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题库
首页
所有科目
自考历年真题
考试分类
关于本站
游客
账号设置
退出登录
注册
登录
出自:周口师范学院-小学教育(本科)-小学教学案例分析
[单选题,0.9分] 讲解式教学的设计原则是(( A.小步子原则 B.逐渐分化原则 C.高难度原则 D.高速度原则
[单选题,0.9分] 范例教学的主要倡导者是克拉夫基和(( A.洛扎诺夫 B.瓦根舍因 C.施滕策尔 D.博莱
[单选题,0.9分] 下列表述中不是赞科夫关于一般发展的论说的是(( A.一般发展包括儿童的心理发展和身体发展 B.一般发展不等于全面发展 C.一般发展不等同于特殊发展 D.一般发展排斥特殊发展
[单选题,0.9分] 下列选项中不是典型的活动课程理论形态的是(( A.浪漫自然主义经验课程论 B.永恒主义课程论 C.经验自然主义经验课程论 D.当代人本主义经验课程论
[单选题,0.9分] “经验课程”又可称为( ) A.生活课程 B.生命课程 C.潜在课程 D.综合课程
[单选题,0.9分] 行为目标具有的特点是具体性、可操作性和(( A.精确性 B.普遍性 C.规范性 D.模糊性
[单选题,0.9分] 提出课程开发的“工作分析”方法的教育家是( ) A.查特斯 B.奥利沃 C.博比特 D.施瓦布
[单选题,0.9分] 1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末,西方世界发生了一场指向于教育内容现代化的“学科结构运动”,在这场运动中诞生了一种新的课程形态,即( ) A.进步主义课程 B.要素主义课程 C.永恒主义课程 D.学术中心课程
[单选题,0.9分] 在教育史上第一个倡导教学论的教育家是( ) A.拉特克 B.赫尔巴特 C.夸美纽斯 D.斯太克
[单选题,0.9分] 赫尔巴特提出的教学的“形式阶段”包括明了、联合、系统和( ) A.复习 B.呈现 C.拓展 D.方法
[单选题,0.9分] 杜威在其1902年出版的著作中曾针对传统教学割裂儿童与学科而使儿童完整的经验被肢解的问题,提出在经验的基础上真正使儿童与学科统一起来。这本不朽名著是( ) A.《儿童与课程》 B.《民主主义与教育》 C.《我的教育信条》 D.《明日之学校》
[单选题,0.9分] 现代课程之父泰勒在20世纪初所创立的课程开发模式被看作是课程开发科学化运动的产物。其课程开发模式被称为( ) A.目标模式 B.过程模式 C.表现模式 D.普遍模式
[单选题,0.9分] 斯藤豪斯认为,课程开发的任务就是要选择活动内容,建立关于学科的过程、概念与标准等知识形式的课程,并提供实施的( ) A.目标原则 B.过程原则 C.评价原则 D.组织原则
[单选题,0.9分] 奥苏贝尔学习理论最根本的特点是关注课堂教学中学生真实的学习状况,提出了( ) A.接受学习 B.发现学习 C.有意义学习 D.解决问题学习
[单选题,0.9分] “学生渴望认知、理解和掌握知识,以及陈述和解决问题的倾向”,指的是奥苏贝尔所说的( ) A.好奇心 B.认知驱力 C.附属驱力 D.自我驱力
[单选题,0.9分] 维果茨基在其“文化—历史心理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假设理论是( ) A.潜在发展区 B.实际发展区 C.小步子原则 D.逐渐分化原则
[单选题,0.9分] “是教育情境的产物和问题解决的结果,是学生和教师关于经验和价值观生长的‘方向感’。”这指的是( ) A.行为目标 B.生成性目标 C.表现性目标 D.体验性目标
[单选题,0.9分] 在课程发展史上,关于学校课程与社会生活关系问题存在三种典型观点,它们是被动适应论、主动适应论和( ) A.统一论 B.平行论 C.超越论 D.独立论
[单选题,0.9分] 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来,课程的内涵发生了重要的变化,课程开始从强调学科内容到强调( ) A.课程目标 B.经验课程 C.科目本位课程 D.学术中心课程
[单选题,0.9分] 课程要素即课程的基本构成,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概念、方法、技能、价值观与( ) A.原理 B.过程 C.学生 D.教师
[单选题,0.9分] 把学生的在校学习时间分成各部分,在不同的学习时间安排不同的课程类型,由此形成一个课程类型的组织体系。这种课程类型的组织体系称为( ) A.课程要素 B.课程组织 C.课程结构 D.课程目标
[单选题,0.9分] 最先在理论上将班级授课组织确立起来的是捷克著名教育家( ) A.裴斯泰洛齐 B.福禄贝尔 C.赫尔巴特 D.夸美纽斯
[单选题,0.9分] 学生在学习环境(包括物质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体系)中所学习到的非预期或非计划性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这是非正式的、非官方的课程,可称为( ) A.直线式课程 B.螺旋式课程 C.显性课程 D.隐性课程
[单选题,0.9分] 学生之间不交换信息,每一个人自主展开问题解决的学习,这种学习形式称为( ) A.分组学习 B.个别学习 C.同步学习 D.交差学习
[单选题,0.9分] 从课程计划到课程实施之间还有一个过渡环节,这个环节通常称为( ) A.课程计划 B.课程变革 C.课程实施 D.课程采用
[单选题,0.9分] 以一定的方法对课程或教学的计划、活动以及结果等有关问题作出价值判断的过程,称为( ) A.课程与教学的评价 B.课程与教学的实施 C.课程与教学的目标 D.课程与教学的内容
[单选题,0.9分] 要求脱离预定目标,以课程计划或活动的全部实际结果为评价对象,尽可能全面客观地展示这些结果,这种评价称为( ) A.目标本位评价 B.目标游离评价 C.形成性评价 D.总结性评价
[单选题,0.9分] 力图把复杂的教育现象简化为数量,进而从数量的分析与比较中推断某一评价对象的成效。这种评价称为( ) A.效果评价 B.内在评价 C.质的评价 D.量的评价
[单选题,0.9分] 主要受艺术、人文学科、社会理论的影响而产生,揭示了“量的研究”之“客观性”假设的虚假性甚至欺骗性,确立了研究者价值参与的合理性,尊重研究对象之个别性与独特性,摧毁了“多数”对“实在”的专断。这种课程研究的方法称为( ) A.量的研究方法 B.质的研究方法 C.纵向研究方法 D.横向研究方法
[单选题,0.9分] 建立在日常交往基础上的、由主体与主体之间所结成的丰富而生动的日常生活构成的世界,称为( ) A.科学世界 B.儿童世界 C.生活世界 D.成人世界
[单选题,0.9分] 认为人的心灵在知识形成过程中处于绝对支配地位而外部世界则没有任何独立性,那么这种建构主义就是( ) A.激进建构主义 B.社会建构主义 C.信息加工建构主义 D.社会文化认知观
[单选题,0.9分] 从研究内容看,正在超越课程开发研究,趋向课程开发研究与课程理解研究的整合;从研究方法看,正在超越量的研究,趋向量的研究与质的研究的整合。这是( ) A.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 B.文化研究的发展趋势 C.课程研究的发展趋势 D.社会研究的发展趋势
[单选题,0.9分] 在理念层面,建构主义认识论正在取代客观主义认识论而成为教学领域的基本观念;在技术层面,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正在引起教学领域的深刻变革;在基础层面,教学论已不再只是教育心理学的应用学科,其研究开始置于多学科的基础之上。这是( ) A.学研究的发展趋势 B.文化研究的发展趋势 C.课程研究的发展趋势 D.社会研究的发展趋势
[单选题,0.9分] “泛智课程说”产生于文艺复兴时期,其创立者为( ) A.赫尔巴特 B.斯宾塞 C.夸美纽斯 D.卢梭
[单选题,0.9分] 分组教学制中学生的分组主要有 ( )、外部分组、内部分组等形式。 A.能力分组、作业分组 B.年级分组、能力分组 C.作业分组、年级分组 D.能力分组、差异分组
[单选题,0.9分] 在国外,课程一词最早出现在英国教育家斯宾塞的著作是( ) A.《什么知识最有价值》 B.《大教学论》 C.《普通教育学》 D.《爱弥儿》
[单选题,0.9分] 根据课程与教学评价的主体,可以把评价分为( ) A.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 B.内部评价与外部评价 C.学生评价与教师评价 D.相对性评价与绝对性评价
[单选题,0.9分] 我国古代最早的学科课程是( ) A.六艺 B.七艺 C.六经 D.四书五经
[单选题,0.9分] 下面不屈于教学语言艺术特点的是( ) A.科学性 B.教育性 C.启发性 D.正规性
[单选题,0.9分] 教育主体确定,教育对象相对稳定,形成系列的文化传播活动,有相对稳定的活动场所和设施等特点的出现意味着( ) A.教育现象刚刚萌芽 B.教育形态已趋于定型 C.教育制度初步形成 D.教育活动趋于完善
[单选题,0.9分] 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议,并对后世的文化教育及选士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的人是( ) A.汉武帝 B.董仲舒 C.郑玄 D.朱熹
[单选题,0.9分] 对教育的等级化、特权化和专制化否定的教育特征是( ) A.教育的终身化 B.教育的多元化 C.教育的民主化 D.教育的全民化
[单选题,0.9分] 墨子的教育思想中,除注重文史知识的掌握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外,主要的思想是( ) A.“兼爱、非攻” B.“弃仁绝义” C.“道法自然” D.“化性起伪”
[单选题,0.9分] 一个国家以法律的形式规定普遍实施一定程度的基础教育的义务形式称为( ) A.普及教育 B.普及义务教育 C.普及基础教育 D.普及国民教育
[单选题,0.9分] 国家对在小学中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总要求称为( ) A.小学教育目的 B.小学教育目标 C.小学教育原则 D.小学教育内容
[单选题,0.9分] 我国制定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的( ) A.剩余价值学说 B.资本和商品的学说 C.劳动学说 D.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单选题,0.9分] 认为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它是推动人的发展的潜在的、无意识的、最根本的动因。提出这一观点的学者是( ) A.弗洛伊德 B.华生 C.桑代克 D.巴甫洛夫
[单选题,0.9分] 个体在不同的年龄段表现出的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这就是身心发展的( ) A.差异性 B.顺序性 C.不平衡性 D.阶段性
[单选题,0.9分] 小学生的思维( ) A.正处于具体思维与抽象思维并行发展阶段 B.正处于抽象思维向具体思维过渡阶段 C.正处于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阶段 D.完全属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
[单选题,0.9分] 根据现行法律规定,对中小学生的身份表述是:中小学生是在国家法律认可的各级各类中等或初等学校或教育机构中接受教育的( ) A.未成年公民 B.社会公民 C.普通受教育者 D.青少年儿童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