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兰州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国家与旧的氏族组织相比较具有的显著特征有(  )。 A. 按血缘关系划分居民 B. 按地区划分居民 C. 管理社会公共事务 D. 拥有居民的自动的武装组织
主张没有物质的运动的观点是( ) A. 唯心论; B. 不可知论; C. 机械唯物论; D. 朴素唯物论。
马克思主义暂学的内容是完整的严密的科学体系,因为它是(  ) A. 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 B. 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C.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统一 D. 唯物辩证自然观和唯物辩证历史观的统一
当今世界实行当多党制的国家是( ) A. 德国; B. 日本; C. 意大利; D. 美国。
我国要在21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 )。 A. 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B. 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社会 C. 较高水平的信息化社会 D. 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世界统一性问题上的根本分歧是(  )。 A. 肯定世界的统一性还是否认世界的统一性 B. 认为世界统一于运动还是统一于静止 C. 认为世界统一于主体还是统一于客体 D. 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还是统一于精神
划分两种历史观的根本标准是(  ) A. 是否承认阶级斗争 B. 是否承认国家的存在 C. 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D. 是否承认人类社会的内在矛盾
非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包括(  ) A. 个人心理 B. 社会心理 C. 自然科学、语言学和逻辑学 D. 道德、艺术和哲学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最突出地表现为(  ) A. 与社会存在发展变化的不完全同步性 B. 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C. 具有历史的继承性 D. 对社会存在有能动的反作用
马克思说:“如果物没有用,那么其中包含的劳动也就没有用,不能算作劳动,因此不形成价值。”这句话表明( )。 A. 只要物有使用价值也就有价值 B.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C. 使用价值与价值是不可分离的 D. 价值是由使用价值决定的
交往是人类特有的存在方式和活动方式。它指的是(  )。 A. 历史主体和历史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形式 B. 人与人之间经济、政治、思想文化交往的总和 C. 人与自然界之间的物质变换活动 D. 社会与自然之间的相互依赖形式
马克思主义认为,暴力革命是无产阶级革命的(  )。 A. 唯一形式 B. 基本形式 C. 辅助形式 D. 特殊形式
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生产资料的价值( )。 A. 随着生产耗费而逐渐消失 B. 能够发生价值增殖 C. 借助具体劳动转移到产品中去 D. 借助抽象劳动而再生产出来
时间和空间是(  )。 A. 物质的唯一特性 B. 物质的根本属性 C. 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 D. 物质运动的根本原因
国家就其起源来说,它是(  )。 A. 暴力掠夺的产物 B. 社会契约的产物 C. 产品分配不公的产物 D. 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从总趋势上看,人类历史发展是(  )。 A. 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 B. 前进的、上升的、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 C. 有时前进、有时倒退的过程 D. 有时进步、有时落后的过程
事物的质是指(  ) A. 事物的规模和发展程度 B. 事物中所包含的维持其存在的方面 C. 事物保持其质的量的限度 D. 使事物成为它自身并区别于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社会生产过程包括的环节是( )。 A. 购买、生产和销售 B. 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 C. 循环、周转和社会资本再生产 D. 危机、萧条、复苏和高涨
下列选项中,体现量变引起质变哲学道理的是(  )。 A.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B.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C.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D. 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主要通过(  )。 A. 对人的生理结构的影响来实现 B. 对人的心理素质的影响来实现 C. 对民族气质的影响来实现 D. 对生产过程的影响来实现
生产价格的形成是以(  )。 A. 剩余价值率的存在为前提 B. 利润率的存在为前提 C. 平均利润率的存在为前提 D. 年剩余价值率的存在为前提
爆发式飞跃是(  ) A. 解决矛盾的一种对抗的质变形式 B. 解决矛盾的非对抗性的质变形式 C. 新质要素的逐渐积累 D. 量变和质变的相互转化
价值规律调节社会资源配置的作用是通过(  )。 A. 商品价格始终与价值相一致实现的 B. 商品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实现的 C. 商品价格经常高于价值实现的 D. 商品价格经常低于价值实现的
下列命题中,正确阐述了实践含义的是(  )。 A. 实践是个人的日常生活活动 B. 实践是主观创造客观的活动 C. 实践是主体改造客体的活动 D. 实践是主体应付环境的活动
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的最显著特点在于它具有(  )。 A. 社会性 B. 历史性 C. 系统性 D. 实践性
法律规范的贯彻(  ) A. 靠社会舆论和习惯来实现 B. 靠社会成员的自觉遵守来实现 C. 靠国家强制执行 D. 靠自由讨论来实现
事物的否定方面是指(  ) A. 事物中处于主导地位的方面 B. 事物中消极的方面 C. 事物中维持其存在的方面 D. 事物中促使其灭亡的方面
劳动力商品与其他商品不同的最根本特征是( )。 A. 劳动力存在于人的身体之内 B. 劳动力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商品 C. 劳动力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 D. 劳动力价值受历史道德因素影响
人生观的核心是(  )。 A. 关于人生目的的观点 B. 关于人生理想的观点 C. 关于人生态度的观点 D. 关于人生意义的观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两个显著特点是(  ) A. 科学性和阶级性 B. 原则性和灵活性 C. 实践性和阶级性 D. 科学性和革命性
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的关系是(  ) A. 本原和派生的关系 B. 主要和次要的关系 C. 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D. 根据和条件的关系
认识发展过程的第一次飞跃是( ) A.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B. 从感觉和知觉到表象的过程 C. 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D. 从意识到物质的过程
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  ) A.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B. 反映论和先验论的标准 C.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D.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标准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的本质是(  )。 A. 主观精神的产物 B. 客观精神的显现 C. 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 D. 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 )。 A. 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 B. 具体劳动和私人劳动的矛盾 C.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D.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
意识对物质反作用的基本途径是(  ) A. 个人的主观努力 B. 社会实践 C. 社会的客观物质条件 D. 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的统一
货币产生后,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就外化为(  )。 A.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 B.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C. 商品和货币的矛盾 D. 货币和资本的矛盾
上层建筑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性质取决于它(  ) A. 是否符合经济基础的要求 B. 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C. 是否推动经济基础的发展 D. 是否符合统治阶级的愿望
现实可能性是指(  ) A. 现实中有充分根据和必要条件的可能性 B. 现实中虽有一定根据,但根据尚未充分展开的可能性 C. 目前尚未实现,将来可以实现的可能性 D. 实现的可能性
研究社会资本再生产的目的是要说明(  )。 A. 产业资本正常循环的条件 B. 社会总产品的实现和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条件 C. 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 D. 提高剩余价值率的基本方法
要正确认识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就必须坚持历史主义的观点,这是因为(  )。 A. 杰出人物总是一定阶级的代表 B. 杰出人物的出现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 C. 杰出人物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 D. 杰出人物既有功绩又有错误
主张没有物质的运动的观点是(  ) A. 唯心论 B. 不可知论 C. 机械唯物论 D. 朴素唯物论
矛盾具有两个基本属性,其中一个是斗争性,另一个是(  )。 A. 同一性 B. 普遍性 C. 绝对性 D. 客观性
马克思说:“货币作为价值尺度,是商品内在尺度即劳动时间的必然表现形式。”这就是说( )。 A. 只有出现了货币,商品价值才得到了外在表现 B. 价值的内在尺度是劳动时间,外在尺度必然是货币 C. 货币可以将商品所包含的劳动时间准确表现出来 D. 价值的内在尺度只有通过外在尺度才能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