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生产力发展程度的标志是( ) A. 劳动者的素质 B. 劳动对象广泛程度 C. 生产工具 D. 运输工具
人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的决定性因素是 A. 人的劳动 B. 人具有理性 C. 人具有自由 D. 人有意志
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是 A. 具有思维能力 B. 具有语言文字 C. 制造使用工具 D. 具有情感意志
在阶级社会中,占支配地位的政治思想和法律思想是 A. 劳动人民的观念 B. 社会各阶级共同的理想 C. 统治阶级的思想 D. 先进阶级的思想
古诗说“王子去求仙,丹成入九天,洞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这是用神话形式说明时间 A. 是客观的 B. 是有限的 C. 是可知的 D. 是相对的
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 A. 事物数量的增加 B. 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 C. 事物的一切运动变化 D. 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规律是 A. 事物和现象之间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B. 事物和现象之间的外在的、偶然的间接的联系 C. 事物和现象之间的直接的、表面的可能性联系 D. 事物和现象之间的人为的、形式的非本质联系
新旧事物相区别的根本标志,看其( ) A. 是否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巨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途 B. 是否强大,是否完善 C. 形式是否新奇,是否具有新特点 D. 在时间上出现的先后
偶然性对事物发展过程 A. 不起任何作用 B. 起促进或延缓的作用 C. 有时起作用,有时不起作用 D. 起决定性作用
以下说明意识的本质的有 A.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B.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C. 意识是社会劳动的产物 D. 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 E. 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主要是因为 A.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 实践是认识的实质 D.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E.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下列各项正确反映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的制约和影响作用的有 A. 人口密度的大小可以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 B. 人口增长的快慢可以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 C. 人口状况的优劣可以加速或延缓社会发展 D. 一定数量的人口是社会物质生产的必要前提 E. 人口分布状况是否合理可以决定国家的强弱
杰出人物在历史上起一定的进步作用,与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决定作用是一致的,这是因为 A. 杰出人物是阶级的代表、群众的代表,是阶级和群众中的一员 B. 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是以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为基础的 C. 杰出人物的活动受到当时的群众活动和阶级斗争的制约 D. 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如何,取决于他在多大程度上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E. 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的性质和大小,是由他们所代表的阶级决定的
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 ) A.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惟一标准 D.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E. 实践决定认识
下列各项属于生产关系范畴的有 A. 历史主体与历史客体的关系 B. 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C. 产品的分配方式 D. 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 E. 人和人之间的政治关系
)认识的客体具有( ) A. 自然性 B. 实践性 C. 对象性 D. 社会历史性 E. 客观性
下列选项中属于认识的主体的有 A. 从事认识和实践活动的个人 B. 从事认识和实践活动的阶级 C. 从事认识和实践活动的政党 D. 从事认识和实践活动的阶层 E. 从事认识和实践活动的人类
下列说法哪些属于掌握适度原则( ) A. 注意分寸 B. 把握火候 C. 物极必反 D. 老虎屁股漠不得 E. 适可而止
下列各项正确反映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有 A. 内因和外因共同推动事物的发展 B. 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 C. 外因在事物发展中不起作用 D. 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 E. 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这是一种 A. 宿命论观点 B. 唯意志论观点 C. 机械唯物论观点 D. 朴素唯物论观点
改革在人类历史上具有普遍性,它是 A. 统治阶级向被统治阶级实行让步 B. 对社会体制进行改善和革新 C. 实行社会制度更替的一种形式 D. 缓和阶级矛盾、保持社会稳定的一种手段
片面强调理性认识的作用,在实际工作中会导致() A. 教条主义 B. 二元论 C. 经验论 D. 诡辩沦
联系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的方法论意义在于 A. 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世界 B. 它是认识事物本质的基础 C. 它是科学分门别类的客观依据 D. 它是正确区分不同事物的基础
英雄史观的理论基础是( ) A. 人是社会活动的主体 B. 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C. 社会意识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D. 社会运动是受偶然性支配的
社会经济的发展引起教育事业的发展,而教育事业的发展大大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反过来推动经济进一步增长。从因果关系来看,这属于 A. 原因和结果的相互区别 B. 原因和结果的相互依存 C. 原因和结果的相互渗透 D. 原因和结果的相互作用
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突出的表现为,意识能( ) A. 创造物质 B. 改造客观世界 C. 自由地创造和运用规律 D. 决定物质的状态
认识主体的本质属性是( ) A. 自然性和社会性 B. 自然性和意识性 C. 社会性相实跋性 D. 实践性和意识性
社会意识形态及其诸形式是 A. 与人类社会一同产生的 B. 随着阶级的产生而产生的 C.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形成和发展的 D. 在人类劳动、思维能力和社会意识发展到一定水平时出现的
)唯物辩证法认为,主观辩证法是 A. 头脑中自生的 B. 对客观辩证法的反映 C. “绝对观念”固有的 D. 从书本上学来的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 ) A. 矛盾双方的等同 B. 矛盾双方的调和 C. 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的性质 D. 不包含对立和差别
哲学上的两大基本派别是 A. 辩证唯物主义和机械唯物主义 B.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C.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D.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否定之否定规律 A. 在事物完成一个发展周期时才能完整地表现出来 B. 在事物发展过程中任何一点上都可以表现出来 C. 在事物经过量变和质变两种状态后表现出来 D. 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经过肯定和否定两个阶段表现出来
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的联系表现为 A. 群体意识是个人意识的总和 B. 个人意识决定群体意识 C. 个人意识是从群体意识中产生的 D. 二者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相互转化
人的认识作为某一事物的反映,必然是以这一事物为原型的,这是指反映具有( ) A. 客观性 B. 摹写性 C. 现实性 D. 创造性
任何英雄人物的历史作用都不能超出他们所处历史条件许可的范围.。这种看法是 A. 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B. 机械决定观点 C. 历史宿命论观点 D. 历史循环论观点
美国跨越了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从原始社会直接过度到资本主义社会;日耳曼人没有经过奴隶社会而直接过度到封建社会;中国一些少数民族由前资本主义社会直接过度到社会主义社会。这些历史事实说明 A. 五种社会形态划分的理论是错误的 B. 社会形态更替没有任何规律可以遵循 C. 它们违背了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D. 它们以世界范围内五种社会形态更替为前提
“任何英雄人物的历史作用都不能超出他们所处历史条件所许可的范围”,这种看法是 A. 宿命论观点 B. 机械论观点 C. 历史循环论观点 D. 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严格科学意义上的社会革命是指 A. 思想、文化、技术领域的重大变革 B. 革命阶级反对反动统治阶级的国家政权的斗争 C. 统治阶级内部政权的更替 D. 反动阶级对革命政权的篡夺
世界观就是 A. 观察世界形势的根本方法 B. 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根本观点 C. 对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 D. 对社会某些领域具体问题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