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河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1

下列选项中错误的是()。 (A) 共产主义是一种思想体系 (B) 共产主义是一种社会形态 (C) 共产主义是一种社会实践 (D) 共产主义是一种社会现实
“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 (A)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 (B) 唯物论和唯心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 (C)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 (D) 实践唯物论和直观唯物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
产生货币以后,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就外化为()。 (A)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之间的对立 (B)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之间的对立 (C) 商品与商品之间的对立 (D) 商品与货币之间的对立
整个社会生产关系的基础是()。 (A) 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 (B) 生产过程中各个环节或方面的相互联系 (C) 产品的分配方式 (D) 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
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区别在于()。 (A) 前者是直观的反映论,后者是能动的反映论 (B) 前者坚持可知论,后者坚持不可知论 (C) 前者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后者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认识路线 (D) 前者是经验主义,后者是教条主义
唯物辩证法的否定观中的“扬弃”是指()。 (A) 全面抛弃 (B) 既克服又保留 (C) 既保留又发展 (D) 既发展又继承
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 (A) 存在性 (B) 运动性 (C) 物质性 (D) 可知性
资本主义国家的职能包括()两个基本方面。 (A) 经济和政治 (B) 政治和文化 (C) 对内和对外 (D) 军事和外交
规律的根本特点是()。 (A) 普遍性 (B) 多样性 (C) 稳定性 (D) 客观性
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 (A) 相等 (B) 成正比 (C) 成反比 (D) 无关
一切革命的根本问题是()。 (A) 国家政党问题 (B) 国家政权问题 (C) 国家政府问题 (D) 人民政权问题
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 (A) 唯物论和辩证法 (B)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C) 唯物的自然观和历史观 (D) 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
社会主义民主首先是()。 (A) 一种国家制度 (B) 无产阶级民主 (C) 人民群众民主 (D) 无产阶级专政国家形式
必然王国与自然王国是社会发展的()。 (A) 两个不同阶段 (B) 两种不同道路 (C) 两种不同结果 (D) 两种不同方法
从本质上讲,资本是()。 (A) 厂房 (B) 机器 (C) 原材料 (D) 体现在物上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划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根本标准是()。 (A)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B)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C)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 (D) 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关系问题
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是指()。 (A) 矛盾范畴内容的客观性与形式的主观性 (B) 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与矛盾解决形式的多样性 (C) 矛盾的同一性与矛盾的斗争性 (D) 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
科学社会主义问世的标志是() (A)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B) “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建立 (C) 空想社会主义理想的破灭 (D) 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
社会政治结构按照其本质来说属于( ) (A) 物质关系 (B) 社会思想关系 (C) 政党之间的关系 (D) 阶级关系
唯物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 (A) 方向和道路 (B) 形式和状态 (C) 结构和功能 (D) 动力和源泉
在工作中抓中心环节的理论依据是( ) (A) 矛盾的普遍性原理 (B) 矛盾的客观性原理 (C) 矛盾发展不平衡的原理 (D) 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原理
资本的价值构成是指( ) (A) 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比例 (B) 剩余价值和产品价值的比例 (C) 剩余价值和新创造的价值的比例 (D)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比例
久旱缺雨时,下雨对庄稼生长有好处;雨涝成灾时,下雨对庄稼有害处。这说明( ) (A) 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无条件的 (B) 事物的联系是现实的具体的 (C) 事物的运动是客观的、绝对的 (D) 事物的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引起事物的运动
某工厂,全部预付资本为1000万元,固定资本800万元,其中厂房300万元,平均可使用30年;机器设备400万元,平均使用10年;小工具100万元,平均使用5年;流动资本200万元,每年平均周转5次,该厂预付资本的年平均周转次数为( ) (A) 1次 (B) 1.07次 (C) 2次 (D) 2.5次
真理就其内容而言,是( ) (A) 客观的 (B) 主观的 (C) 经验组织形式 (D) 绝对的
互联网给我们带来了丰富多彩、快捷的全球信息,但是互联网本身还不完善,网上充斥着大量的垃圾信息和一些病毒数据,给人们造成了极大的经济损失,甚至一些邪教组织、贩毒集团、黑社会势力也在利用这一新的传媒手段进行新的犯罪活动。这表明:( ) (A) 新事物的成长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B) 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互联网也不例外 (C) 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是消极和积极的统一 (D) 矛盾双方的转化总是在无条件的进行着,否则就不会有运动的绝对性
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 ) (A) 生产的比例关系问题 (B) 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 (C) 资本循环顺利进行问题 (D) 加快资本周转问题
物质范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 ) (A) 理论来源 (B) 理论基石 (C) 理论原则 (D) 理论本质
社会历史主体是( ) (A) 现实社会中存在的所有的人 (B) 人类社会历史上存在过的所有的人 (C) 参与社会活动并具有认识能力与实践能力的现实的人 (D) 社会发展中起主要作用的人
平均利润率呈下降趋势的根本原因是( ) (A) 可变资本量的绝对减少 (B) 剩余价值率的不断降低 (C) 社会资本平均有机构成的提高 (D) 资本家对工人剥削程度的减小
唯物主义认识论都坚持()。 (A) 唯理论 (B) 先验论 (C) 反映论 (D) 经验论
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分歧在于( ) (A) 是否承认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 (B) 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C) 是否承认认识是客体在人脑中的反映 (D) 是否承认人有认识世界的能力
下列那些不是社会主义民主的原则( ) (A) 、主权在民 (B) 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C) 普选制 (D) 财产相等
相对主义真理观的错误在于( ) (A) 否认真理的相对性 (B) 承认真理的条件性 (C) 否认对真理认识的过程性 (D) 否认真理的绝对性
垄断价值的形成意味着( ) (A) 价值可以完全背离价值 (B) 生产价格规律在资本主义社会已经不起作用 (C) 价值规律已不再起作用 (D) 价值规律仍起作用,垄断价格仍在受价值的约束
“追求真理比占有真理更加宝贵”德国诗人莱辛的这个著名诗句所包含的哲理是( ) (A) 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B) 改造世界比认识世界更加重要 (C) 认识经历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发展 (D) 认识不能停滞,而应该不断扩展与深化
价格机制得以发挥作用的形式是( ) (A) 价格与价值的长期背离 (B) 价值与价值的完全相等 (C) 价格与价值的平行运动 (D) 价格与价值的背离及其趋于一致
“牵一发而动全身”表明了( ) (A) 个别对一般的作用 (B) 外因对内因的作用 (C) 部分对全体的作用 (D) 要素对系统的作用
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对立,属于( ) (A)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B) 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对立 (C) 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 (D) 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与直观的被动的反映论的对立
在平均利润率既定条件下,利息率的高低取决于( ) (A) 职能资本经营状况 (B) 借贷资本供求状况 (C) 商品市场价格的高低 (D) 劳动力市场的供求状况
根据认识的发展规律,在认识的“熟知”与“真知”的问题上的正确观点是( ) (A) 熟知即真知 (B) 熟知不等于真知 (C) 熟知起源于真知 (D) 熟知必然转化为真知
矛盾是()。 (A) 对立面双方之间互相联系和转化的关系 (B) 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C) 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关系 (D) 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和相互否定的关系
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不同点是( ) (A) 自然规律是由客观物质与力量决定的,社会规律是由人们的思想动机所决定的 (B) 自然规律没有阶级性,社会规律在阶级社会具有阶级性。 (C) 自然规律是可以认识的,社会规律不可捉摸 (D) 自然规律是可以自发实现的,社会规律要通过人们的有意识活动才能实现。
我国改革也是一场深刻的革命,但是不属于社会革命的范畴,因为( ) (A) 改革不触及生产关系 (B) 改革只在上层建筑领域进行 (C) 改革不是变革现在的根本经济、政治制度 (D) 是否限制与自己不同性质的经济基础的发展
马克思创立新世界观的关键在于( ) (A) 剩余价值论 (B) 阶级斗争理论 (C) 无产阶级历史使命学说 (D) 科学的实践观
“心诚则灵,心不诚则不灵”的说法是( ) (A) 主张物质与意识具有统一性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B) 主张思想就是物质的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 (C) 认为世界是绝对精神外化的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D) 夸大了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的观点
对事物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这是( ) (A) 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B) 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C)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 (D) 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从分析商品开始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关系,是因为( ) (A) 商品和资本主义经济是同一个概念 (B) 商品是从资本主义经济内部产生的 (C) 商品是资本主义社会财富的元素形式和经济细胞 (D) 商品是和资本主义经济同时产生的
宋朝画家文与可住宅的周围有许多竹子。他一年四季注意竹子的变化,对竹子的形状、姿态有透彻的了解,因此画出的竹子生动逼真。有诗云:“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这个事实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 (A) 意识是物质长期发展的产物 (B) 意识的人脑的机能 (C) 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 (D) 物质具有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性
一些地方的人们掠夺性的滥挖草原上的甘草,以获得一定的经济利益,却破坏了草原植被,造成土地荒漠化,一遇到大风,沙尘暴铺天盖地,给人们带来巨大的经济灾难。这些挖甘草的人们( ) (A) 只看到事物的客观性,没有看到人们主观能动性 (B) 只看到事物的绝对运动,没有看到其相对静止 (C) 只看到眼前的直接联系,没有看到长远的间接的联系 (D) 只见物物联系,没有看到人与人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