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5 “天不变,道亦不变”是____。 [A:]唯物论观点 [B:]唯心论观点 [C:]辩证法观点 [D:]形而上学观点
4 唯心主义产生的认识论根源是____。 [A:]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相分裂 [B:]主观同客观、认识同实践相分裂 [C:]世界观和方法论相分裂 [D:]自然观和历史观相分裂
3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哲学有三个局限性,即____。 [A:]主观性、片面性和表面性 [B:]直线性、循环性和盲目性 [C:]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不彻底性 [D:]孤立的、静止的和片面的看问题
2 下列各对范畴之间的关系,其性质属于思维和存在关系的有____。 [A:]自由和必然 [B:]真理和客观规律 [C:]生产关系和生产力 [D:]理论和实际 [E:]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
1 时间和空间是人类感性直观中的先天形式,这是一种____。 A.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B:]二元论的观点 [C:]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D:]机械唯物论的观点
18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是( )。 A、诡辩论的观点 B、辩证法的观点 C、形而上学的观点 D、变化发展的观点 E、唯心主义的观点
17 下列表述中,体现重视矛盾特殊性的有( )。 A、对症下药,量体裁衣 B、欲擒故纵,声东击西 C、因时制宜,因地制宜 D、物极必反,相反相成 E、因材施教,因人而异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包括两个方面,即( )。 A、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B、物质世界是否发展变化的问题 C、物质世界能否为人们认识的问题 D、世界的本原是一个还是多个的问题 E、实践和认识的关系问题
下列各对范畴之间的关系,其性质属于思维和存在关系的有( )。 A、自由和必然 B、真理和客观规律 C、生产关系和生产力 D、理论和实际 E、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
14 联系的多样性表现为( )。 A、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 B、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 C、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 D、幻想联系和真实联系 E、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
13 哲学是( )。 A、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B、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C、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D、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 E、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最一般规律的科学
12 割裂量变和质变的辩证统一,会导致( )。 A、庸俗唯物主义 B、庸俗进化论 C、改良主义 D、激变论 E、冒险主义
11 辩证法的总特征要求人们( )。 A、用整体性的观点观察事物 B、在观察事物时不要把部分从整体中分离出来加以研究 C、一切以条件、时间、地点为转移 D、用变化发展的观点观察事物 E、用具体的、历史的观点观察事物
10 下列论著属于意识形态的有( )。 A、曹雪芹的《红楼梦》 B、李时珍的《本草纲目》 C、孔子的《论语》 D、宋应星的《天工开物》 E、邹容的《革命军》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我国必须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坚持对外开放,积极吸收外国的优秀文明成果,发展自己,增强我国自力更生的能力。这样做依据的哲学道理有( )。 A、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 B、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 C、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D、外因对事物的发展有重要影响作用 E、外因和内因结合在一起共同推动事物发展
7 下列选项中,体现量变引起质变哲学道理的有( )。 A、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B、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C、水滴石穿,绳锯木断 D、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E、长堤溃蚁穴,君子慎其微
6 主观唯心主义的时空观认为( )。 A、时空是人类感性直观中的先天形式 B、客观世界中存在“绝对时空” C、时空是感觉系列调整了的体系 D、时空是有限的又是无限的 E、时空是“绝对观念”外化的产物
5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容是完整的严密的科学体系,因为它是( )。 A、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 B、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C、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统一 D、唯物辩证自然观和唯物辩证历史观的统一 E、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统一
4 古语说:“奢糜之始,危亡之渐。”这句话是说,奢侈逐步发展会导致危亡。其中包含的哲学道理有( )。 A、现象是本质的外部表现 B、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 C、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D、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E、质变会引起新的量变
3 同一性是矛盾的基本属性之一。下列命题中,属于矛盾同一性含义的有( )。 A、矛盾双方相互排斥 B、矛盾双方相互依存 C、矛盾双方相互贯通 D、矛盾双方相互渗透 E、矛盾双方相互转化
2 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 )。 A、使事物保持相对稳定,为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提供必要前提 B、矛盾双方互相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 C、规定了事物向着对立面转化的基本趋势 D、推动矛盾双方的力量对比和相互关系发生变化 E、突破事物存在的限度,实现事物的质变
一切哲学派别都不能回避并首先要回答的问题是( )。 A、世界处于什么状态 B、世界运动有没有规律 C、世界的本原是什么 D、自然界和社会的关系 E、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27 下列观点中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有( )。 A、吾心便是宇宙,宇宙便是吾心(陆九渊语) B、存在就是被感知(贝克莱语) C、理在事先(朱熹语) D、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王守仁语)
26 哲学的党性是指( )。 A、凡是哲学或属于唯物主义或属于唯心主义 B、凡是哲学都为一定阶级服务 C、凡是哲学或属于形而上学或属于辩证法 D、凡是哲学或者是反动的或者是进步的
25 各种运动形式的区别,主要取决于( )。 A、它们不同的复杂程度 B、它们不同的稳定性和相互关系 C、它们不同的物质基础和特殊矛盾 D、人们进行科学研究的不同需要
24 哲学上的两大基本派别是指( )。 A、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C、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D、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 A、古希腊朴素唯物主义哲学 B、17世纪英国唯物主义哲学 C、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 D、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
“原因和结果的区分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这是( )。 A、唯物主义的观点 B、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C、诡辩论的观点 D、折衷主义的观点
21 事物的质和量的区别在于( )。 A、质是事物的内在规定性,量是事物的外在表现 B、事物的质是单一的,事物的量是多方面的 C、质与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量与事物的存在不是直接同一的 D、事物的质是不变的,事物的量是不断变化的
主、客观唯心主义的共同之点是( )。 A、都承认世界是主观精神的产物 B、都承认世界是客观精神的产物 C、都否认世界的物质性 D、都否认世界是运动的
1 在现实中缺乏充分根据,因而在当前条件下,不能实现的称之为( )。 A、不可能性 B、现实的可能性 C、抽象的可能性 D、微小的可能性
2 现象和本质是揭示( )。 A、事物的外部矛盾和内部矛盾相互关系的一对范畴 B、事物的内在要素和表现方式的一对范畴 C、事物的外部联系和内部联系的一对范畴 D、事物的先后相继,彼此制约关系的一对范畴
3 “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着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这是一种( )。 A、形而上学的观点 B、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C、相对主义诡辩论的观点 D、激变论的观点
4 “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这是一种( )。 A、相对主义的观点 B、唯心主义的观点 C、形而上学的观点 D、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5 矛盾问题的精髓是( )。 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关系的问题 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问题 C、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关系的问题 D、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关系的问题
假象是指( )。 A、正面地直接表现本质的现象 B、不存在于客观事物之中的现象 C、和本质没有同一性的现象 D、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的现象
7 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是( )。 A、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B、普遍和特殊的关系 C、无限和有限的关系 D、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8 包含在现实事物之中的,预示着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是潜在的尚未实现的东西,称之为( )。 A、偶然性 B、必然性 C、现实性 D、可能性
9 “天不变,道亦不变”是( )。 A、唯物论观点 B、唯心论观点 C、辩证法观点 D、形而上学观点
10 庸俗唯物主义在意识本质问题上的错误在于( )。 A、不懂得物质对意识的作用 B、不了解意识对物质的依赖关系 C、抹煞意识形式的主观性 D、否认意识内容的客观性
11 唯物辩证法的范畴是( )。 A、内容和形式都是主观的 B、内容和形式都是客观的 C、内容是主观的,形式是客观的 D、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12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哲学有三个局限性,即( )。 A、主观性、片面性和表面性 B、直线性、循环性和盲目性 C、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不彻底性 D、孤立的、静止的和片面的看问题
13 只承认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的观点是( )。 A、主观唯心主义 B、相对主义 C、客观唯心主义 D、唯物主义
4 肯定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这种观点是( )。 A、辩证法 B、形而上学 C、唯心主义 D、可知论
15 唯心主义产生的认识论根源是( )。 A、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相分裂 B、主观同客观、认识同实践相分裂 C、世界观和方法论相分裂 D、自然观和历史观相分裂
16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或然率就是对( )。 A、可能性在质上的科学说明 B、可能性在量上的科学说明 C、可能性在质量结合上的科学说明 D、可能性向现实性转化的科学说明
17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是( )。 A、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B、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C、抽象和具体的关系 D、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 )。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B、反映论和先验论的标准 C、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D、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标准
19 一切现象都是必然的,客观世界不存在偶然性,这种观点是( )。 A、唯心主义的非决定论 B、相对主义的诡辩论 C、辩证唯物主义决定论 D、形而上学机械决定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