危害社会行为的能力 B.控制自己实施的危害社会行为的能力 C.辨认和控制自己实施的危害行为的能力 D.意识和意志能力
19.我国刑法规定的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是指( )。 A.14周岁以上不满18周岁 B.16周岁以上不满18周岁 C.14周岁以上不满16周岁 D.不满14周岁
20.甲醉酒驾驶自己的小车,超速行驶导致4名行人死亡,甲对此结果( )。 A.可以负刑事责任 B.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C.应当从轻处罚 D.应当负刑事责任
21.甲(15岁)先后唆使乙(15岁)盗窃他人财物折价l万余元;唆使丙(19岁)绑架他人勒索财物计2000余元;唆使丁(15岁)抢劫他人财物1500元。甲的行为构成何罪?( ) A.盗窃罪 B.抢劫罪 C.绑架罪 D.抢劫罪、绑架罪
22.刑事责任年龄的计算方法应当是( )。 A.按农历的年、月、日计算 B.从过生日的当天起算为满周岁 C.从过生日的第二天起算为满周岁 D.从过生日的前一天起算为满周岁
23.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 )。 A.应当减轻处罚 B.应当从轻处罚 C.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D.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24.在具备刑事责任能力和无刑事责任能力之间,还有( )能力的状况。 A.过度责任 B.减弱责任 C.限制责任 D.耗弱责任
25.精神病人只有在实施危害行为时( )自己行为时,才属于无刑事责任能力。 A.无意识或者无法控制 B.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 C.不能辨认或者能控制 D.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
26.完全无刑事责任能力是指( )。 A.精神障碍人B.又聋又哑的人或盲人 C.醉酒人 D.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
27.必备的主观要件是( )。 A.罪过 B.犯罪目的 C.犯罪动机 D.意外事件
28.下列何种犯罪,既可以由直接故意构成,也可以由间接故意构成的是( )。 A.杀人罪B.强奸罪 C.诬告陷害罪D.抢劫罪
29.甲欲杀妻另娶,某日在其妻乙的饭碗里投放毒药,他知道通常乙会喂3岁的女儿食物,但由于杀妻心切不顾孩子的死活,则甲对其女儿死亡的心理态度是( ) A.直接故意B.间接故意 C.疏忽大意的过失D.过于自信的过失
30.养花专业户李某为防止偷花,在花房周围私拉电网。一日晚,白某偷花不慎触电,经送医院抢救,不治身亡,李某对这种结果的主观心理态度是( )。 A.直接故意 B.间接故意 C.过于自信的过失 D.疏忽大意的过失
31.甲某蓄意杀害乙某,某夜将乙某骗至某工地,用预先准备好的木棍猛敲乙某的头部,认为乙某必死无疑,遂弃“尸”而去,后乙某被巡夜的联防队员所救,则甲某存在的认识错误是 ( )。 A.假想的犯罪 B.客体错误 C.因果关系的错误 D.对象的错误
32.司机刘某开车时打了个喷嚏,使方向盘失去控制,于是车冲向路边,将电线杆撞倒,电线被拉断,供电中断7小时,刘某的行为是( )。 A.过失破坏电力设备罪 B.交通肇事罪 C.毁坏公私财物罪 D.意外事件
33.某高校食堂的炊事员某乙在做菜时,误把仓库中的一瓶农药当做菜油用来炒菜,致使多人食后中毒,但因抢救及时,未造成任何伤亡。某乙的行为( )。 A.构成过失投放危险物质罪 C.构成投放危险物质罪 B.属于意外事件 D.不构成犯罪
34.犯罪的目的只存在于( )之中。 A.故意犯罪 B.直接故意犯罪 C.间接故意犯罪 D.过失犯罪
35.行为人实施侵害行为时误认为犯罪客体存在,而实际上当时并不存在,行为人的行为( )。 A.不构成犯罪 B.构成犯罪,但未遂 C.是假想犯罪 D.是过失犯罪
36.某甲意图杀害某乙,某日趁乙不备将乙从桥上推下企图将乙淹死,不料乙却因头部碰到石头而摔死,并不是被淹死的。甲的行为( )。 A.是故意杀人罪(既遂) B.是故意杀人罪(未遂) C.是意外事件 D.是过失致人死亡罪
37.行为人由于不能抗拒的原因造成损害的,属于( )。 A.不可抗力 B.意外事件 C.具有罪过 D.应负刑事责任
38.冬季某日,爆炸工甲误认为一个装有雷管的铝盒是他同事的饭盒,把它放在炉上烤,以致发生爆炸事故。甲对爆炸事故的发生在主观方面是( )。 A.间接故意 B.过失 C.故意 D.意外事件
39.根据故意形成的时间到实施行为的时间之间隔的长短,可将故意分为( )。 A.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 B.概括故意与具体故意 C.预谋故意与突发故意 D.事中故意与事后故意
40.某汽车司机在雨夜行车,从马路中间的一塑料布上驶过,司机以为塑料布下是附近农民的稻谷,结果压死了塑料布下睡着的一精神病人。司机对精神病人的死亡其主观心理态度属于( )。 A.间接故意 B.疏忽大意过失 C.过于自信过失 D.意外事件
1.根据一种犯罪所直接侵犯的具体社会关系的个数不同,可以将犯罪客体分为( )。 A.一般客体 B.同类客体 C.简单客体 D.复杂客体
2.按照犯罪所侵犯的社会关系的层次不同,可以将犯罪客体分为( )。 A.直接客体 B.间接客体 C.一般客体 D.同类客体
3.犯罪的客观要件可分为( )。 A.充分要件 B.先决要件 C.必要要件 D.选择要件
4.在下列犯罪中属于不作为形式的犯罪有( )。 A.遗弃罪 B.遗弃伤病军人罪 C.故意杀人罪 D.玩忽职守罪
5.危害结果是( )。 A.任何犯罪所必备的要件 B.选择要件 C.过失犯罪的必要要件 D.间接故意犯罪的必要要件
6.刑法意义上的因果关系是指( )。 A.作为追究行为人刑事责任客观基础的因果关系 B.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 C.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 D.客观方面要件与主观方面要件之间的因果关系
7.犯罪客观方面的事实特征有( )。 A.犯罪人的相貌 B.犯罪方法 C.危害行为 D.危害结果
8.不作为犯罪要求的特定义务是指( )。 A.道德义务 B.法律规定的义务 C.职务或业务上要求的义务 D.由行为人先行行为所引起的义务
9.关于不作为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行为人因为不履行抚养义务而构成遗弃罪,属于纯正的不作为犯 B.行为人以消极的身体动作违反刑法的命令规范构成犯罪的,属于纯正的不作为犯 C.行为人以消极的身体动作违反刑法的禁止性规范而构成犯罪的,属于不纯正的不作为犯 D.不作为不是什么都没有做,而是没有实施法律要求的行为。因此,行为人在战时驾飞机逃避服兵役,构成逃避兵役罪的,仍然是不作为
10.下列行为不属于危害行为的是( ) A.人在睡梦中的举动 B.人在不可抗力作用下的举动 C.人在身体完全受到强制下的行为 D.人在精神受到一定强制时实施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