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滁州学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国家的主要成分和支柱是军队 A、正确 B、错误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 A、正确 B、错误
《共产党宣言》提出的无产阶级取得政权以后的任务是安抚人心,整顿社会秩序 A、正确 B、错误
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是历史性概念 A、正确 B、错误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与其他思想家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区别在于() A、 前者从客观规律出发,后者从理性出发 B、 前者侧重于一般特征的揭示,后者侧重于详尽细节的描绘 C、 前者通过批判旧世界发现新世界,后者凭空猜测无法知道的事情 D、 前者是乐观主义的态度,后者是悲观主义的态度 E、 前者从理性原则出发,后者从感觉经验出发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 A、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B、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C、 坚持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 D、 坚持改革开放 E、 坚持发展计划经济
社会主义发展历史中的两次飞跃时() A、 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B、 早期空想社会主义到空想平均社会主义的发展 C、 空想平均社会主义到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的发展 D、 社会主义由理论到实践 E、 从私有制发展到公有制
空想社会主义理论的不成熟,主要是() A、 同当时资本主义生产相适应的 B、 同当时不成熟的阶级状况相适应的 C、 同理论家个人的文化水平相适应的 D、 同理论家个人的政治立场相适应的 E、 同理论家个人的家庭出身相适应的
在共产主义社会,人的发展是() A、 自由发展 B、 全面发展 C、 能力的发展 D、 智力的发展 E、 社会的发展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 A、 掌握这一正确的哲学理论 B、 锻炼逻辑思维能力 C、 宣传马克思主义哲学 D、 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 ) A、 古希腊罗马哲学 B、 德国古典哲学 C、 17世纪英国哲学 D、 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问世的标志是( ) A、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B、 《资本论》的出版 C、 唯物史观的形成 D、 私有制的消失
马克思批判地吸收了费尔巴哈哲学的() A、 基本内核 B、 核心内容 C、 合理内核 D、 精髓部分
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 A、 科学严谨 B、 彻底完备 C、 博大精深 D、 与时俱进
马克思主义新世界观创立的关键在于马克思确立了() A、 剩余价值学说 B、 科学实践观 C、 阶级斗争学说 D、 唯物史观
从狭义上看,马克思主义理论是() A、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马克思主义者继承和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 B、 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体系 C、 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科学理论体系 D、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的科学理论体系
真理具有客观性,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 A、正确 B、错误
看事物,既承认“非此即彼”,也承认“亦此亦彼”,这是() A、 辩证法观点 B、 形而上学观点 C、 诡辩论观点 D、 不可知论
人们先设计图纸,然后根据图纸施工建成大楼,这说明() A、 意识决定物质 B、 意识创造物质 C、 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D、 意识依赖于物质
马克思把黑格尔哲学的辩证法称为() A、 基本内核 B、 核心 C、 合理内核 D、 精髓
中国古代庄子说:“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这是一种() A、 抹煞事物质的稳定性的相对主义观点 B、 折中主义观点 C、 形而上学观点 D、 绝对主义观点
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是() A、 认真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 B、 在实践中自己探索 C、 循序渐进 D、 理论联系实际
《坛经》“时有风吹幡动,----僧曰风动,---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惠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惠能关于运动的观点是() A、 运动是物质之根本属性 B、 运动与物质不可分 C、 精神运动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形式 D、 精神是运动的主体
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是() A、 运动 B、 意识 C、 时间 D、 空间
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形象地表达了动和静的辩证关系是() A、 静不是动,动不是静 B、 静中有动,动中有静 C、 动是必然的,静是偶然的 D、 动是静的原因,静是动的结果
从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角度看,物质的惟一特性( ) A、 运动性 B、 客观实在性 C、 不可分性 D、 时空性
度是( ) A、 事物的质量和数量的界限 B、 事物保持其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 C、 事物保持其量的稳定性的范围 D、 事物发生变化的关节点
辩证思维方法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过程是() A、 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 B、 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C、 思维生成现实具体的过程 D、 在思维中形成“多种规定的统一”的过程
中国古代哲学家公孙龙“白马非马”之说的错误在于割裂了() A、 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B、 矛盾统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C、 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 D、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规律是() A、 思维对事物本质的概括和反映 B、 用来整理感性材料的思维形式 C、 事物内在的本质和稳定的联系 D、 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 A、 实践性 B、 运动性 C、 物质性 D、 客观性
实践是指() A、 个人的生活活动 B、 一切有利于自己的活动 C、 人有目的的、达到真理性的认识活动 D、 人们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
2 辩证法的否定即“扬弃”,它的含义是指() A、 抛弃 B、 事物中好的方面和坏的方面的组合 C、 纯粹的否定 D、 既克服又保留
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关系是() A、 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B、 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关系 C、 抽象与具体的关系 D、 唯心辩证法与唯物辩证法的关系
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蕴含着() A、 除了过程什么都不存在 B、 过程是无方向的运动 C、 承认运动否认相对静止 D、 一切皆变,没有永恒不变的事物
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的标准 A、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B、 反映论和先验论 C、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D、 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一著名诗句包含的哲理是() A、 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 B、 物质运动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C、 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D、 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
广大农民在致富奔小康的过程中深切体会到:“要富口袋,先富脑袋”。这一说法在哲学上的含义是() A、 精神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 B、 精神的力量可以变成物质的力量 C、 精神的力量可以代替物质的力量 D、 先有精神,后有物质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两句诗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A、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B、 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 C、 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D、 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在内容和形式的矛盾运动中,() A、 内容是相对稳定的,形式是活跃易变的 B、 内容是活跃易变的,形式是相对稳定的 C、 内容和形式都是处在不停的显著运动状况 D、 内容的变化总是落后于形式的变化
柏拉图的“理念论”是()的理论 A、 唯物主义 B、 二元论 C、 唯心主义 D、 怀疑论
学而不思则罔”是指 ( ) A、 感性认识需要上升到理性认识 B、 理性认识需要上升到感性认识 C、 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的正确反映 D、 理性认识是对事物的正确认识
下列选项中,体现量变引起质变的哲学道理的有() A、 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B、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C、 千里之堤,毁于蚁穴 D、 物极必反,相反相成 E、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必须() A、 通过实践 B、 尊重客观规律 C、 具备一定的物质手段和物质条件 D、 把革命热情和科学态度有机统一起来 E、 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辩证统一表现在() A、 认识的任务归根到底在于解释世界 B、 认识的任务归根到底在于改造世界 C、 认识的任务不仅在于解释世界,更重要的在于改造世界 D、 要有效地改造世界,必须正确地认识世界 E、 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也是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
我国古代哲学家王夫之认为:“动静者,乃阴阳之动静也。”“皆本物之固然。”“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即含动,动不含静。”“动、静,皆动也。”这在哲学上表达了() A、 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B、 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C、 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 D、 运动是静止的总和 E、 静止是绝对的,运动是相对的
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包括以下环节() A、 确定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 B、 通过一定的实践手段把实践方案变成实际的实践活动 C、 通过反馈和调节,使实践目的、手段和结果按一定方向运行 D、 通过改造主观世界而支配客观世界的运行 E、 通过改造客观世界而支配主观世界的运行
能动的反映论与机械反映论的主要区别在于() A、 是否承认客观事物和人的思想是认识的对象 B、 是否承认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是实践 C、 是否承认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D、 是否承认认识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辩证过程 E、 是否承认世界是可知的
实事求是”包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它体现() A、 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B、 认识和实践的统一 C、 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 D、 自由和必然的统一 E、 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起决定作用,主要表现为() A、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 B、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 C、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和发展 D、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否包括自然科学 E、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否有反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