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信阳师范学院鲁迅研究

鲁迅关于家乡民间鬼的传说的散文,除《女吊》之外,还有一篇收入《朝花夕拾》的______。
鲁迅在()说过,“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被周作人称为“最富鲁迅气氛”的小说是______。
在艺术上,鲁迅的两部散文集各呈特色: ______深沉含蓄,具有诗的凝练;《朝花夕拾》流畅清新,表现了散文的通脱与舒展。
1898年居里夫妇发现镭,鲁迅于1903年就写了______ ,介绍阐释这一科学发现的意义。
鲁迅说:“______,正与希望相同。”
哲理与诗情是鲁迅杂文艺术的一大特点,请问,从作品的类型来说,大致可以分成哪几类,各类的特点是什么?
鲁迅的小说《伤逝》、《孤独者》在收入《彷徨》集前均未在报刊上公开发表过。 A.正确 B.错误
[填空题,10分]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______。”
《准风月谈》的首篇 ______,一篇《野草》似的散文,融入了鲁迅所独有的上海都市体验。 :
1918年5月鲁迅的短篇小说《狂人日记》刊登于____第四卷第五号。
阿Q的性格中充满矛盾,其最核心的特征是____。
六一公公是鲁迅小说____里面的人物角色。
鲁迅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说过,“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____。”
《在酒楼上》把自己的生活道路概括为“像一只苍蝇饶了一点小圈子,又回来停在原地点”的是___。
鲁迅小说__的主题与阿尔巴绥夫的小说《工人绥惠略夫》有内在联系。
1929~1930年间,鲁迅译成了卢那察尔斯基的《艺术论》和普列汉诺夫的《艺术论》,这是鲁迅美学思想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的标识,请结合鲁迅美学思想的发展,试分析论述鲁迅对美的本质的认识。
谁是作者和续者姑且勿论,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上述鲁迅的这段话评论的是长篇小说《金瓶梅》。 A.正确 B.错误
最初题为《眉间尺》的小说,于1932年编入《自选集》时名为____。
鲁迅先生从自己小时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入手,重点描写了在阅读“老莱娱亲”和“_”两个故事时所引起的强烈反感,形象地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
“__”思想的提出,对于鲁迅来说,是具有根本性的,是贯穿鲁迅全部著作的中心思想
成仿吾等创造社、太阳社的革命文学家攻击鲁迅是“______”,所有的是“闲暇,闲暇,第三个还是闲暇”。
鲁迅说他写《_》是“只取一点,随意点染,铺成一篇”。
鲁迅在思考20世纪中国现代文化建设时,给予“______”以特别的关注。
在《呐喊》、《彷徨》中,鲁迅主要描写了 _的生活和历史命运。
对劳动人民“哀其不幸___”,鲁迅在小说创作中尖锐地指出改造国民性的紧迫性。
结合对《野草》中的《过客》、《死火》等篇章的阅读理解,试分析论述鲁迅在《野草》中所体现出来的人生哲学思想。
鲁迅去世时未完成的绝笔之作是《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 A.正确 B.错误
“横眉冷对千夫指,___”诗句是广为流传的鲁迅名言。
鲁迅在《摩罗诗力说》中介绍了拜伦、雪莱、普希金等“___”。
鲁迅主张“精神界之战士”的首要精神是“____”。
鲁迅在《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一文中,提出了“___”的责任的观点。
鲁迅在《论睁了眼看》一文中指出了国民性的“___”和“骗”的特点。
鲁迅曾呼吁要创造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___”的思想主张。
鲁迅小说___,由于“表现的深刻和格式的特别”,“颇激动了一部分青年读者的心”。
“___”是鲁迅杂文创作的一个特点,他常常将严肃的内容以喜剧幽默形态表现出来。
《理水》中鲁迅以两副笔墨写出了怎样的两个世界
英文版鲁迅研究专著Voices from the Iron House,A Study of Lu Xun的作者是李欧梵。 A.正确 B.错误
魏连殳是鲁迅小说______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
作出“_____”的决定,是鲁迅在“幻灯事件”后所作出的。
《示众》、《孔乙己》、《药》等小说,展现了鲁迅小说中“___”的结构特点。
鲁迅曾说他最喜欢的小说是短篇小说______。
在文学创作中,把鲁迅的想象才能发挥得最为充分的无疑是散文诗集______。
鲁迅写于1907年,发表于1908年的论文__,所要讨论的是文化问题。
鲁迅在思考20世纪中国现代文化建设时,在《科学史教篇》中给予“___”以特别的关注。
鲁迅说“____”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野草〉题辞》中,鲁迅为什么希望“地火”喷出来烧毁“野草”
“路人们于是乎无聊;觉得有无聊钻进他们的毛孔,觉得有无聊从他们自己的心中由毛孔钻出,爬满旷野,又钻进别人的毛孔中。”上述这段描写出自鲁迅的作品《复仇(其二)》。 A.正确 B.错误
1925年鲁迅等人成立莽原社,创办了_________杂志。
《起死》对鼓吹“无是非观”的庄子_______哲学进行了小说化和戏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