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西安交通大学--毛泽东思想概论学习指南

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一文中,总结了中国革命两次胜利和两次失败的经验教训,揭示了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把( )比作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件法宝。 A.统一战线 B.武装斗争 C.建设革命革命根据地 D.党的建设
毛泽东的()等著作中充分体现了实事求是的哲学思想。 A.《反对本本主义》 B.《实践论》 C.《矛盾论》 D.《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实践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的两大理论成果是( )。 A.毛泽东思想 B.三民主义 C.唯物主义 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要能够正确地领导统一战线,就必须正确处理其与两个联盟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A.第一联盟(即以工农联盟为主体的工人阶级同其他劳动的联盟)是基本的.主要的 B.第二联盟(即无产阶级和非劳动者之间的联盟,主要是同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是次要的,无关紧要的 C.放手发展和加强工农联盟,使它真正成为统一战线的基础和依靠 D.尽可能扩大第二个联盟,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正确地发展两个联盟之间的相互作用,使他们相互促进
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包含( )。 A社会主义本质理论(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 C.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党在长期斗争中形成的三大优良作风是( )。 A.理论联系实际 B.密切联系群众 C.批评与自我批评 D.为人民服务
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地区及其政府,是( )。 A.国家的一级行政单位 B.少数民族的自治地方 C.国家的一级立法机关 D.少数民族的行政单位 E.国家的一级派出机构
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我党采取的基本方针是( )。 A.统筹兼顾 B.积极领导 C.稳步前进 D.全面安排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际出发,从国情党情出发,创造性地回答了三个重大问题是( )。 A.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B.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服务广大人民群众” C.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D.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
中国共产党的三大优良作风是( )。 A.理论联系实际 B.密切联系群众 C.批评和自我批评 D.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1.我国制定一系列民族政策的直接依据是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
在文化工作方面,毛泽东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 )
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收入属于按劳分配性质的收入。( )
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是检验一切政策策略好坏和作用大小的根本标准。( )
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发展生产力,共同富裕。( )
市场经济不属于社会基本制度的范畴。( )
党的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首次使用“邓小平理论”这一科学概念。( )
消灭剥削的物质前提是实行按劳分配。( )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创立,是毛泽东思想达到成熟的标志。( )
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 )
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根本的是理论联系实际。( )
新旧民主革命的根本区别在于领导权问题。(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国家权力机关的一部分。( )
遵义会议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
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是农民阶级。( )
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 )
首先提出党的建设是一项“伟大工程”的是邓小平。( )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时间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重点和难点在农村。( )
经济改革只是中国改革的一方面。( )
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
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党。( )
劳动者掌握生产资料的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反之则是资本主义经济体制。()
理论与实际相统一是实事求是的本质要求,调查研究是实事求是的基本环节。( )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是以按需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而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 )
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标志着抗日民主统一战线的全面形成。( )
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时代条件是受到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 )
我国建国初期属于社会主义社会。( )