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国家开放大学-中国教育简史.

“生活即教育”,就是在自然生活的环境下,必然会受到各种教育。 选择一项: 对 错
“社会即学校”,就是要使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融为一体。 选择一项: 对 错
在“教学做合一”中,“学”是中心,“教”和“做”都是紧密为“学”服务的。 选择一项: 对 错
陶行知提出儿童教育的三个要点是解放儿童的头脑、双手和空间。 选择一项: 对 错
陈鹤琴提出“活教育”,就是要儿童直接面向大自然、大社会去学习。 选择一项: 对 错
“活教育”就是要对传统的课程科目进行调整,建立新的课程科目体系。 选择一项: 对 错
龚自珍已不再从先天之性的角度谈教育对个人发展的作用。 选择一项: 对 错
龚自珍主张教师的职业应该独立。 选择一项: 对 错
魏源认为,教育的作用就是体现在承前启后上。 选择一项: 对 错
张之洞认为,要使中国从贫弱转为富强,首先要引进西方先进武器。 选择一项: 对 错
康有为强调教育是是中国弃旧图新的首要急务。 选择一项: 对 错
梁启超认为如果不兴民权,就谈不上开民智。 选择一项: 对 错
梁启超要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而不仅是造就少数人才。 选择一项: 对 错
梁启超要培养的“新民”,已是资本主义国家公民的标准。 选择一项: 对 错
按进化论的观点,世界总是不断进步的,国家的衰弱只是一时的,总会有光明的前途。 选择一项: 对 错
严复不仅强调“开民智”,还强调“鼓民力”、 “新民德”。 选择一项: 对 错
孙中山并不认为学习完全是个人自觉自动的行为。 选择一项: 对 错
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教育应是革命成功后的事,不赞成革命前就致力于教育。 选择一项: 对 错
早期共产主义者认为,不实现政治上的变革,就不可能有教育的发展和改革。 选择一项: 对 错
蔡元培谈到人的本性,既有生理和心理的需要,又有个性与群性的需要。 选择一项: 对 错
蔡元培所说的现象世界只是表象,而实体世界才是真实的世界。 选择一项: 对 错
蔡元培认为,只有体育、智育和德育协调发展,才是联系现象世界和实体世界的桥梁。 选择一项: 对 错
“尚自然, 展个性”是蔡元培民主教育观的集中体现。 选择一项: 对 错
杨贤江认为,教育主要是实现个人生活改善的手段。 选择一项: 对 错
杨贤江认为教育是上层建筑,与法制、政治、宗教、艺术等相同。 选择一项: 对 错
杨贤江认为,经济落后的民族,教育也是落后的。 选择一项: 对 错
陶行知曾经指出,由贫致富必须靠教育。 选择一项: 对 错
陶行知认为,作为一流教育家的体现,就是有开辟精神和创造精神。 选择一项: 对 错
陶行知毕生坚持教育救国论,将发展和改革教育作为头等大事。 选择一项: 对 错
黄炎培强调最重要的问题是生计,而解决生计问题全靠教育。 选择一项: 对 错
黄炎培认为教育的本质就具有职业性。 选择一项: 对 错
龚自珍主张把一切与国计民生有关的实学,都列为士人所应当学习研究的范围,并大力推崇水利、制造及图籍。 选择一项: 对 错
魏源认为夷人之长技有三:一是战舰,二是火器,三是养兵之法。 选择一项: 对 错
洪仁玕所谓的“上宝”是伦理道德,“中宝”是科学技术,“下宝”是政治制度。 选择一项: 对 错
张之洞“中学”的教育内容主要是“三纲”的封建道德规范。 选择一项: 对 错
张之洞只提倡学习“西艺”,而反对学习“西政”。 选择一项: 对 错
康有为在万木草堂教授弟子,以孔学、佛学、宋明理学为体,以史学、西学为用。 选择一项: 对 错
梁启超主张“以艺学为主义,以政学为附庸”。 选择一项: 对 错
严复三育并重的目标是“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 选择一项: 对 错
严复认为首先是要切实掌握工程技术,反对偏重科学理论的学习。 选择一项: 对 错
蔡元培所说的军国民教育就是德育,实利主义教育就是体育。 选择一项: 对 错
蔡元培认为美育是“完全人格之本”。 选择一项: 对 错
晏阳初为中国农村“愚、穷、弱、私”四大顽症设计了“文艺、生计、卫生、公民”四大教育。 选择一项: 对 错
梁漱溟的教育内容,以德育为首,多是旧的伦理道德行为规范,同时加入了其他各育的一些有价值的内容。 选择一项: 对 错
陶行知在工学团实行的六大训练是军事训练、生产训练、科学训练、识字训练、民权训练和生活训练。 选择一项: 对 错
黄炎培认为学校的课程应该特别重视打好理论基础。 选择一项: 对 错
陈鹤琴倡导“活教育”的两条原则是适应儿童特点和适应环境特点。 选择一项: 对 错
“活教育”课程分为儿童健康、社会、自然、艺术和文学活动五类。 选择一项: 对 错
张之洞认为中学只能为体,西学才能为用。 选择一项: 对 错
张之洞主张“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 选择一项: 对 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