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毕业教育

北京中轴线的空间布局符合《考工记》中的“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的都城规划理念,形成了()的空间格局。

A、左社右祖,面朝后市

B、左祖右社,面朝后市

C、左祖右社,面朝前市

D、前祖后社,面朝后市
在《考工记·总叙》中是这样定义“造物”活动的:”知者创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其中,“巧者”指的是()。

A、八面玲珑的弄臣

B、技艺高明的匠人

C、明辨是非的智者

D、能说会道的艺人
《考工记》作为中国现存最早的手工艺技术专著,现存有多少个工种()。

A、26

B、25

C、24

D、23
源自春秋时期对于手工业者产品质量的监管制度,为确保产品的质量,工匠在自己制作的器物上刻上自己的名字,以示对产品负责。

A、物是人非

B、物逢其主

C、物归原主

D、物勒工名
根据《考工记》记载,下列哪项不是衡量一个优秀工匠的标准?

A、技艺精湛

B、善于创新

C、遵守规矩

D、追求速度
《周礼》与《考工记》均是记载同一时期的百工建构之事,因此河间献王刘德整理《周官》时,广采博取,把《考工记》编入《周官》,以补()篇之缺。

A、春官

B、夏官

C、秋官

D、冬官
“燕之角,荆之干,妢胡之笴,吴粤之金锡,此材之美者也。”“美材”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包含对审美价值的要求,但这里的“美”应该更注重材料的品质和()”。

A、相宜

B、相仿

C、相克

D、相对
知者创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中的“守”指的是()。

A、保护财产

B、守卫国家

C、收拾材料

D、遵循规则
《考工记》中提及的“百工”,指的是什么?

A、特指高级工匠

B、泛指各种手工艺人

C、一百种不同的工匠职业

D、指所有从事体力劳动的人
《考工记》中的“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体现了“和合”的思想,它指代的是()。

A、汇聚、融入

B、组合、拼装

C、和谐、和睦

D、联姻、和亲
中国目前所见年代最早的手工业技术文献是()。

A、《营造法式》

B、《考工记》

C、《本草纲目》

D、《天工开物》
今所流传的《考工记》出自于春秋战国时期的()。

A、《尚书》

B、《礼记》

C、《春秋》

D、《周礼》
中国科学院院士钱临照(1906-1999)先生称“考工记乃我先秦之()”,代表了科技史界的主流看法。

A、掌上全书

B、百科全书

C、鲁班全书

D、四库全书
《考工记》中提到的“百工”指的是什么?

A、农民

B、官员

C、商人

D、手工业者
以下哪个概念不是《考工记》中提到的?

A、巧夺天工

B、因地制宜

C、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D、量体裁衣
《考工记》是总结中国古代工匠造物经验的科技巨著,其将工匠精神中精益求精的内涵概括为()二字。

A、“良”与“和”

B、“大”与“阔”

C、“高”与“准”

D、“美”与“艳”
2024年,“北京中轴线”被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录,其基础设计原则源自()。

A、《天工开物》

B、《考工记》

C、《园冶》

D、《资治通鉴》
据《考工记》记载,在某些专业分工中,达到一定的技术水准,则称之为()。

A、强工

B、鲁工

C、国工

D、大工
《考工记》上卷追述了远古以来造物制器的历史,详尽地记载了一些器物的形制、结构和工艺要求,表达了()的思想理念。

A、天子造物

B、百姓造物

C、圣人造物

D、自然造物
《考工记》中的“营国制度”将城邑建设体制分为三级,即()、诸侯城和都。

A、总城

B、王城

C、帝都

D、王国
《考工记》通篇以6000余字记述了百工之事与百工之法。

A、正确

B、错误
《考工记》中的“考工”二字,指的是考核工匠之意。

A、正确

B、错误
《考工记》中创造出好物的前三个因素的天、地、材,都属于一个共同的范畴,那就是“百工之事”。

A、正确

B、错误
从“知自然”而“制自然”,因“制自然”而更“知自然”。这是对人在工艺设计与制造中的主体地位与主导作用的强调,这种对人的肯定化作一种思想弥漫在整个造物活动之中。

A、正确

B、错误
《考工记》中“粤无镈”的说法是一个错误的判断。

A、正确

B、错误
《考工记》中所反映的造物和设计的本质,是去平衡、妥善地处理天、地二者之间的关系。

A、正确

B、错误
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考工记》的工匠设计思想源自于典籍记载。

A、正确

B、错误
《考工记·总叙》中提到的造物的物质起点指的是: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

A、正确

B、错误
《考工记》全书分为上下两卷,上卷概述了百工之事,明确了器物优制的主要原则,即:天时、地气、材美、工巧。

A、正确

B、错误
《考工记》一书保留了东汉时百工的生产技术与工匠的管理制度,是东汉造物文化的典范,为我们了解当时的绿色设计思想提供了理论范式。

A、正确

B、错误
《考工记》作为中国现存最早的手工艺技术专著,原包含有木工、金工、皮革、染色、玉器、金银器6大类。

A、正确

B、错误
“一弓用四季”体现的是《考工记》记载的对于自然规律的尊重和遵循。

A、正确

B、错误
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博士(Joseph Needham,1900-1995)在其煌煌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中,视《考工记》为“研究中国古代美术史的最重要的文献”。

A、正确

B、错误
《考工记》中非常鼓励舍近求远,要懂得变通;反对就地取材,过于单一。

A、正确

B、错误
“知者创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那么,在这句话中,创物的是谁呢?所谓“知者”,“知”是一个通假字。知者,就是聪明、有创造才能的人。

A、正确

B、错误
“知者创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这句话体现了古人对于器物的敬重之心。

A、正确

B、错误
“橘逾淮而北为枳,鸜鹆不逾济,貉逾汶则死,此地气然也。”中的“地气”这一命题要求我们回到地域性、本地性中去,从而将本土资源的利用合理化,减少“舍近求远”“取短补长”的资源利用的不协调。

A、正确

B、错误
先秦时期的古人就已经深刻地认识到了地理环境、地域因素对器物制作的影响,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A、正确

B、错误
“吴粤之剑,迁乎其地而弗能为良,地气然也。”证实了“地气”除了地理环境意义上的影响,还有意识地强调造物生产的当地的社会条件,比如文化传统、政治因素等等,这是作为相对客观自然的一种社会存在。

A、正确

B、错误
作为理论形态的《营造法式》,更是如此,是南宋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和人文生态的综合体现,是对南宋及其南宋以前中国古代建筑设计思想体系的一次体系化总结。

A、正确

B、错误
《营造法式》中的权变思想允许在遵循标准和法则的同时,有一定的灵活性和创新性。

A、正确

B、错误
李诫重新编纂的《营造法式》于崇宁三年编制完成。

A、正确

B、错误
《营造法式》通过法式的方式,对各种建筑形制进行规范,它背后的标准化定性思维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对特定建筑用工和用料进行细致的前期规划,是节约建筑资源、避免浪费,践行绿色设计思想的一种十分有效的手段。

A、正确

B、错误
《营造法式》这本书有着非常清晰的定位、目的和逻辑。作为一部“法式”,它要求“百工从事者,亦皆有法”。

A、正确

B、错误
《营造法式》中有“材有八等”的概念,那么具体而言,第一等:广九寸,厚八寸,以八分(一声)为一分°(四声)。这是对第一等材料,也就是最高等级材料的规定。

A、正确

B、错误
《营造法式》中的绿色设计思想与现代绿色建筑理念完全不一致。

A、正确

B、错误
《营造法式》中的定分思想主要体现了以材定分°、以木为主的建筑理念。

A、正确

B、错误
林徽因为了避免概念混淆,将材分制度的“分”加上角注,特意说明。

A、正确

B、错误
《营造法式》的核心思想是将定性和定量相结合,还能够在保持稳定的用材、用料的秩序的基础上,对各个工作项目的标准制定出灵活的、浮动的变化形式。

A、正确

B、错误
自古以来建筑都不是简单的“做房子”,建筑是一个时代社会生活的集中体现,包括自然的、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习俗的等等方面的综合影响。

A、正确

B、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