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陕西中医药大学-药剂学

与乳剂形成条件无关的是( )。 A 降低两相液体的表面张力 B 形成牢固的乳 化膜 C 加入反絮凝剂 D 有适当的相比
乳剂放置后出现分散相粒子上浮或下沉的现 象,这种现象是乳剂的( )。 A 分层 B 絮凝 C 转相 D 破裂
下列哪种物 质不能作混悬剂的 助悬剂 ( )? A 西黄蓍胶 B 海藻酸钠 C 硬脂酸钠 D 羧甲基纤维素
根据 Stokes 定律,混悬微粒沉降速度与下 列哪个因素成正比( )。 A 混悬微粒半径 B 分散介质的黏度 C 混悬微 粒半径平方 D 混悬微粒直径
标签上应注明“用前摇匀”的是( )。 A 溶液剂 B 糖浆剂 C 溶胶剂 D 混悬剂
减小混悬微粒沉降速度最有效的方法是 ( )。 A 增大分散介质黏度 B 加入絮凝剂 C 增大分 散介质的密度 D 尽量减少微粒半径
纯化水不能作为下列哪种液体药剂的分散 介质( )。 A 溶液剂 B 醑剂 C 糖浆剂 D 乳剂
下列关于乙醇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可与水、甘油、丙二醇以任意比例混合 B 能溶 解大部分有机物质和植物中的成分 C 乙醇与水混合可产生热效应与体积效应 D 含 乙醇 10%以上即具有防腐作用
溶胶剂中加入少量电解质可使溶胶剂( )。 A 产生凝聚而沉淀 B 具有电泳现象 C 增加亲 水性 D 增加稳定性
注射用乳剂宜采用( )为乳化剂。 A 阿拉伯胶 B 西黄蓍胶 C 三乙醇胺皂 D 泊洛沙姆
干胶法乳化植物油,初乳中油、水、乳化剂 的比例应为( )。 A 4:2:1 B 4:1:2 C 3:2:1 D 2:2:1
按分散系统分类,石灰搽剂属于( )。 A 溶液剂 B 混悬剂 C 乳剂 D 溶胶剂
属于用新生皂法制备的药剂是( )。 A 鱼肝油乳 B 石灰搽剂 C 胃蛋白酶合剂 D 硼酸甘油
为了使混悬剂稳定,加入适量亲水高分子物质 称为: A 助悬剂 B 润湿剂 C 絮凝剂 D 等渗调节剂
聚氧乙烯脱水山梨酸酯的正确叙述为( ) A 阳离子型表面活性剂,HLB15,常为 o/w 型乳化剂 B 司盘 80,HLB4.3,常为 w/o 型乳化剂 C 吐温 80,HLB15,常为 o/w 型乳化剂 D 阳离子型 表面活性剂,HLB15,常为增溶剂
乳剂由于分散相和连续相的比重不同,造成成 上浮或下沉的现象称为( )。 A 转相 B 破裂 C 酸败 D 分层
表面活性剂中毒性最大的是( )表面活性 剂。 A 阴离子型 B 阳离子型 C 非离子型 D 两性离子 型
下面关于液体制剂的特点错误的是( )。 A 吸收快,分剂量方便,给药途径广泛 B 溶液型液体制剂是热力学稳定体系,故物理化学 稳定性好 C 液体制剂可以减少胃肠道刺激 D 液体制剂贮运 不方便
下面叙述错误的是( )。 A (非离子型)混合乳化剂的 HLB 值可用下列公式 计算 HLBAB=(HLB*WA+HLB*WB)/(WA+WB) B 乳化膜有单分子膜、多分子膜、固体微粒膜三种 C 乳剂分层是由两相密度差引起,絮凝由动电位的 改变引起 D 乳剂中两相之间的界面张力愈大则乳剂稳定
吐温—80 属何种类别表面活性剂( )。 A 阳离子型 B 阴离子型 C 两性离子型 D 非离子 型 E 离子型
咖啡因在苯甲酸钠的存在下溶解度由 1:50 增 至 1:1.2,苯甲酸钠的作用( )。 A 增溶 B 防腐 C 乳化 D 助溶
苯巴比妥在 90%的乙醇溶液中溶解度最大,90% 的乙醇溶液是( )。 A 助溶剂 B 增溶剂 C 消毒剂 D 潜 溶剂
制备复方碘溶液时,加入的碘化钾的作用是 ( )。 A 助溶剂和增溶剂 B 增溶剂和消毒剂 C 助溶剂和稳定剂 D 极性溶剂
制备难溶性药物溶液时,加入的吐温的作用是 ( )。 A 助溶剂 B 增溶剂 C 乳化剂 D 分 散剂
配药物溶液时,将溶媒加热的目的是增加药物 的( )。 A 溶解度 B 稳定性 C 润湿性 D 溶 解速度
半极性溶剂是( )。 A 水 B 丙二醇 C 甘油 D 液体石蜡
下列各物具有起昙现象的表面活性剂是( )。 A 硫酸化物 B 聚山梨酯类 C 季铵盐类 D 脂肪酸山梨坦类
最适合作 W/O 型乳剂的乳化剂的 HLB 值是 ( )。 A HLB 值在 1~3 B HLB 值在 3~8 C HLB 值在 7~15 D HLB 值在 9~13
有关表面活性剂生物学性质的错误表述是 ( )。 A 表面活性剂对药物吸收有影响 B 表面活性剂与 蛋白质可发生相互作用 C 表面活性剂中,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毒性最大 D表面活性剂长期应用或高浓度使用可能出现皮肤 或粘膜损伤
以吐温为乳化剂形成乳剂,其乳化膜是( )。 A 单分子乳化膜 B 多分子乳化膜 C 固体 粉末乳化膜 D 复合凝聚膜
乳剂中分散的乳滴聚集形成疏松的聚集体,经 振摇即能恢复成均匀乳剂的现象称为( )。 A 分层 B 絮凝 C 转相 D 合并
混悬剂的物理稳定性因素不包括( )。 A 混悬粒子的沉降速度 B 微粒的荷电与水化 C 絮凝与反絮凝 D 分层
有关助悬剂的作用错误的有( )。 A 能增加分散介质的粘度 B 可增加分散微粒的 亲水性 C 高分子物质常用来作助悬剂 D 表面活性剂常 用来作助悬剂
制备混悬液时,加入亲水高分子材料,增加体 系的粘度,称为( )。 A 助悬剂 B 润湿剂 C 增溶剂 D 絮 凝剂
下列不是酒剂、酊剂制法的是( )。 A 回流法 B 热浸法 C 煎煮法 D 渗 漉法
浸出的关键在于保持下列哪项目标,以使浸出 顺利进行并达到完全( )? A 最高的PH值 B 最大的浓度差 C 较长的 时间 D 较高的温度
下列浸出制剂中,哪一种主要作为原料而很少 直接用于临床( )? A 浸膏剂 B 合剂 C 酒剂 D 酊剂
除另有规定外,含有毒性药的酊剂,每 100ml 应 相当于原药材( )。 A 5 g B 10 g C 15 g D 20 g
需作含醇量测定的制剂是( )。 A 煎膏剂 B 流浸膏剂 C 浸膏剂 D 中药合剂
浸出药剂是一类比较复杂的药剂,其主要特点 体现在( )。 A 组成单纯 B 具有原药材各浸 出成份的综合疗效 C 不易发生沉淀和变质 D 药理作用强烈
药材煎煮应加下列哪种水浸泡,一般时间约半 小时,以利有效成份的浸出( )? A 沸水 B 热水 C 冷水 D 热蒸馏水
制备浸出药剂时,一般来说,下列哪一项是浸 出的主要对象( )? A 有效成分 B 有效单体化合物 C 有效成分及 辅助成分 D 有效成分及无效成分
欲制得较高浓度的乙醇,最好的方法是将稀乙 醇进行( )。 A 常压蒸馏 B 减压蒸馏 C 分段蒸馏 D 重蒸馏
盐酸、硫酸、枸橼酸、酒石酸等为常用的浸出 辅助剂之一,主要用于促进下列哪项的浸出( )? A 生物碱 B 苷 C 有机酸 D 糖
流浸膏剂是指药材用适宜的方法浸出有效成 分,并调整浓度至规定标准,通常为( )。 A 每 ml 与原材料 2-5g 相当 B 每 ml 与原材料 1-3g 相当 C 每 ml 与原材料 3g 相当 D 每 ml 与原材料 1g 相当
中药合剂与口服液的主要区别在于( )。 A 是否添加矫味剂及剂量B 是否含醇C 是否含有 抑菌剂 D 是否含有西药成分
热原致热的主要成分是( ) 。 A 脂多糖 B 磷脂 C 胆固醇 D 蛋白质
以下制备注射用水的流程最合理的是 ( ) 。 答案 A 自来水→滤过→电渗析→离子交换→蒸馏→ 注射用水 答案 B 自来水→滤过→离子交换→电渗析→蒸馏→ 注射用水 答案 C 自来水→滤过电渗析→-蒸馏→离子交换→ 注射用水 答案 D 自来水→离子交换→滤过→电渗析→蒸馏→ 注射用水
配制注射剂的环境区域划分正确的是 ( ) 。 A 精滤、灌装、封口、灭菌为洁净区 B 配液、 粗滤、精滤为控制区 C 配液、粗滤、灭菌、灯检为控制区 D 粗洗、 灭菌、灯检、包装为一般生产区
输液剂的滤过、灌封要求的洁净级别 ( ) 。 A 100 级 B 1 万级 C 10 万级 D 30 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