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安徽医科大学临床药理学(临床)

发生死亡病例的ADR的报告时限是多少日()
A、
A.立即
B、
B.15日
C、
C.30日
D、
D.7日
药物警戒与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共同关注()
A、
A.药物误用
B、
B.药物滥用
C、
C.合格药品的不良反应
D、
D.药品用于无充分科学依据并未经核准的适应证
承担发布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的机构是()
A、
A.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
B、
B.国家药典委员会
C、
C.行政事项受理服务和投诉举报中心
D、
D.药品评价中心
关于药品群体不良事件与药品不良反应的区别,说法错误的是()
A、
A.药品不良反应以“合格药品”为前提,而药品群体不良事件不需要这个前提
B、
B.药品不良反应使用过程强调“正常用法用量”,而药品群体不良事件没有这个要求
C、
C.药品群体不良事件强调对相对集中时间、区域内、一定数人群的影响,药品不良反应没有这个要求
D、
D.药品群体不良事件和药品不良反应都需要予以紧急处置
在一定的时间、一定范围内对某一医院或某一地区所发生的药品不良反应及药品利用情况进行详细记录,来探讨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规律是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方法中的( )
A、
A.自愿报告制度
B、
B.处方事件监测
C、
C.医院集中监测系统
D、
D.药物流行病学研究
药品不良反应报表的主要内容不包括()
A、
A.病人的一般情况
B、
B.体内药物浓度
C、
C.引起不良反应的药品及并用药品
D、
D.不良反应的处理和结果
药品不良反应因果关系评定主要依据不包括( )
A、
A.时间联系
B、
B.个人经验
C、
C.以往是否已有对所用药品不良反应的报道和评述
D、
D.发生事件后撤药的结果
在药物安全相关概念中,ADR和AE分别代表()
A、
A.不良反应,不良事件
B、
B.不良事件,不良反应
C、
C.副反应,不良事件
D、
D.副反应,不良反应
新的ADR是指( )
A、
A.患者用药后出现了医生以前没见过的不良反应
B、
B.患者用药后出现了患者以前未出现过的不良反应
C、
C.患者用药后出现了药品说明书中未载明的不良反应
D、
D.患者用药后出现了《临床用药须知》中未载明的不良反应
一般ADR的报告时限是多少日()
A、
A.立即
B、
B.15日
C、
C.30日
D、
D.7日
GMP是指
A、
实验室管理规范
B、
非临床试验管理规范
C、
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D、
经营质量管理规范
流行病学研究中所指的群体
A、
一定范围内的人群
B、
只限于病人
C、
只限于非病人
D、
只限于一个家庭
IV 期临床试验样本数为
A、
多发病≥300例,其中主要病种≥100例
B、
常见病≥2000例
C、
主要病种≥300例
D、
20~30例
随机对照试验中的“双盲法”是指
A、
治疗组服用试验药物,对照组服用安慰剂
B、
研究者和研究对象都不知道安慰剂的性质
C、
研究者和研究对象都不知道药物的性质
D、
研究者和研究对象都不知道分组情况
药物代谢动力学(药代动力学)是研究
A、
药物作用的动能来源
B、
药物在机体影响下所发生的变化及规律,包括吸收、分布、代谢、排泄过程
C、
药物在体内的变化
D、
药物作用强度随剂量、时间变化的消长规律
弱酸性或弱碱性药物的pKa都是该药在溶液中
A、
90%离子化时的pH
B、
80%离子化时的pH
C、
50%离子化时的pH
D、
80%非离子化时的pH
E、
90%非离子化时的PH
开展临床试验单位的所有研究者都应具备
A、
承担科学的临床试验的专业资格
B、
经过GCP培训
C、
承担该项临床试验的专业特长、资格和能力,并经过GCP培训
D、
承担科学研究的专业特长
Ⅱ期临床试验
A、
药物毒性
B、
疗效观察
C、
比较研究
D、
安全性考核和剂量调整
现、评估、理解和预防不良作用或任何其他药物相关问题的科学和活动称为
A、
药品不良反应
B、
药物警戒
C、
药物副作用
D、
药物相互作用
关于口服给药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吸收后经门静脉进入肝脏
B、
吸收迅速而完全
C、
有首过消除
D、
小肠是主要的吸收部位
E、
是常用的给药途径
患者,男,49岁,患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每12小时皮下注射4U胰岛素以确保血糖浓度维持在80~140mg/dl。这种给药途径下,胰岛素的吸收方式是
A、
主动转运
B、
易化转运
C、
渗透
D、
被动转运
E、
简单扩散
研究者应保存临床试验资料至临床试验终止后 ( )年。申办者应保存临床试验资料至试验药物被批准上市后 ( )年
A、
1;3
B、
3;3
C、
1;5
D、
5;5
某酸性药在pH=5时的非解离部分为90.9%,其pKa的近似值是
A、
6
B、
5
C、
4
D、
3
E、
2
有关制剂因素对药物吸收的影响,错误的是
A、
影响药物从溶液剂吸收的因素有溶液的黏度、渗透压、络合物的形成、胶束的增溶作用以及化学稳定性等
B、
乳剂中的乳化剂有表面活性作用,可改善胃肠黏膜性能,促进药物吸收
C、
混悬剂促进吸收是因为混悬剂中药物颗粒小,在胃肠道中暴露面积较大的原因
D、
散剂服用后不需要崩解和分散过程,因此是吸收较快的固体剂型
E、
片剂应用最广,表面积大,因此是吸收最快的一种制剂
药物的临床研究包括
A、
临床试验
B、
生物等效性试验
C、
临床试验和生物等效性试验
D、
药理、毒理试验
列药物中与血浆蛋白结合最少的是
A、
保泰松
B、
阿司匹林
C、
华法林
D、
异烟肼
E、
甲苯磺丁脲
耐受性试验属于
A、
I期临床试验
B、
II期临床试验
C、
III期临床试验
D、
IV期临床试验
治疗作用初步评价阶段为
A、
Ⅰ期临床试验
B、
Ⅱ期临床试验
C、
Ⅲ期临床试验
D、
Ⅳ期临床试验
高血压伴消化性溃疡患者不宜选用的药物是
A、
普莱洛尔
B、
利舍平
C、
哌唑嗪
D、
卡托普利
不具有扩张冠脉的药物
A、
硝酸甘油
B、
硝苯地平
C、
维拉帕米
D、
普萘洛尔
抗心绞痛药共有的药理作用
A、
扩张血管
B、
减少心肌耗氧量
C、
减慢心率
D、
抑制心肌收缩力
强心苷治疗心衰的机制是
A、
抑制房室传导
B、
强加心肌收缩力
C、
抑制窦房结
D、
缩短心房的ERP
强心苷治疗心衰的原发作用是
A、
使已扩大的心室容积缩小
B、
增加心肌收缩性
C、
增加心脏工作效率
D、
减慢心率
属于ⅠC类的抗心律失常药物是
A、
奎尼丁
B、
利多卡因
C、
胺碘酮
D、
普罗帕酮
抑制平滑肌和心肌细胞钙离子内流的降压药是
A、
利舍平
B、
氢氯噻嗪
C、
硝苯地平
D、
肼屈嗪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抗炎稳定斑块的药物是
A、
他汀类
B、
抗凝药
C、
抗生素
D、
抗血小板药物
苯妥英钠可用于
A、
高血压
B、
癫痫大发作
C、
强心苷中毒引起的室性心律失常
D、
窦性心动过速
硝普纳主要用于
A、
用于高血压危象
B、
用于中度高血压伴肾功能不全
C、
用于重度高血压
D、
用于轻中度的高血压
强心苷中毒时,哪种情况不应给钾盐
A、
室性早搏
B、
室性心动过速
C、
室上性阵发性心动过速
D、
房室传导阻滞
可耗竭肾上腺素能神经末梢递质的药物
A、
可乐定
B、
美加明
C、
利血平
D、
卡托普利
患者女性,67岁,人工机械瓣膜置换术后合并房颤,在选择抗栓药物时,以下药物中可选用的是
A、
依度沙班
B、
阿哌沙班
C、
利伐沙班
D、
华法林
氯贝丁酯的不良反应除外
A、
乏力、头痛
B、
心律失常
C、
胆道疾病
D、
皮肤潮红
高血压伴有糖尿病的病人不宜用
A、
噻嗪类
B、
血管扩张药
C、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药
D、
神经节阻断药
可用于治疗尿崩症的是
A、
呋塞米
B、
氢氯噻嗪
C、
氨苯砜
D、
螺内酯
地高辛的t1/2为36h,若每日给予维持量,达到稳态血药浓度约需
A、
12天
B、
9天
C、
3天
D、
6天
能够改善稳定性心绞痛患者临床预后的是
A、
利多卡因
B、
尿激酶
C、
硝酸甘油
D、
阿司匹林
能明显提高HDL的药物是
A、
洛伐他汀
B、
考来替泊
C、
普罗布考
D、
吉非贝齐
强心苷中毒所致的快速性心律失常首选
A、
奎尼丁
B、
胺碘酮
C、
普罗帕酮
D、
苯妥英钠
最容易引起出血性膀胱炎的抗癌药是
A、
氟尿嘧啶
B、
环磷酰胺
C、
阿霉素
D、
紫杉醇
大多数抗癌药常见的严重不良反应是
A、
肝脏损害
B、
脱发
C、
心肌损害
D、
骨髓抑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