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新疆开放大学-刑法学

犯罪直接客体又分为一般客体和复杂客体。( 错)
犯罪的一般客体指一切犯罪所侵犯的社会关系或者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整体。( 对)
研究犯罪的一般客体,就是把刑法保护的所有社会关系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揭示一切犯罪的共同属性。(对 )
我国刑法将犯罪的同类客体分为10大类。(对 )
犯罪对象是指犯罪行为所直接作用的具体人或者物,一切犯罪行为都会侵害到具体的人或者物,所以一切犯罪都有犯罪对象。(错 )
甲、乙均为成年人,甲会游泳,乙不会。甲提出愿意教乙游泳,并保证乙的安全。在学游泳的过程中,甲因上班原因,提出中止教学,要乙上岸一同回去。乙因游兴正浓,不愿上岸,要甲先回。结果甲离去后,乙溺水身亡。对此,甲的行为( D)。
A、已构成故意杀人罪,属于不纯正的不作为犯罪
B、已构成玩忽职守罪,属于不纯正的不作为犯罪
C、已构成故意杀人罪,属于纯正的不作为犯罪
D、不构成犯罪,不符合不作为犯罪的构成条件
铁路扳岔工不按时扳岔,致使火车相撞,构成犯罪其义务来源于( D)。
A、法律规定的义务
B、由于法律行为而产生的义务
C、由于先前行为而产生的义务
D、职务上或业务上要求履行的义务
犯罪行为归纳起来,可分为两种形式。即( C)。
A、故意行为与过失行为
B、实行行为与非实行行为
C、作为与不作为
D、明知行为与不明知行为
构成不作为犯罪的必备条件是( D)。
A、行为人负有某种特定义务
B、行为具有某种特定职务
C、行为人具有某种特定职务而不履行该职务
D、行为人负有某种特定义务,并且能够履行而不履行该特定义务,以致发生某种危害结果
从一般意义而言,犯罪客观方面的选择要件包括( D)。
A、犯罪的行为、犯罪的结果
B、犯罪的动机、犯罪的目的
C、犯罪的故意、犯罪的过失
D、犯罪的时间、地点和方法 
关于不作为下列哪种说法是正确的:(AD )
A、行为人因为不履行抚养义务而构成遗弃罪,属于纯正的不作为犯
B、行为人以消极的身体动作违反刑法的命令规范而构成犯罪的,属于纯正的不作为犯
C、行为人以消极的身体动作违反刑法的禁止性规范而构成犯罪的,属于不纯正的不作为

D、不作为不是什么都没有做,而是没有实施法律要求的行为。因此,行为人在战时驾飞机逃避服兵役,构成逃避兵役罪的,仍然是不作为
某乙在黑暗中误入某甲的院内,某甲的猛犬向某乙进行攻击。某甲明知猛犬正在咬人,却不予制止。后来,某乙被咬伤要害死亡。某甲的行为:(AC )
A、故意伤害罪(致人死亡)
B、过失致人死亡罪
C、不纯正的不作为犯
D、纯正的不作为犯
甲某与乙某(女)结婚多年,甲与丙有外遇,随向乙提出离婚。乙坚决不同意,说如果你要继续和丙来往就自杀。争吵后,乙某感到绝望,走到走廊里,喝下了一瓶农药,又走进了甲某房间。此时,甲某不但没有及时去救人,反而一走了之,临走时怕被人知道还将房门锁上。甲某走后很长时间,乙某才被人发现送往医院,但因救治无效死亡。关于本案:( ACD)
A、如果甲某构成故意杀人罪的结论是正确的,属于不纯正的不作为犯
B、如果甲某构成故意杀人罪的结论是正确的,属于纯正的不作为犯
C、如果甲某构成遗弃罪的结论是正确的,属于纯正的不作为犯
D、甲某不构成遗弃罪
下列哪些行为不属于危害行为?(ABC )
A、人在睡梦中的举动
B、人在不可抗力作用下的举动
C、人在身体完全受到强制下的行为
D、人在精神受到一定强制时实施的行为
下列哪些情况可认定为具有因果关系(BCD )。
A、甲希望乙在交通事故中死亡,出资赞助乙乘飞机周游世界,乙果真在途中遇空难而死亡。
B、甲为了替自己被杀害的儿子报仇,在罪犯被押赴刑场执行死刑的途中,乘人不备将该罪犯砍死。
C、甲遭遇乙某抢劫,在乙某的紧追之下,不慎失足跌入悬崖摔死。
D、甲用刀扎伤乙某,当时地处深山,甲背乙走两天两夜才赶到最近的一家医院,到医院之后,乙才因为失血过多而死亡。
危害行为是一切犯罪在客观方面都必须具备的要件。( 对)
刑法中的“作为”是指行为人以积极的行为实施的违反禁止性规范的危害行为。(对 )
利用他人实施的行为而进行犯罪的是不作为形式的犯罪。(错 )
犯罪客观方面物质性结果与非物质性结果是依据危害结果距离危害行为的远近或危害结果与危害行为的联系形式或者受到损害的程度来划分的。(错 )
人在精神错乱状态下的举动、人在身体受强制情况下的行为、人在不可抗力作用下的举动、人在睡梦中的举动不属于刑法中的危害行为。(对 )
甲对乙实施抢劫,乙乘其不备逃跑,甲在后紧追,乙在横穿公路过程中被正常驾驶的汽车撞死,甲乙死亡的结果对甲的影响是:甲的行为与乙的死亡结果之间成立偶然的因果关系,导致在对甲的抢劫罪量刑时,考虑这一结果。( 对)
从自然意义上讲,犯罪所侵犯的而为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也属于一种客观事实特征,因此犯罪客观方面是包括犯罪客体在内的客观事实特征。(错 )
不作为之所以与作为一样属于危害行为,同样可以成立犯罪,归根结底在于不作为是应为而不为,它同作为在侵害一定的社会关系这一点上是相同的。( 对)
行为人盗窃了某一老太太的全部钱财,该老太太自杀。财物损失和老太太自杀是认定行为人构成盗窃罪的危害结果。(错 )
对于具体案件,只要把它的刑法因果关系搞清楚了,就可以确定行为人的刑事责任了。(错 )
实行犯罪的时间、地点、手段方法,不影响犯罪的成立与否,而只会表明行为人的主观恶性。(错 )
刑法中的危害行为是必须表现行为人的意志或者意识的行为,没有意志或意识的行为不是刑法意义上的危害行为。( 对)
刑法上的因果关系是指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联系。(对 )
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犯下列(C ),应当负刑事责任。
A、杀人罪、伤害罪、抢劫罪、强奸罪
B、贩卖毒品罪、制造毒品罪、放火罪、投毒罪
C、故意杀人罪、爆炸罪、贩卖毒品罪
D、故意伤害罪、绑架罪、抢劫罪、强奸罪
2.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醉酒的人犯罪,应当刑事责任,( D)。
A、但可以从轻、减轻处罚
B、但可以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C、并应当从轻、减轻处罚
D、视同正常人犯罪,并无特别的刑事责任规定
刑事责任能力是指(C )。
A、辨认自己实施的危害社会行为的能力
B、控制自己实施的危害社会行为的能力
C、辨认和控制自己实施的危害行为的能力
我国刑法规定的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是指(C )。
A、14周岁以上不满18周岁
B、16周岁以上不满18周岁
C、14周岁以上不满16周岁
D、不满14周岁
又聋又哑的人或者盲人犯罪(D )。
A、可以从轻处罚
B、应当从轻、减轻处罚
C、可以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D、可以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我国刑法规定的完全不负刑事责任的年龄为不满( A )周岁。
A、14
B、16
C、18
D、20
完全无刑事责任的精神病人是指辨认和控制能力减弱的精神病人和间歇性精神病人。(错 )
根据犯罪主体特殊身份的形成方式,身份可以分为定罪身份和量刑身份。(错 )
根据刑法的规定,对于尚未完全丧失辩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对)
完全负刑事责任的精神障碍人有精神正常时期的“间歇性精神病人”。(对 )
并非有生命的人类个体即每个自然人都能够成为犯罪主体,而只有那些达到一定年龄、精神正常因而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才能够成为犯罪的主体。(对 )
我国刑法明文规定的限制责任能力人中不包括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错 )
虽然不满14周岁,但行为人的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已经达到或超过16周岁的人,在其实施危害社会的行为时,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对待,要追究其刑事责任。(错 )
病理性醉酒的人犯罪也属于醉酒的人犯罪,应负刑事责任。(错 )
刑法典第291条的聚众扰乱公共场所秩序罪,法律规定只处罚首要分子,因此,该罪的主体是特殊主体。(错 )
我国刑法规定,已满16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因此16周岁就是完全刑事责任能力人,其犯罪后应承担的刑事责任程度就和成年人没有区别。(错 )
我国理论界对于刑事责任能力的程度划分为完全有刑事责任能力、完全无刑事责任能力、限制刑事责任能力和减轻刑事责任能力四种。(对 )
某医院妇产科护士甲值夜班时,一新生婴儿啼哭不止,甲为了止住其哭闹,遂将仰卧的婴儿翻转成俯卧,并将棉被盖住婴儿头部。半小时后,甲再查看时,发现该婴儿已无呼吸,该婴儿经抢救无效死亡。经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鉴定,该婴儿系俯卧使口、鼻受压迫,窒息而亡。甲对婴儿的死亡结果有何种主观罪过?(C )
A、间接故意
B、直接故意
C、疏忽大意的过失
D、过于自信的过失
杨某在踢足球时一脚将球踢出场外,打碎足球场旁居民楼上刘家阳台上的玻璃窗,玻璃掉下时又碰上楼下李下的花盆,花盆随之落下,刚好砸到从楼下走过的吴老太的头上,致其重伤,问,杨某的行为在刑法学上认为是(C )
A、疏忽大意的过失
B、过于自信的过失
C、意外事件
D、情节显著轻微,不认为是犯罪
吴某因憎恨自己所在学校的领导将自己开除,意欲夜晚潜入学校领导家里将其杀死,后来在情急之中误将张三当作校领导杀死,吴某该行为应属于( C)
A、行为性质错误
B、工具错误
C、行为对象错误
D、因果关系认识错误
司机某甲,平日酒量为白酒一斤。某日,甲喝了半斤白酒,自认为没事,就驾车出去办事,途中因头晕刹车不及,将一行人撞死。对某甲主观方面认定正确的是(D )。
A、某甲明知自己饮酒,还要驾车,其主观上对于交通肇事结果是犯罪故意
B、某甲没有超过他平时的酒量,对于交通肇事在主观上是意外事件
C、某甲明知自己饮酒,但认为没事,在主观方面为疏忽大意的过失
D、某甲自认酒量大,应该没事,结果驾车肇事,在主观方面是过于自信的过失
某甲一直想杀死自己的妻子乙,但苦于没有机会。某日,某甲与某丙约定上山打猎。某甲在出发前擦枪时,在与乙交谈的过程中不经意地将枪口朝向了乙,并不慎触动了扳机,枪支走火,击中乙的腿部,乙因失血过多而死亡。某甲的行为的认定,正确的是( B)。
A、某甲在主观上是故意
B、某甲在主观上是疏忽大意的过失
C、某甲在主观上过于自信的过失
D、某甲在主观上没有罪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