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口腔材料学(高起专)

铸造金合金的铸造温度为
A
1100℃以上
B
850~1000℃
C
500~1000℃
D
850~300℃
E
500~300℃
固定桥的优点不包括
A
稳定、固位、支持良好,能充分恢复因缺牙而丧失的部分咀嚼功能
B
与原牙列中的同名牙大小和外形相似,无异物感,不影响舌的功能活动
C
磨除牙体组织多,适用范围小
D
美观性高
E
合力由桥基牙分担承受
全口义齿初戴时发现正中合正常,前伸合前牙早接触应调磨
A
上切牙切缘舌斜面
B
上切牙切缘唇斜面
C
上切牙舌窝
D
下切牙切缘
E
下切牙舌斜面
变异杆卡不包括
A
T形卡环
B
U形卡环
C
L形卡环
D
I形卡环
E
C形卡环
塑料全冠最常见的适应症是
A
保护性或诊断性暂时修复
B
前牙永久修复
C
后牙永久修复
D
各种美容修复
E
固定义齿固位体
以下对合支托功能的描述哪项不正确
A
防止义齿龈向移位
B
保持卡环在基牙上的位置
C
防止食物嵌塞
D
防止义齿侧向及合向移位
E
恢复不良咬合关系
后牙颊舌侧卡环臂的固位力应相等,主要是为
A
加强固位作用
B
加强环抱作用
C
防止义齿翘动
D
防止义齿摆动
E
防止义齿损伤
全口义齿制作中使用合托的最主要目的是
A
便于排牙
B
恢复垂直距离
C
合位记录
D
恢复面部外形
E
确定合平面
增加牙槽嵴相对高度的方法是
A
唇舌系带矫正术
B
牙槽嵴修整术
C
骨性隆突修整术
D
前庭沟加深术
E
牙槽嵴重建术
黏结力的产生是由
A
分子间结合键的键力
B
吸附力
C
分子引力
D
机械嵌合力
E
由以上各种力共同产生
RPD的非适应证为
A
双侧游离缺失
B
新近拔牙者,等待伤口愈合期间
C
牙弓一侧牙槽骨缺损较大
D
需升高颌间距离者
E
口腔溃疡,经久不愈者
牙体预备应达到的要求是
A
去除病变组织,阻止病变发展
B
消除轴壁倒凹,获得良好就位道
C
开辟修复体所占空间,保证修复体一定的强度、厚度和美观
D
预备良好的固位形和抗力形,磨改过长牙、错位牙、异常对颌牙及邻牙,并做适当预防性扩展
E
以上均是应达到的要求
全冠修复后引起龈炎的原因不包括下列哪项
A
食物嵌塞
B
咬合不平衡
C
边缘过长
D
边缘不密合
E
光洁度差,边缘粗糙
无牙颌口腔专项检查内容不包括
A
上下颌弓、牙槽嵴的大小、形态和位置
B
牙槽嵴吸收情况
C
口腔黏膜检查
D
舌的大小、形状、及功能状态等
E
唾液分泌量、pH值和黏稠度
牙体缺损修复体作为一种治疗装置作用为
A
阻止牙体病变进一步发展
B
恢复正常生理功能
C
预防牙体、牙周支持组织病变的发生
D
保持口颌系统健康和各部协调
E
以上均为其作用
与大气压力作用无关的因素是
A
基托与粘膜的接触面积
B
基托与粘膜的密合度
C
义齿边缘封闭效果
D
基托磨光面磨光程度
E
以上都对
上下颌双侧后牙缺失,排牙时应以哪个关系位置作标准
A
第一双尖牙
B
第二双尖牙
C
第一磨牙
D
第二磨牙
E
第三磨牙
Kennedy一类牙列缺损,采用混合支持式义齿设计时,末端基牙使用应力中断式卡环的主要目的是
A
增加义齿固位力
B
增强义齿稳定
C
有利于将载荷更均匀地分散到基牙和牙槽嵴上
D
防止牙槽嵴黏膜压痛 E.减轻牙槽嵴负担
左右下缺失,设计舌杆,牙槽嵴呈倒凹形安放位置是
A
与粘膜轻轻接触
B
根据义齿设计类型决定
C
与粘膜只有0.5mm的间隙
D
位于非倒凹区
E
位于倒凹区
利用息止颌位确定垂直距离的方法是
A
测量息止颌位时鼻底至颏底的距离,即为垂直距离
B
测量息止颌位时鼻底至颏底的距离减去2~3mm,即为垂直距离
C
测量息止颌位时口角至颏底的距离即为垂直距离
D
测量息止颌位时口角至颏底的距离减去2~3mm,即为垂直距离
E
以上方法都不对
锻造镍铬合金中铜的主要作用为
A
抗腐蚀性
B
使合金变软,有韧性
C
增加合金的强度和硬度
D
增加流动性,改善焊接性能
E
以上均正确
下面哪种是Kennedy第二类牙列缺损
A
右上12678左上3678
B
上4—|—4
C
左上126右上678
D
右上46
E
E、左上45右上5
对烤瓷合金的要求不正确的是
A
弹性模量小
B
润湿性好
C
收缩变形小
D
铸造性能好
E
不易变形和磨损
铸造金属全冠牙体预备时,合面间隙应预备出
A
0.5mm
B
0.5~1.0mm
C
1.0~1.5mm
D
1.5~2.0mm
E
以上都不是
正确确定垂直距离,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
A
面部和谐,肌张力正常
B
充分发挥咀嚼肌的力量
C
防止颞颌关节病变
D
防止咬舌、咬颊
E
防止牙槽骨吸收
与铸造卡环相比,锻丝卡环的特点是
A
不容易调改
B
与基牙牙面密合
C
弹性好,固位力较强
D
交互对抗作用好
E
支持作用好
PRI卡环的组成有
A
远中牙合支托、邻面板和I杆
B
近中牙合支托、邻面板和I杆
C
近中牙合支托、邻面板和T形卡环
D
远中牙合支托、邻面板和T杆
E
以上都不是
上下牙弓合面接触最广,牙尖相互交错的位置不是
A
正中合位
B
牙尖交错位
C
正中关系位
D
最广泛接触位
E
牙位
确定垂直距离时所用的息止合间隙平均值约为
A
1mm
B
2~3mm
C
3~4mm
D
4.5mm
E
5mm
可摘局部义齿人工后牙合面颊舌径在什么情况下应比真牙窄
A
在任何情况下
B
对牙合为真牙
C
对颌牙槽嵴吸收严重
D
缺牙区牙槽嵴吸收较多
E
缺失牙数目较少
铸造金合金中铜的优点是
A
提高合金的强度及硬度
B
使金合金颜色改变
C
提高合金的抗沾染性
D
提高合金的抗腐蚀性
E
提高金合金的熔点
关于复合固定桥,下列叙述哪项是错误的
A
一般包括4个或4个以上的牙单位
B
取得共同就位道比较困难
C
各基牙受力均匀,不易松动脱落
D
由2种或2种以上的简单固定桥组合而成
E
以上均是
修复体牙体预备的固位形不包括
A
箱形固位
B
鸠尾固位
C
倒凹固位
D
钉洞固位
E
沟形固位
牙体缺损修复治疗的修复体不包括
A
人造全冠
B
3/4冠
C
桩冠
D
可摘义齿
E
嵌体
在确定固定修复体龈缘位置时,不必考虑的因素为
A
合力大小
B
牙周健康状态
C
口腔卫生状态
D
美观
E
年龄
间接固位体不包括
A
尖牙支托
B
前牙邻间钩
C
卡环
D
金属舌板
E
金属腭板
牙列缺损Kennedy分类第一类
A
单侧游离端缺失
B
双侧游离端缺失
C
单侧非游离端缺失
D
侧非游离端缺失
E
前牙缺失
增加修复体抗力的措施哪项是错误的
A
减少修复体的体积和厚度,以便保留更多的牙体组织
B
合理控制修复体的外形,避免尖、薄、锐的结构形式
C
根据患牙条件和设计要求,选择理化性能优良的修复材料
D
保证修复体制作质量
E
控制合面形态及力方向
瓷全冠属于
A
金属全冠
B
非金属全冠
C
混合全冠
D
核冠
E
桩冠
治疗残根最理想的修复体是
A
嵌体
B
桩冠
C
金属全冠
D
瓷全冠
E
3/4冠
桥体合面形态应做到
A
边缘嵴形态要正确恢复
B
桥体合面应形成颊沟和舌沟
C
桥体与固位体之间应形成一定的内、外展隙及邻间隙
D
合面功能牙尖与对颌牙的接触应均匀
E
以上各点均应做到
双侧游离端缺失属于Kennedy分类的
A
第一类
B
第二类
C
第三类
D
第四类
E
第一类一分类
金属舌面板桩冠的适应症是
A
牙体缺损大时
B
根长度不足时
C
后牙桩
D
尖牙桩
E
深覆牙合及咬合紧时
软化印模膏的水温应在
A
40~50℃
B
50~60℃
C
60~70℃
D
30~40℃
E
70~80℃
对牙缺失后长期未曾修复造成缺隙两侧牙倾斜移位的情况应采用
A
拔除倾斜牙
B
调磨
C
咬合夹板处理
D
正畸治疗
E
牙少量移动矫正技术
冠修复最基本的固位形是
A
环抱固位形
B
钉洞固位形
C
沟固位形
D
洞固位形
E
鸠尾固位形
无牙颌牙槽嵴终身持续吸收,一般每年为
A
0.5mm
B
0.8mm
C
1mm
D
1.2mm
E
1.5mm
可产生附着力的是
A
基托组织面与唾液之间
B
唾液与黏膜之间
C
唾液与唾液之间
D
基托组织面与唾液和唾液与黏膜之间
E
基托组织面与唾液和唾液与唾液之间
哪项不是可摘局部义齿基托的主要功能
A
连接义齿各部件成一整体
B
承担、传递和分散 力
C
直接强有力的固位作用
D
修复缺损的软硬组织
E
间接固位作用
全口义齿基托在下颌磨牙后垫区应位于
A
全部覆盖磨牙后垫
B
覆盖磨牙后垫2/3以上
C
止于磨牙后垫前缘
D
覆盖部分磨牙后垫并加压力
E
覆盖磨牙后垫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